劉洋 傅貽忙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畢業生在就業中非專業就業能力較弱這一短板。所以,現今高職院校務必針對這一現象,著重增強對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培養,致力于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本文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運管學院學生為依托,從探討研究對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內涵和發展現狀出發,構造高職院校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在“卓越校”背景下的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非專業就業能力;影響因素;模型;開發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2
一、引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在經濟層面上正面對勞動力從過剩向短缺的“劉易斯拐點”,人才結構性矛盾也愈加嚴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4月,湖南省“卓越校”建設計劃提出“全方位提高辦學水平以及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湖南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湖南省高職教育面臨新的發展目標、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目前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在專業設置上,人才培養環節上更多的體現在專業的就業能力,導致高職學生就業質量過低、職業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高職就業能力不能僅僅專注于專業的就業能力,更應該注重于非專業的就業能力,通過加強對高職學生在社會、方法以及情感能力方面的培養,針對“卓越校”建設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內涵、主要內容和如何實現“卓越校”建設背景下的非專業就業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卓越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就業競爭激烈。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畢業生綜合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著能否順利就業,在職業硬實力也就是專業能力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可變的軟實力也就是非專業方面的能力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決定性作用。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可能制約運管學院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適應能力較弱,通常而言適應能力就是指適應社會、謀求生存的能力。而高職院校學生在適應能力的體現則是獨立自強、心理承受、人際交往、溝通表達、分析處理問題和團結協作的能力等。通過調查顯示,目前高職大學生畢業生的適應能力普遍不強。而導致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其一,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并不成熟,波動變化較大,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學生在心理方面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心理素質水平不高,其二,是學院提供的實習機會較少,磨合期較長。
第二,學習能力有所欠缺。學習能力是指個體獨立地獲取知識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習能力也是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之一。當前被動應試的學習是高職學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幾乎忽略了考試的目的、主動高效地學習、應用所學知識這些層面,只是片面的把取得優異成績為目的,習慣聽,卻不獨立思考,因此在新知識、新問題面前便只能茫然以待。
第三,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是當前創新型社會需要的一種產生新思想、創造新事物的適應能力。但就目前情況而言,高職院校雖創建創業基地,但輻射面積不廣,入駐的大多是電商專業學生,其他專業參與感不強。另外,高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普遍較弱的現象在高職院校畢業生中尤為突出,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體制、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等因素所導致的。
第四,發展能力薄弱。發展能力是規劃人生、謀求發展的能力。它由職業生涯規劃、風險控制、把握機遇和開拓進取等能力共同構成的。高職大學生在未來就業競爭形勢中有著相對較大的優勢,是由于他們的專業特征與性別比例確定了他們有著合理的人生規劃。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高職大學生并沒有重視此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的學習也是敷衍了事。這直接導致畢業生的發展能力并未得到提升。
第五,品格養成有所欠缺。品格養成又可以說是畢業生的個人素養,比如他們在責任心、誠信、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素養、毅力和溝通協調人際關系等這些方面的能力調整。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一個關鍵構成因素就是品格的養成,當前,大部分的高職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畏手畏腳,過于計較個人得失,缺乏奉獻精神,因此就不能恰當地在團隊合作中處理好人際關系。除此之外,他們在職業道德與專業品格這些方面中也有所不足。
三、“卓越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模型
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模型。
在就業能力這一方面不同學者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來表述就業能力的構筑因素。其中在2004年由約克(Yorke)、奈特(Knight)創造的USEM模型和在2007年由戴克·普爾(Dacre Pool)、賽威爾(Sewell)創造的CareerEDGE模型最為具有標志性。
本文提出一個新的模型,它將學習、創新、適應、發展以及品格養成這五個方面的能力劃定為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構筑因素,同時這個模型是在就業能力結構USEM模型的基礎上,充分結合高職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提出來的。(如圖1所示)。首先,在非專業就業能力結構這個模型中起著牽引作用的是學習和創新這兩個方面,如果一個學生在就業、職業發展中常常表現出優秀的發展能力這就意味著他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這兩個方面相對于其他人來說較強,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本身的就業方面擁有強的推動力;其次,在非專業就業能力結構這個模型中起著支柱和重要推力作用的便是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這兩個方面,在以后工作中它們能夠使學生在不同的崗位變化和崗位要求中如魚得水;最后,在非專業就業能力結構這個模型中有著雙刃劍之稱的便是個性品質了,擁有良好個性品質可能推動職業發展,反之,惡劣的個性品質也可能阻礙職業發展,因此它是很重要的平衡力。
圖1 非專業能力構成要素模型圖
四、“卓越校”背景下的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路徑
在“卓越校”背景下高職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路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的開發途徑包括三個階段,能力開發的目標—能力開發關鍵的實施機制—能力開發結果鑒定等三個階段。湖南省“卓越校”建設計劃中提出“創新驅動,成果導向”。因此,本文認為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路徑的具體實施措施包括目標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人員創新。
(一)目標創新
目標創新主要是高職院校通過對外部環境的研究以及系統內部優、劣的評估,決定適合外部需要、符合內部特點的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提高目標和策略,因此關鍵因素在目標和策略的引導下,以聯系或共存的狀態構成網絡系統,互相協調,發揮作用。本文以為,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提升的目標可概括為:使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相關聯,專業設置和企業需要相關聯,教授過程和生產環節相關聯,課程知識和職業標準相關聯,畢業證書和資格證書相關聯變成現實。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新型職業人才。
(二)管理創新
以完成既定目標為目的,在制定合理的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目標基礎上推動管理創新。管理創新以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開發的手段和方法為目的,同時調整完善現有教育管理體系,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等也屬于它的內容。高職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提升的管理創新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管理創新,融入工匠精神;培養途徑管理創新,轉變教學理念;專業設置管理創新,提升人文素養;與企業的互動機制管理創新,達成深度合作模式。
(三)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主要是通過結果評估機制所構成的,目前高職院校需要建立一個學生非就業能力的評估機制,通過評估機制來檢測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現程度和符合社會需求的合適程度,來考量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專業設置、師資水平等與企業的互動是不是積極的推動了高職院校大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的開發程度。這一制度的創新發展相對于除此之外的因素起著控制反饋和動態調整的作用。
(四)人員創新
人員的創新就是說在行政管理與教師人員方面,對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的轉變創新。一方面,鐵路類專業教師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專業教育與鐵路現場對工作人員的實際要求結合起來,改善教學方式,開展具有鐵路特色的實踐教學;另一方面,非鐵路類專業的教師也要了解并掌握對應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并搜羅匯集相應專業的新興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的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具體措施可以通過豐富教師的職業經歷和加強他們的專業知識、技能的科研能力與教學水平,支持鼓勵教師去企業、鐵路局進行學習鍛煉,積極和外校教師溝通交流等措施來實現人員的創新。
參考文獻:
[1]謝玥.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與實施方略的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22):128-130.
[2]方翰青,等.基于適應性的高職生就業能力開發和提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2(17):38-42.
[3]黎良田.高職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創新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4(1):72-74.
[4]萬東升.論高職院校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及其培養[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17-19.
[5]路平.基于USEM模型的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力結構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1):65-77.
[6]陳立平.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13-15.
作者簡介:1.劉 洋(1978-),男,湖南株洲人,碩士,講師,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職業教育,計算機研究。
2.傅貽忙(1982-),男,湖南汝城人,碩士,講師,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產業經濟研究。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卓越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培養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卓越校”建設背景下高職學生非專業就業能力培養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