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將文化自信作為繼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個自信。“四個自信”是一個有機整體,“文化自信”作為題中應有之義,它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是目前世界形勢變換的的要求,是對我黨各方面建設的考驗,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思考。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自信;時代背景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任何思想、理論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也不列外,它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但這也要求我們的文化發展要跟上經濟發展。現如今,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在這樣的局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了“文化自信”,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國際背景
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僅只有經濟,軍事,外交的競爭等,而是各方面的競爭都有,包括文化之間的競爭。文化作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許多國家認為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在文化方面有巨大的優勢,那么在世界舞臺上會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提高文化軟實力成為了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當前,文化作為一種產業迅速的發展,這為許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一些國家把文化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將本國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滲透到世界各地,以便同化不同地區的人們,以此來達到政治目的。因此,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重要。
現如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發展的主題,各國之間秉承著交流、合作、發展的理念,這同時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內涵和魂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傳播方式越來越便捷,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是愈演愈烈,人們的價值觀隨之變得多元化,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受到挑戰。同時也因為一些國家抱有政治目的,所以文化交流中的反侵略、反滲透也是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越要堅持文化自信。
二、國內背景
如今,文化軟實力作為衡量綜合國力重要因素,在國與國的競爭中愈發重要。我國目前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雖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但是優秀文化并沒有被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可利用,與時代潮流接軌的文化資源并不全面,這在國際競爭中是一大局限,對我國文化傳播很不利。所以說在文化軟實力這方面我國和其他大國相比還處于劣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綜合國力也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是文化的發展卻沒有和和經濟的發展齊頭并進。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在當今時代,文化在國際競爭中越來越重要,文化的發展對于每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中國也不例外。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肯定會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倘若中國沒有自身的精神文化,沒有民族的根和魂,是很難在世界上奠定大國地位的。
一個民族,文化是根基,傳統文化更是根基之重。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在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多樣化,文化傳播方式迅速的更新換代,再加上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歪曲、丑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現象,如一些影視劇,弱化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歪曲歷史事實,甚至丑化中國人民群眾。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高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堅定的自信心,把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發揮出來。
三、黨內狀況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隨著中國的發展,共產黨也在與時俱進,但這也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形勢下,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于黨。因此,黨面臨的考驗也是前所未有的。
現實生活中,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種種現象是層出不窮,官員干部消極對待工作,玩忽職守,脫離人民群眾的現象也是很嚴重。當前,反腐考驗依然嚴峻,高壓反腐,抵御風險,提高黨員的警惕性,是我黨面臨的第一大考驗。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越來越激烈,各種文化勢力的滲透也是此起彼伏,這也是我黨面臨的第二大考驗,外部環境的考驗。黨要長期執政,并且堅持為人民服務,這就必須要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而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最重要的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
四、中國近代歷史情況
中國人對中國近代歷史是又恨但又刻骨銘心。在這段歷史中,中國人深刻的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老百姓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到19世紀中葉,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打開國門。從此,中國一步一步的沉淪了,由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代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從表面看,我們是輸在了戰術上,武器上,從內里看,我們是輸在了政治制度上,精神上,從更深層次的看,我們是輸在了文化上。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碎了中國的閉關鎖國和“天朝上國”的美夢,也促進了中國有識之士的覺醒。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從學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文化,中國人在民族危機中努力尋找中國的出路,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遇到馬克思主義,又開始發揮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進入新時期,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改革開放,主動與世界接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經濟取得迅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國特色,又能與世界接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是越來越重要。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國際國內情況,黨內情況,近代歷史情況的背景下,提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為建設文化強國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田紅紅(1992-),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