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鄉古鎮作為浙江地區的知名品牌,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日益突出的生態問題使水鄉古鎮的發展陷入瓶頸。本文以南潯古鎮為研究樣本,抓住目前其在“兩山理論”的大背景下展現綠色升級新現象的契機,通過分析“兩山理論”所蘊含的綠色現代化精神和對南潯古鎮目前的生態保護現狀,著力探討水鄉古鎮生態文明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兩山理論;古鎮;生態文明;發展
“幽禽鳴兩岸,漁家日成市。停午理清楫,晴波作煙雨。”[1]一幅生動的秀美畫卷隨即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南潯鎮志》中記載道,南潯古有潯溪,“自運河東流與震澤鶯脰湖相連,現德清諸水自南來運河,自西來北入太湖,東入鶯脰湖。”“十”字港城鎮的分布格局,街巷里弄脈絡清晰,頔塘故道與古鎮水系有機連接。沿岸步行,運河橫延,河渠縱橫,石橋矗立,歷史古建,構成了古鎮悠久的人文景觀,盡現其寧靜雅致、祥和敦厚、靈秀平穩。南潯古鎮,有著“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的美稱,始建于公元1252年,總面積約34.27平方公里,該鎮位居湖州市南潯區的核心區域,地處杭嘉湖平原要地,東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至永安街起,南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起,北至百間樓。“龍舌渚邊春水生,含山西望暮煙橫。”山水塑造了南潯一派江南水鄉的好風光,樸實輕靈。
有著獨特人文價值內涵的古鎮也深受國內外游客的追捧,成為其所青睞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然而旅游所造成的破壞已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如何保護古鎮的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多元化的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諸多問題暴露出來,古鎮正面臨著“成于綠水,也敗于綠水”的尷尬局面。對于浙江水鄉古鎮而言,“綠水青山”是其重要的區域優勢,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安吉鎮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著名科學論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浙江著名的文化有其獨特的人文價值內涵。在過去的十年里,湖州立足自身稟賦,積極探索如何使“兩山理論”成為現實,初步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湖州模式,而南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論斷也已經十年了,古鎮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變化。這對推進浙江水鄉古鎮的保護與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它有利于在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的建立,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兩山理論”所體現的生態現代化精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創造性理論論斷,以直觀而又形象化的比喻,契合了當下的生態現代化精神,體現出了生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中國化追求。“綠水青山”是指優質的生態環境和與之相匹配相聯系的生態產品,而“金山銀山”則是指經濟增長和與經濟相關的民生福祉。[2]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于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明確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況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闡述更加準確、完整地向我們表明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在生活中,既要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好我們的經濟,在魚和熊掌二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也一定要把自然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保護的位置之上。“兩山理論”蘊含了現代化進程中的綠色健康新觀念,一方面是生態經濟化,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生態化。在這里,我們暫且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觀念。
首先是一種綠色經濟觀。綠色經濟是實現社會進步與資源環境保護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指以時下的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生態經濟形式。[3]在發展的過程中,應以自然環境資源的優勢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追求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以此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跡象也昭示著,那種以破壞自然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發展方式,只能圖一時的眼前的利益,并不能長久地獲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生態資源、自然資源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是我們追求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可以相互依存的有形資源。[4]
另外一種則是綠色共生觀。兩座山之間的關系正逐步走向和諧,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可以形成一個和諧共生的整體。我們可以通過形成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共進的空間格局,建設人與自然社會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旨在促進人類社會協同進化、互利共生。儒家文化經常向我們闡釋“天人合一,天地生生”,這種“天人之際,合二為一,物我共生,厚德載物”的生態世界平衡發展理念,[5]以一個生態為本位的和諧共生,從而共同實現并促進百姓富與生態美的和諧統一,互利共贏,群眾也能因隨之產生的生態紅利而受益。
二、南潯古鎮的生態保護現狀
南潯古鎮作為江南六大名鎮之一,更是于1991年被列為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清麗的自然環境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無疑成為古鎮特色鮮明的品牌。近年來,浙江水鄉古鎮由于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受到了當地政府和開發商的重視。但是卻存在許許多多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問題。這里闡述的古鎮生態文明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因子,另一類則是人文社會資源生態文明因子。而古鎮的特點也在一個“古”字,正是由這樣多元化多樣化的生態文明因子組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平衡系統。我們也必然需注重原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
在古鎮的開發過程中,其生態性、原真性、傳統性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居民的保護意識不強,商業化開發過重,建設性破壞,生態失衡等問題也逐漸擺在了我們面前。例如古鎮中有一二百年歷史的老宅在大拆遷的過程中被拆除,傳統的民俗文化,風俗習慣也因為被人們忽視而逐步失傳。南潯古鎮的發展應注意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一,不論是自然資源生態還是人文資源生態,這與我們在上文一直提及的“兩山理論”也是相適應的。
(一)水資源現狀
南潯古鎮作為江南六大名鎮之一,悠悠綠水繞人家,“家住潯溪綠水隗”[6]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鎮。古鎮因水而生,以水路為主要的連接脈絡,水網密集,外環內繞,百姓傍水而居。水是生存之本,生態之基,是水鄉的靈魂,因水成鎮,枕河而居。近年來,南潯加強污染治理工作的綜合治理,加快城鎮治污的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南潯區堅持產業轉型,綠色發展,深入開展浙江省“811”環境污染整治工程的工作,重點整治水環境,也更進一步地在范圍內健全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體系,造就古鎮風貌依舊的現代化南潯。自生態立區以來,南潯正在放飛水鄉古鎮的綠色夢。2013年,區內還在湖州市率先開展水環境大整治三年行動和“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全面啟動水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7]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論;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綠色開發利用與保護機制;加強建設美麗經濟。頔塘運河申遺成功后,水生態遺產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軟實力也有目共睹。endprint
根據2015年《湖州年鑒》的統計數據表明,南潯區整個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整治“三河”共390條、269公里,建設污水管網103.6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1933戶。這都為南潯古鎮的水環境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5年7月,南潯古鎮也正式成為湖州市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我們也在這個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環境的契機下,實地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目前水資源環境整體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被訪者對于古鎮的水質環境也呈現出較為滿意的態勢,但我們也發現目前南潯古鎮的水質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古鎮工作人員定期會打撈污染物,但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認為生活污水與固體廢棄物堆積是導致水質的主要污染物。古鎮的水生態需要我們更加科學細心地加以治理保護。
(二)建筑資源現狀
南潯古鎮素來便有“湖絲之源,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園林之鎮”的美稱,濱水建筑風貌原質古樸,目前仍保留著古橋、歷史街區、絲業會館、絲商建筑、私家宅第、江南園林等等,且大多為明清舊構,古韻猶存,沿河分布。著名的百間樓依河而立,是江南目前基本保存較好的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較為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成片歷史街區。清人張鎮也曾在《潯溪漁唱》中寫道,“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賣花船。”漫步在錯落有致的過街騎樓,邁上青石板鋪設的地面,穿過重重層次分明的券洞墻門,蜿蜒曲折的石徑小道,感受南潯悠久的歷史變遷和多元文化,寧靜敦厚,饒有風情。整體來看,百間樓的建筑尚且保存完好,但是由于居住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等,對建筑的內外部結構改動較大,破壞了其原有的結構風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墻壁外懸掛著的空調外機,建筑內部私拉亂接電氣線路的現象也較為嚴重。這些都需要我們更加科學細心的保護。
《江南園林志》中曾提及:自南宋以來,園林之勝,首推四州,即湖、杭、蘇、揚,而以湖州、杭州為尤,然湖州園林,實薈萃于南潯。一鎮之地,擁有五園,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8]可見南潯古鎮園林建筑之絕妙。其中文化的融合映射在古鎮“中西合璧”色彩濃郁的絲商建筑之上。儒商們在與洋人大量的商貿來往之中,接受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和思想。說起中西合璧的建筑就不得不提張石銘故居。張氏舊宅又名“懿德堂”,前臨古潯溪,是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號稱“江南第一宅”,“絲商建筑代表”的張石銘故居,正是東西文化交融的產物,也見證了絲商貿易的繁榮。外圍高墻矗立,素樸安詳的外表似乎并無什么起眼之處,里面卻別有天地,靜謐中藏著玄機,宅邸總占地面積4792平方米,有五落四進、中、西各式樓房200多間,是儒家思想、水鄉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所產生的新型文化遺產。典型傳統的中式三雕藝術,給這古民居帶來了藝術上的和諧之美,并且這種和諧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精神,展現其古舊與從容的模樣。穿過回廊,兩側墻面鑲嵌著的四塊石雕映入眼簾,走近細看,是寓意吉祥的福祿壽三星和八仙過海的圖樣。走進前院大廳,康有為所題寫的“以適其志”四個字極為醒目。布滿精美木雕的門窗,布滿精美磚雕的門樓把古代的戲文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西廂人物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感染力,有風,有韻,有情。
三、南潯古鎮生態發展新模式
南潯古鎮起步相對較早,成為江南水鄉開發的第一批古鎮,但從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和調查結果顯示中可以看出,南潯古鎮相對于西塘、烏鎮這兩個浙江古鎮而言在知名度方面明顯落后,缺乏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為此,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論的契機下,南潯古鎮的生態發展對象也應不斷擴大。
(一)發展古鎮文化經濟,增強文化產業鏈。
通過依托古鎮的文化脈絡,注重挖掘文化內涵,以此推動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宣傳上借助有效的方法,通過塑造旅游品牌,進行多方面的宣傳,吸引更多的游客。南潯歷來就是聞名遐邇的“絲綢之府”,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輯里湖絲”文化由來已久。邁入輯里湖絲館,猶如翻開一部遍寫著湖絲起源、發展、興衰的書籍,那般厚重,那般有味兒。清人溫豐在《南潯絲市行》中寫道,“蠶事乍畢絲市行,鄉農賣絲爭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聲萬聲聾入耳。” [9]我們可以一窺絲市在南潯的盛況,借此打造“絲域古鎮”——南潯,從而異于其他古鎮的宣傳方式,凸顯其自身優勢。對于南潯古鎮來說,多樣化的宣傳,品牌植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南潯古鎮旅游業更好地發展。如《抓住彩虹的男人》電視劇的播出,舉辦“湖絲文化節”的活動,都使南潯絲綢織染手工業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根據“有機更新”的理論,把古街道,古建筑,生活環境和民俗等元素因子看作是一個有機關聯的生命共同體,幾方相互依存。[10]為此,南潯古鎮可以創建一條湖絲文化投射帶,途經輯里湖絲館,四象作坊等地。通過科學的功能植入,在沿河的古民居內增添蠶絲文化展示功能,如蠶絲作品擺件,絲造工藝重現等,從而建設南潯“絲域”文化的獨特形象。
(二)發揮古鎮生態優勢,打造南潯綠色名片
南潯古鎮作為浙江水鄉古鎮的優秀代表,其“小橋、流水、人家”的藝術之美貫穿了整個空間系統。“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水鄉文化,也體現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之美,傍水而居的傳統生活在這里得到了延續。鮑珍也曾在《南潯小泊》中如此寫道:“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11]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南潯古鎮,傳統的生態環境優勢明顯,面向綠色生態路線進行可持續發展。因此組織南潯特色生態水鄉休閑旅游,將水鄉古鎮別具情調的古樸、靜美,淳樸的鄉村資源加以合理化地利用,賦予南潯綠色時代精神,以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用符合生態經濟的模式推動南潯發展。為此可以設計以下的線路,以南潯古鎮沿河的景點為一條完整的線路,漫步于枕河民居百間樓、張靜江故居,間而邁過洪濟橋、通津橋、廣惠橋,途經劉氏梯號、張石銘舊宅、小蓮莊等地,感受南潯水、橋、古居融合的綠色水鄉自然生態圈和濃厚的人文生態氛圍。
(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有序發展endprint
我們從目前市場的產出與需求來看,枕水街道的兩邊有許多的商店、餐館、旅店客棧。食宿成為了主要的贏利方式,但古鎮的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基礎設施也較為簡陋,游客和居住群眾過多,從而也出現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臟、亂、差的現象。近年來,相關部門也相繼頒布一系列的法規、條例等來推進古鎮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南潯古鎮的環境治理與保護也要在國家正確的政策指導下合理進行。古鎮管理委員會需要大力開展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環境綜合整治,結合地方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古鎮的社會和人文情況,充分了解社會民眾的心理意蘊。為此,生態信息傳播成為了我們可以考慮的方案,充分發揮新舊媒介的作用,推進生態和諧工作,完善政民互動平臺,廣泛聽取民意,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營造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從而能夠針對自然環境因子和社會文化環境因子進行分點專項保護,加強古鎮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改善民居環境,使得古鎮能夠向健康綠色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兩山理論”就是一個古鎮生態文明的發展機遇,在戰略高度上將古鎮的環境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在此契機下,無論是對南潯古鎮美麗水鄉古鎮的綠色健康經濟來說,還是對整個浙江水鄉古鎮來說,一定要堅持此步伐,保護利用其生態資源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6] 湖州市詩詞學會.《古詩吟湖州》[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71,175.
[2] 沈滿洪.“兩山”重要思想的理論意蘊[N].浙江日報,2015-08-12(004).
[3] 陳來.區域戰略: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1.
[4]黎祖交.“兩山理論”蘊涵綠色新觀念[J].生態文化,2016,(02):4-7.
[5] 董根洪.“十一觀論”——儒家大生態主義的生態思想體系[J].浙江學刊,2011,(06):25-32.
[7] 南潯:生態立區 大美南潯[N].湖州日報,2015-08-03(005).
[8] 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27-28.
[10] 鄧媛.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特色保護利用及對策探究[D].長安大學,2013.
[9][11]南潯鎮志編纂委員會.南潯鎮志[Z].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400,396.
項目基金:浙江省大學生新苗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R427010
作者簡介:張寶丹(1995—),女,本科生。該文系浙江省大學生新苗計劃項目“‘兩山理論背景下的浙江古鎮生態文明發展研究——以南潯古鎮為例”(項目編號:2016R427010)的結項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