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
“師德”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師德,在行為上體現師德,在工作中塑造自己良好師德形象。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才。
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那么,教師應怎樣塑造自己良好的師德形象呢?
一.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
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為人師表”,首先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
教師的重要作用在于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但關鍵在于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
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遵守校紀校規,以模范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教師要教育學生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于先學于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就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應該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范,既要有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青少年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受到全社會尊敬的人。
二、 樂教勤業,無私奉獻育桃李。
全國優秀教師魏書生認為老師的勞動有“三重收獲”:一是收獲各類人才,二是收獲學生真摯的感情,三是收獲科研成果。他觀念非常正確,正是這“三重收獲”的觀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學的征途上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步伐,潛心鉆研學與教的規律,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細細地體會著教書育人帶給我的樂趣。
屈指算來,我已從教二十余年了,教過的學生累計也有千余人。當我看到我的學生們有的成為技術熟練的工人,有的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導,有的成為給農民們排憂解難的農業技術員,有的成為醫術不凡的年輕醫生,有的和我一樣踏上了教育崗位……我漸漸從內心體會到了桃李滿天下的快樂。為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崗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對我來說不再是平凡、瑣碎的單調勞動,而是成了我展示個人才能的舞臺。教師工作的純熟性源于他的積極進取和勤奮精業精神,只有樂教勤業的老師,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工作的偉大意義,才能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樂趣而深深吸引。
教師越是勤奮工作,越能體會到教師工作的無窮魅力。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甘為人梯,象“春蠶”吐盡青絲,象“蠟燭”化成灰燼,把畢生獻給事業,獻給學生。
三、關愛學生,讓師愛在教育事業中閃光。
人們常說教師的事業是葉的事業,也是愛的事業。有一首歌中唱到:“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的,歌聲道出了社會的呼喚,只要有奉獻精神,人與人之間將會達到和諧圓滿,師生之間將會達到互敬互愛。
為了上好一節課,我常常日思夜想,認真閱讀各種有關的參考資料,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有時已是夜深人靜,勞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滿腦子仍是問題、答案,靈感一來便忘記了疲勞,一骨碌爬起來寫,直至滿意為止。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學生們的愛是我不知疲倦的精神支柱。工作十幾年來。雖然有時候也覺得累,覺得苦,但我不怨。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思想家、事業家陶行知有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教師要用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為社會培英才,為國家育棟梁。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對一個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就在于處理與學生的矛盾——轉化后進生。越得不到重視的學生越會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舉動,做不出正面的積極的舉動就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這就迫切需要老師擁有最大的寬容與毅力,研究并幫助后進生;關注并幫助后進生完善知識結構;保護并引導后進生的自尊心。魏書生說過:“要珍惜學生心靈中閃光的東西,以他們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教師更應關愛后進生,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名差生……
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師愛就是師魂。
教師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傳遞者。因此,師德的形象,不是簡單地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形象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共同攜手撐起那教育蔚藍的天空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