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惲倩琳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手語已被越來越多的非特教專業的列為學習內容,本文根據多年手語教學經驗,闡述了非特教專業手語教學過程中可提高教學質量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非特教專業;手語;教學方法
手語是聾啞人之間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殘疾人事業的重視,手語已經超越了聾啞人之間交流的范圍,被廣大健全人學習和接受,同時我國現有的手語翻譯缺乏,遠遠沒有達到幫助全國2000多萬聾啞人士實現“無障礙溝通”的目標,手語不再是特教專業的專有課程,成為許多高校和職業教育學校非特教專業的必修課。
一、非特教專業開展手語教學的必要性
1.讓普通專業學生正確看待聾啞人。
在非特教專業開展手語教學,首先可以讓大家正確地看待聾啞人,認識到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其實他們和我們并沒有不同,只是他們有自己的溝通方式——手語。他們無法與我們正常地口語交流,既然他們聽不到我們的有聲語言,那么就讓我們進入他們的無聲世界當中,通過手語交流,成為他們的朋友,走進他們的生活,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看待聾啞人的意識,尊重和理解聾啞人。
2.拓寬就業方向,增強競爭實力。
2007年1月,“手語翻譯員”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列為10個新職業之一。手語翻譯是至少通曉一種手語和一種有聲語言,并且能夠把一種語言準確恰當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人員,是聾啞人士和健聽人溝通的橋梁。手語翻譯的就業領域非常寬泛,許多場合都需要手語翻譯,如大型活動中的接待翻譯,特殊競賽、演出陪同翻譯和廣播電視手語翻譯等。
3.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非特教專業手語教學的過程中,在內容形式上可以給學生設計得靈活多樣,比如:情景劇、對話、看手語視頻等,讓學生了解聾啞人打手語的日常習慣以及能和聾啞人簡單地交流,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二、非特教專業手語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與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密不可分的,而良好的教學方法又是成功的一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我認為以下方法可有效提高手語教學的質量: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手語是形式(手的形式、位置和運動)和意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這一系統的構建來源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實踐動作。一般而言,它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初學手語的人,通常認為手語詞匯繁多,不知如何下手,此時很容易產生對手語學習的畏難情緒。因此我以為對手語的直覺情緒體驗是第一重要的,直觀感受即看手語、跟著打手語,這一時期比較適合學習手指語和簡單的手勢語。
2.正確認識手語。
在學習手語之前,學生往往認為手語只是聾啞人為交流而進行的形象的隨意比劃,不是一種語言。其實這是一個很片面,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使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學習,正確認識手語。
3.深入體驗,豐富詞匯庫。
在學生掌握豐富的手語詞匯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既要學會每個詞語的打法,又要明確每個動作的意思,這樣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豐富詞匯庫。例如學習“電話”一詞時,方法是“一手伸出拇小指,拇指置于耳邊,小指置于口邊”。為何要確定這一打法呢?聯系實際生活中打電話的動作就明白了。因此,學習手語要求我們要深人體驗生活,這樣記憶起來就很容易。
4.和有聲語言進行對比、聯系學習口語語法
眾所周知.有聲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語匯、語法。對手語而言,也存在三個對應的要素:語形、語匯、語法。作為一種視覺性語言,手語有許多完全不同于有聲語言的獨特的語法現象和規律,通過和有聲語言進行對比、聯系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手語語法的特點。
如:手語從認知上來說更具有和客觀世界的象似性(ieonicity),這決定了它的詞序和有聲語言必然有很大差異。漢語說“貓抓老鼠”,而中國手語卻打成“貓/老鼠/抓”,這是因為打手語者的意識中首先有了一只貓,然后這只貓看到了老鼠,隨后才會作出“抓”這個動作 。
5.區分異同,細心做筆錄。
正如漢字有許多字形非常相近、意思卻完全不同的形近字一樣,在手語中,也有一些手勢的動作非常相近,意思卻完全不同的詞,例如下面這幾組詞:
隨便:一手食、中指橫伸,手背向外,在胸前交替點動幾下;
蛇:一手腕部置于嘴邊,食、中指分開,指尖朝前,交替點動幾下,如蛇吐出的舌頭;
差不多:一手食、中指指尖朝前,上下交替動幾下;
應該:一手食、中指橫指,指背交替彈幾下下頦。
這一組詞語手勢非常相近,同樣是伸食、中指,分開并交替點動,但由于手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因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了。
學生學習這些詞語若不仔細分辨記憶就很難看清打的是哪一個手語,這樣就可能會隨著手語學習數量的增加而對詞語的掌握變得模糊,極易導致在意思理解上的錯誤。為了使教學能真正取得實效,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生這些手語時老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把這些詞語在手勢上的區別分類記錄,以便及時復習,反復強化訓練,重點記憶,持之以恒地積累,從而突破學習手語的難點,化難為易。學習起來更加的輕松。
6.創設氛圍,體驗其樂趣。
學習一種語言環境是很重要的。李吉林老師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睂W習手語也是如此,如果有了手語環境,學習手語就會變得輕松許多。教育教學中我們可創設多種多樣的手語環境,能有效激發我們學習手語的欲望,培養我們學習手語的興趣,并從中感受學習手語的快樂。
三、結論
社會對手語翻譯人才的大量需求,在非特教專業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手語教學,可以使非特教專業學生具有一定的手語水平,一方面可以為聾啞人士和健聽人架起溝通的橋梁,創造更加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就業優勢,拓寬其就業范圍,發揮其應有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潘一.手語會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王敏.關于非特教專業普及開展手語教學工作的探討.綏化學院學報.20l0.10。
[4]鄭璇.中國手語的語言地位.聽力學及言語疾病.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