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要:歌唱是音樂之根,歌唱教學也是我們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它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去除其他花哨的形式,利用音樂文化與合唱的形式,努力搞好初中學生的歌唱教學,以提高他們的音樂表達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歌唱;素養;新教育體系
教學生唱歌是我們音樂教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它看似簡單,可是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卻起著重要作用。過去,我們總是強調要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理論知識,讓他們懂得更多音樂的專業知識,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沒想到這種做法卻讓許多原本愛唱歌的學生對音樂失去了興趣。而現在的新教育體系,則提出要讓學生先體驗與感受音樂,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在審美與愉悅中認識音樂、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這看起來僅僅是一個學習順序的變化,可實際上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新教育體系更加人性化,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遵循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自然效果也更好。那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如何搞好初中學生的歌唱教學,讓學生更加熱愛音樂,并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呢?
一、回歸本質,去除其他
我們常常覺得一首歌好聽,除了它的旋律優美,歌詞動聽,還因為它所表達的情感讓我們產生了共鳴。我們能與某首歌產生共鳴,是因為它打動了我們的心,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所以,歌唱是一門藝術,但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與我們的心靈相通。我們要讓學生愛上音樂,就要去除過去那些復雜的形式,使歌唱教學回歸到本質上來,讓學生能夠通過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也通過歌唱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們在教學生唱歌時,通常會先讓他們聽一聽這首歌,感受一下它的旋律、節奏,并讀一讀它的歌詞,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然后再讓他們想一想自己要如何來唱這首歌。
比如,教學《念故鄉》這首歌時,我就先讓學生體會 “思鄉”,再了解《念故鄉》的相關知識,為情感的表達做好鋪墊。因為我們的感情不是無源之水,它有自己生存的土壤,不可能像自來水一樣,只要一打開就“嘩嘩”地流了出來。通過了解,學生知道《念故鄉》是美國音樂家根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的第二樂章的旋律填詞創作的,在美國廣泛流行,后來傳入我國,由早期音樂人李抱忱和他大學時的同學鄭萍編配了現在的中文歌詞。這之后,我讓學生集體朗讀這首歌詞,說一說自己在其中讀出了什么。有的說感覺很憂傷,有的說如訴如泣,有的說很優美……他們在說自己的感受時,我一般不做評價,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給學生充分自由,他們反而體會更深刻。此時,我趁機引導學生:那這類歌曲應用哪種風格的節奏來表現呢?“慢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知識,所以,他們判斷應該用慢節奏的曲調來表現這種憂傷、離愁的歌曲。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再進行歌唱教學,學生就能唱得更好了。欣賞——體會——思考——表達,就是我們唱歌最質樸的一個過程。我想這種方式正好體現了“奧爾夫音樂的最大特點”——關注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開發。
正因為經常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所以,現在唱歌教學時,不需我的提醒,學生們都會先自己去讀歌詞,討論歌詞表達的情感以及歌唱時應用何種節奏。這不得不說是學生音樂領悟能力的一個很大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唱好合唱
歌唱教學中,我們除了引導學生學會深入地體會歌曲情感,準確地唱好歌曲,還應抓好班級學生的合唱。因為合唱也是我們歌唱教學的一個重點。音樂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活動實際來進行。而我們的音樂活動更多地就是學校舉行的各種音樂比賽,音樂比賽大多又是以合唱來進行的。比如,國慶的“歌唱祖國”歌詠賽、元旦的“迎新年”音樂會等。這種歌唱形式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與人合作的趣味,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和與人協調合作的能力,還能讓他們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激發出對音樂的進一步熱愛和強烈集體榮譽感。合唱與直接教學生學唱一首歌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只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并教唱準確有感情就行了。而前者需要我們對他們進行聲音的統一、聲音的和諧、氣息的控制等,非常地不容易。盡管我們學生的音樂水平參差不齊,而練習的時間也不多,但我們可以通過一次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懂得一些基礎知識與基本的技能。
比如,我們合唱時一定要看著指揮,如果是多聲部合唱,自己只能唱好自己的部分,千萬不要跟著別人跑。但是,在其他聲部演唱時,我們也得非常認真地聽,不然就可能到自己唱時忘記了。哪怕你慢了一拍也會影響合唱的效果。這也讓學生明白:自己雖然只是合唱中的一部分,但卻是不能少的一個部分。我在教學《渴望春天》時,就引導班上的學生用高中低三個聲部來唱。有的學生就老是記不住自己該什么時候唱,或者唱著唱著就跑到別的聲部去。尤其是一些低聲部的特別容易受高聲部的影響。于是,我不僅教給他們呼吸、發聲的方法,還給他們氣口,提示他們該進入了。
這樣訓練下來,合唱的效果就很好,學生也唱得很愉快。在實踐中邊練邊學,學生非常喜歡,因為他們覺得老師所教的知識與技能很有用,他們學得也很賣力。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礎,有的學生還要求我在課外活動時,給班級組建一支合唱隊,這樣他們課余時間也可以進行訓練。這種課外活動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課內的音樂學習積極性。
三、利用音樂文化,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歌唱教學是我們的教學重點,但我們在歌唱教學中不能只教學生唱歌,我們還必須用音樂文化來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這一切不用刻意來做,只需我們把它滲透在歌唱教學中就可以了,有時可以是對學生進行世界文化的介紹,有時可以是對各種樂器的展示,有時還可以是對民歌的介紹。比如,《美麗的村莊》是我們音樂教材中的唱歌曲目,它是一首意大利民歌。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歌唱中,認識了世界,了解意大利民歌的風格,同時也知道了世界各地人民為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建立,無疑為我們新時期的音樂教學指明了方向。我認為在歌唱教學中是最好實施的。只要我們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了。因為它完全具備了新體系的特點: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以學生掌握感性的音樂經驗為我們的教學目標;以感性的音樂活動過程為教學內容;以實現自主情感體驗為基本要求;以音樂實踐活動為重要的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