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
摘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很多教師明顯感覺到:語文沒有固定答案,也沒有一套吃遍天下的教學模板,那么到底怎么樣才能切實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呢?本文研究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具體措施,并結合人教版教材進行了案例分析。觀點如下:一、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二、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團隊意識;三、滲透人文教育,開闊文化視野。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教版;教學課堂;有效性
語文是學生的母語,也是學生日常生活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正是因為太過熟悉,很多學生打心眼里輕視語文,甚至對語文學習不以為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學生認為語文沒有用、不想學語文。造成這一教學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又與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落后脫不了干系。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教學應當革新教學理念,緊跟新課標趨勢,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實現有效教學。結合自身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逐個擊破:
一、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為達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備前提。回顧過去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采用“粉筆+黑板+口頭講解”的方式,僅僅靠一本書和一張嘴教學,極大消磨了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沒有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各種多媒體設備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出現在教育改革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諸位教學改革工作者強調整合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學應當引入多媒體設備和網絡通信技術,重塑精彩課堂。
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教學中,正式導入課文之前,筆者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CCTV—3電視散文詩《背影》的片段,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接著,在歌曲《父親》的渲染下,我正式導入教學。由于之前已經有了視頻和歌曲做鋪墊,學生都很好進入了課文情境,學習興趣大大激發,為順利開展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團隊意識
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所起的主體作用,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與課堂漸行漸遠,不僅無益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不愿意獨立思考,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發出了新挑戰,也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要求,組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間,鼓勵學生在自身努力和教師幫助下主動完成知識建構,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背影》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認真閱讀買橘子的段落,相互討論,分別從三個角度分析作者是怎么樣細致刻畫這一“背影”的?我請學生按照座位排列的方式,就近組成三人小組,對這一問題展開了合作交流。學生積極與同桌之間展開了交流,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不忘征詢同伴的意見。幾分鐘之后,我請每組派一位代表簡要稱述一下觀點,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我與學生一起明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一段分別從父親的穿戴、走路的姿勢、爬月臺的動作三個角度細致刻畫了背影。(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表現了父親穿著樸素、心情沉重;(2)走路的姿勢“蹣跚”,表明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3)爬月臺的動作“攀”、“縮”,展現了一位行動不便、步履艱難的父親形象。通過一層層抽絲剝繭,學生獲得了問題的答案,他們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明顯更加愿意積極思考了。
三、滲透人文教育,開闊文化視野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育一直因其應試教育特點明顯為人詬病,不論什么文章,教師總是先拿來肢解一番,非要從寫作技法、行文結構各個角度教學。學生麻木地在教材上記錄幾個知識點,再背一背優秀段落,一篇文章的教學就仿佛大功告成了。這種毫無情感的教育往往導致學生產生迷茫感,一節語文課結束之后,學生對于本節課自己有什么收獲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學科,除了作為交際工具使用之外,語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見證,具有深遠的人文教育意義。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滲透人文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文化視野。
《背影》一課教學中,筆者不僅僅要求學生理解敘事紀實散文的寫作特點,還從文章出發,引導學生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我布置了閱讀席慕蓉《生日卡片》、冰心《繁星》、《春水》、賈平凹《關于父子》的任務,請學生結合這些描寫親情的文章,談一談自己的親情故事。我用了一整節課時間,在班級里面展開了一次情感交流大會,還把學生家長悄悄請到了教室。這次活動給學生帶來了一次全新的學習體驗,在傾聽故事和分享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深刻感受到父母之恩大過天的情感內涵。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次升華,也是學生情感品質的一次升華,我本人和學生都收獲甚多。
加強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為新課改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支撐,有助于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新發展。時代在進步,教育形勢風云詭譎。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積極關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形勢。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車靜.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兩種方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09):123—124.
[3]張磊,劉芳.探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1.7(02):8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