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蔡萌
三亞:一座城市的美麗“蝶變”
文|本刊記者 蔡萌

圖/武威
三亞變了!這是自2015年6月三亞開展“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程以來,三亞居民和游人最直觀的感受:記憶中遍地垃圾的城中村,搖身一變成為水清樹榮、白鷺翩遷的東岸濕地公園;曾經坡石裸露、塵土漫天的抱坡嶺,如今鳥嬉蝶舞、滿目蒼翠;一度沙灘泥化黑化嚴重的三亞灣,重現沙灘灑金、樹影搖曳的浪漫風情;十幾年來雜亂無章的解放路商業街也悄然架起了騎樓廊道、統一了色調……
創新理念,打破藩籬,轉型發展——“雙修”掀起了一場勢如破竹的“革命”,為三亞帶來前所未有的理念震蕩,讓這座曾經在城鎮化進程中“諸病叢生”的城市實現了破繭成蝶的華麗蛻變?!斑h離都市,遠離嘈雜,遠離被污染的繁華,只身來到海角天涯,來到我夢中的三亞……”“蝶變”后的三亞,離歌中所唱的“夢中三亞”更近了。
美麗三亞,浪漫天涯。
曾幾何時,這顆南海明珠卻黯淡了光彩。時光回溯,30年前,三亞升格為地級市,這個山海相連、藍綠為伴的邊陲漁村迅速成長為海南乃至中國的耀眼“明珠”,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城市。30年的迅速發展、擴張成就了三亞短期內的美麗富饒,客觀上卻使其漸漸生了“病”:生態環境受損、城市風貌失序、基礎設施滯后、違法建筑蔓延……這些,正是中國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伴生的“通病”。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廢棄礦坑55個,受損山體面積達105萬平方米。特別是位于繞城高速公路沿線、城市入口處的抱坡嶺,6.3萬平方米裸露的山體巖石,成為三亞城市難堪的‘第一印象’。”在兩個多月前舉行的全國“雙修”工作現場會上,三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巖峻談起三亞的頑疴,讓人仍心有余悸:三亞河兩岸分布著250多家養殖場、399處排污口,大量的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河;30多家涉海企業占用岸線3.5公里,102個排污口直排污水入海,全市22公里的岸線受到不同程度侵蝕;全市存量違建超過1000萬平方米,大量違建擠占了城市的發展空間……
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對于生態起家的三亞而言,環境不是外在衣裝,而是賴以維系生命的根基,如不以創新打破藩籬,不秉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就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出路!“經過高速發展的階段后,城市需要進行‘雙修’,城市‘雙修’完全符合建設美麗中國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笔∥N?、時任三亞市委書記張琦說。
憑借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三亞再次成為改革的先行者!2015年6月,國家住建部將三亞列為全國首個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綜合試點城市,三亞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征程就此開啟。“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山河海城,全面治理,務求成效”——這是三亞市面對“雙修”的響亮應答。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都把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黨中央的要求,就是三亞“雙修”、轉型發展的根本遵循。
攻堅克難,眾志成城。
推動城市發展的意識前所未有的強烈,展開一場高水平的環境治理行動的愿望前所未有的迫切:生態修復要完成山、海、河生態體系修復三大任務;城市修補要打好違法建筑拆除、廣告牌匾整治、城市綠化提升、亮化改造、色彩協調、天際線管控六大戰役。三亞迎來了生態環境再現綠水青山、城市發展回歸健康有序的難得機遇——
抱坡嶺、半嶺溫泉等山體受損嚴重,啟動數十萬平方米的山體植被恢復,清退修復被侵占、被破壞的綠地;水系治理,在全面清理疏通污水主管的基礎上全面開展移動污水處理站試點,對主城區河段100余處排污口進行多次集中整治;梳理120余項海岸帶突出問題,分類處置,拆除占海違建;實施完成十八大工程,解決包括交通擁堵、旅游亂象、違建肆虐、垃圾圍城等一長串“問題清單”……正如中規院高級規劃師范嗣斌所評價,“三亞,實際上已經開啟了一種在存量中求品質的城市功能的回歸?!?/p>
以治理內河水系為中心,修復城市生態體系;以打擊違法建筑為關鍵,破解城市修補難題;以強化規劃管控為重點,優化城市風貌形態;以實施“多規合一”為統領,健全城市建設規矩——三亞的做法總結起來看似簡單,實則卻是沒有任何成熟經驗和模式可借鑒的背水一戰,艱辛無數、挫折無數,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決心和智慧。
違法建筑蔓延是三亞城市發展危害最大的毒瘤。因此,打擊違建成為三亞城市修補六大戰役的破題開篇之戰,海坡村、東岸村等違建聚集地就被選為首戰的主戰場。
“海坡村的違建‘知名度’非常高,數量多、體量大、質量差、利益交織。一進村,‘握手樓’‘接吻樓’‘一線天’式的違建隨處可見,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難以通行?!闭勂鸷F麓宓牟疬`攻堅戰,天涯區區委書記林海有一肚子話要說:“歷屆班子都想拆,可是拆的難度太大,不僅要觸動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還要牽涉到這里暫居的‘候鳥’,非常棘手。甚至有人調侃,海坡違建就像已出生的‘孩子’,政府能再把這些‘孩子’塞回肚子里?”
但近乎失控的違建破壞了城市規劃,火災、坍塌等各種安全隱患讓人提心吊膽,打擊違建再也不能拖下去了!第一炮從問題最集中、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海坡村鳳凰豪生酒店入手。這個酒店是典型的大體量違建,由于地處三亞灣附近,離海邊、機場近,很受游客青睞,收入非常可觀。天涯區成立后,先后3次發放法律文書,5次上門做工作,酒店老板不僅不配合調查取證,還對外宣稱自己有很大背景,多次恐嚇負責拆違的同志,3次組織上百名人員阻撓拆違。為保證拆除工作的順利進行,干部們頂住壓力,吃住在村里,向群眾宣傳違法建筑的危害,指出酒店存在的嚴重安全隱患。
歐逢源是海坡村里的老書記,威望很高,他不僅發動家里人支持打違、簽署棚改安置協議,還利用休息時間挨家挨戶做村民工作,安撫大家情緒。在他的帶動下,31戶村民支持拆違。由于經常顧不上按點吃飯,原本120斤體重的他,不到半個月就瘦了10斤。這樣的事跡在拆違過程中還有很多。“啃下這個四年都沒有解決的‘硬骨頭’,我們用行動向全社會表明了打違控違的堅定決心,那就是拆違沒有特例,違法建筑,一拆到底!”林海慨言。
拆違難題,僅是推進“雙修”過程中難啃的硬骨頭中的一個。“城市病不僅根治難,又易發多發且容易反彈?!眳菐r峻強調,城市治理不能“翻燒餅”,三亞還要在建立治理的長效機制上進行實踐和探索,提升治理能力,力求實現長治久安。
為此,三亞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理順了各個相關部門的合作機制和責權關系,與城市轉型中的治理相適應;出臺和完善規章制度,將城市治理納入法制軌道;構建高效聯動的工作平臺,為市民、游客提供24小時“一站式”服務。一年多來,三亞編制了《三亞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總體規劃》等6項規劃,以城市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從整體上對城市“雙修”進行布局引導;相繼制定出臺了《三亞市白鷺公園保護管理規定》《三亞市山體保護條例》和《三亞市河道生態保護管理條例》等三部地方性法規,制定了《三亞市海岸帶保護規定》《三亞灣濱海公園保護規定》等兩部政府規章以及14項部門管理規定,確?!半p修”在規劃、建設、管理上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在多輪破立和取舍中,三亞大刀闊斧地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并通過規劃和建設重構城市生態空間,真正實現了還綠于民、還山河海于民。生態修復模式的范例、社會與市場效益取舍考量的范例、創新體制機制的范例、立法護航改革的范例、引導產業轉型的范例……三亞“雙修”一一探索著。
一灣碧水開明鏡,三面青山列畫屏。
開展城市“雙修”以來,三亞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打響了城市轉型升級、內涵式發展的攻堅戰,喚醒了城市發展的靈魂,迎來了“化蛹為蝶”的巨變。
三亞之變,在重塑血脈——
河流水質持續好轉,目前已由地表水劣五類提升為三類,有的河段水質甚至達到二類標準;重點修復的8處受損山體面貌煥然一新,禿山又變青山;三亞河口、海岸帶和主城區范圍內的海域環境得到明顯優化,海水一類水質已提升到98%以上;765萬余平方米違建被拆除,5600余塊廣告牌和橫幅被撤除,“暖白淺灰、清新淡雅、熱帶風情”的風貌為城景添新顏……城市更美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公共服務也更好了,“雙修”讓城市從肌理蛻變,重塑鹿城內在之魅力,“河水變清,禿山復綠,公園成串,綠廊遍布,步道相連”成了今日的真實寫照。
三亞之變,在產業升級——
生態建設倒逼產業升級在“雙修”中廣泛存在。三亞河治污不許沿河養殖家畜,意味著三亞的畜牧業需要制定發展規劃,產業升級;漁船造成三亞河面源污染,治污需求迫使傳統漁業轉產轉型,走品牌之路;三亞河337平方公里流域的污染管控,倒逼傳統農業主動融入互聯網,牽手“旅游+”,做精做強現代農業……在生態市建設中,三亞明確了三次產業的發展方向:堅持基礎設施整體適度超前,超常規發展旅游業;以特色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電子信息、農副加工、醫藥制造、新型建材,生態旅游產業以及服務于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發展的商貿、餐飲、交通、物流為主導,依靠人力資本的增值、經濟資本的支持和社會資本的調控,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產業發展之路。
三亞之變,在理念扭轉——
敢為人先、革故鼎新、攻堅克難。短短一年多,三亞“雙修”成果廣獲贊譽,各級干部在推進“雙修”過程中也悄然轉變了理念:從經濟掛帥到生態優先,實現了執政理念和政績目標的轉變,許多干部自覺把追求綠色GDP、讓百姓享受優質的生態環境作為目標,將注重民生作為責任和追求;從迷戀高樓大廈到以綠水青山為魂,實現了對城市內涵和品質認識的轉變,大部分干部對城市發展中犧牲生態環境有了切實的反思,保生態就是保飯碗、保未來成為共識和行動自覺;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從“面子”光鮮到“里子”強健,實現了城市建設和治理方式的轉變。
三亞之變,在民生福祉——
60歲的東岸村村民呂秀妹曾因房子被拆打了工作人員一巴掌,而今她卻表示,“把自己的房子貢獻出來,搞這個環境保護,雖然舍不得,但是值得的,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币荒甓鄟硪恢瘪v在三亞負責“雙修”總體規劃和實施的范嗣斌感慨,“‘雙修’對三亞居民的改變非常顯著。解放路街道改造,過去老百姓意見很大、阻撓施工,現在沿街群眾全力支持、鼎力協助,項目得以快速推進竣工。在騎樓老街改造中,有大批的志愿者主動參與進來,這是我們從前沒有想到的!”“雙修”贏得了百姓交口稱贊,無論是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生態城市,抑或建設民生幸福城市,城市“雙修”的最終訴求,是人的共享。
省委書記羅保銘、省長劉賜貴在三亞調研“雙修”“雙城”工作時指出,三亞要緊緊抓住歷史發展機遇,以“雙修”“雙城”試點工作為重要抓手,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好示范帶動的龍頭作用。三亞市委書記嚴朝君更篤定地表示:“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是三亞始終堅持不渝的目標。今后五年,仍是三亞建設國際化精品城市的攻堅期?!?/p>
碧海藍天春常在,山河海城美如畫。水清、山綠、海凈、城美,三亞以“雙修”“雙城”為抓手,堅定“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發展理念,用實際行動向世人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國家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全國“雙修”工作現場會上高度評價了三亞“雙修”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三亞市把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細化為九個方面的具體工程項目,通過狠抓落實,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呼吁“各城市要學習借鑒三亞經驗”。
經過短短一年多的“雙修”探索,三亞已然“蝶變”——她不再是城市建設舞臺上踉蹌學步的遲到者。在新城市發展的語境中,三亞發展的信心和動力愈發蓬勃激越,一個更加開放、昂首邁進國際化精品城市的新三亞圖景正向世人展開!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