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當前“放管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地區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和行動自覺,緊扣重點不斷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縱深,堅持不懈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一直被社會各界視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多次作出部署。國務院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始終抓住“放管服”改革這一牛鼻子,堅持不懈地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4年多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提前兩年完成削減三分之一的任務;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事項目錄清單共取消269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清單共取消320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削減比例達到70%以上。改革力度之大,由此可見一斑。然而,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社會對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防止已取消的資格認證死灰復燃、防止“紅頂中介”變相存在等現象的意見持續熱烈。這說明,隨著“放管服”改革向深水區逐步推進,改革中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銜接問題日益凸顯。
當前,提高放權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頭已經成為新的改革課題。這是一場必須打贏、刀刃向內的改革硬仗,除了持之以恒自我革命,以壯士斷腕的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改革沒有捷徑可走,但是硬干蠻干并不可取,找到改革方法論至關重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亦如此。
“放管服”改革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如果說從整體上看,“放管服”改革旨在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為權力瘦身打造“緊身衣”,那么,做好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就是加速這種“瘦身”效果的“倍增器”。換言之,要徹底做好“減法”,就必須學會做好“加法”和“乘法”,真正做到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啃下政府職能轉變的“硬骨頭”。
做好加強監管的“加法”是“放管服”改革的本質要求。讓政府從市場上的“運動員”角色中徹底“下崗”,回歸到“裁判員”、“服務員”的本來角色,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要義和關鍵要求。要通過多措并舉加強監管,最大限度減少審批,改革以審批發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管理體制、革除與審批發證相關聯的尋租權力和不當利益、改變與審批發證相伴的“看家本領”,推動政府加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場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
做好優化服務的“乘法”是“放管服”改革的最終目標。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放管服”改革要堅持三者并重推進,為公平營商創造條件。要明規矩于前,明確市場主體行為邊界特別是不能觸碰的紅線;寓嚴管于中,充實一線監管力量;施重懲于后,把嚴重違法違規的市場主體堅決清除出市場,嚴厲懲處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大力提升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氣、暖等公用事業單位及銀行等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打破“信息孤島”,提高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
總之,“放管服”改革必須加大“放”的力度,強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更好地為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清障搭臺,加油助力,最終實現為促進就業服務、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為增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