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有些學者主張將圖書館視為治療藥方的一部分,并認為各種閱讀材料之效用優于一般處方藥
八年前,英國影星凱特·溫斯萊特憑借在《朗讀者》中的精湛表演,一舉拿下第81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在影片里,溫斯萊特扮演的角色有一種固有的偏執,只有念書時,她才能撫慰躁動的心。
其實,對于不少人來說,讀書都是一劑能夠讓心靈平靜的良藥。
書猶藥也
人們常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明智,足以長才。不過他們沒提到的是,讀書還是一劑良藥。就像漢代文學家劉向所說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讀書的確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慌、煩惱等。比如,在人們感到消沉的時候,讀上一本勵志書,無異于灌下一碗心靈雞湯。
中國漢代的劉向注意到了讀書的治療效果,在國外也早有人注意到類似現象。據文獻記載,中世紀開羅的曼蘇爾醫院在為病人治病時,一方面由醫生用藥物或進行手術治療,另一方面由阿訇為病人誦讀經卷。
文藝復興時期的散文家蒙田曾提出利用文學作為治療手段這一偉大言論。蒙田認為,治愈孤獨有三種方法:去戀愛、去交友、去閱讀。但他也說,性愛上的歡愉轉瞬即逝,背叛隨處可見;友情確實更加美好,卻也會隨著任何一方的死亡戛然而止。因此,只有文學能夠作為治療手段伴隨終生。
19世紀圖書輔助治療逐漸推廣,英、法、德等國家的內科醫生在為病人開出的處方中,常包括圖書書目。
1810年,美國內科醫生本杰明·拉什呼吁,精神病院不僅提供醫療設備,還應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讀物,應通過閱讀減輕病人的壓力,矯正病理性情緒狀態。
1848年,高爾特在美國精神病學年會上宣讀論文《論精神病患者的閱讀、娛樂和消遣》,提出了閱讀治療的功能,并提出除宗教類書籍外,還應增加歷史、傳記、旅游、小說類書籍。這被認為是有關讀書治療研究的第一篇論文。
進入20世紀,相關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有些學者更主張將圖書館視為治療藥方的一部分,并認為各種閱讀材料之效用優于一般處方藥。
當代醫學也重視心理的保健與治療,稱閱讀材料能幫助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而閱讀材料的價值,在于其是否能激發讀者有療效的回應。
1916年9月號的《大西洋月刊》上,一位記者撰寫了題為《一間文學診所》的報道,作者采訪了在教堂工作的拜格斯特醫生。
這位醫生把小禮拜室變成了閱讀診所,將書籍比作藥品,并把不同的書籍分別比喻為興奮劑、鎮靜劑、安眠藥、酒精或退燒藥。
之后,美國人率先創造出新詞“閱讀療法”,并首次將其收入1961年第三版《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中。
閱讀的療效
閱讀療法的治療機理通常被歸結為弗洛伊德學派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患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認同,并通過體驗作者設定情境中的恐懼悲傷,使內心的焦慮得以釋放,使情感凈化。
同時,閱讀過程還有助于讀者通過整合心理活動和作品內容,產生領悟。
弗洛伊德認為早在“對話治療”之前便已有了“閱讀治療”。他曾寫道,無論自己去哪,總能在當地發現一名詩人。要想掌握情緒這門語言著實困難,所以才有了作家。他們時刻提醒著人們情緒的普遍與永恒,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就像醫學界對弗洛伊德學派始終抱有疑慮一樣,有關閱讀療法的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尚缺乏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和具體的應用研究。不過,閱讀療法與音樂療法等作為輔助療法,具有其特定的療效,正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
閱讀的醫學效果已經被一些近期的研究所證明。讀書是積極的思維方式,能使大腦產生一種神經肽,這種物質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從而有益于身心健康。閱讀療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緒治療的功用之外,也能幫助讀者解決問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進而使他們從目前遭遇的問題中成長。
1989年,有學者通過分析試驗報告,得出閱讀療法是有效的,特別是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結論。國際圖書館聯合會在《圖書館為醫院病人和殘疾人服務綱要》中,強調了閱讀治療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讀書的治愈效果被更多的研究揭示出來。2009年,英國塞薩克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閱讀能夠減少68%的壓力,在鎮定安神方面比聽音樂更有效。只需安靜地閱讀六分鐘,心率便會有所減慢,肌肉也會有所放松。
閱讀可以錘煉剖析思想,即便是一些虛擬的文學作品,也同樣有積極效果。《使用社會意理學雜志》2013年登載了一篇文章,闡明了閱讀《哈利·波特》如何讓英國和意大利的老年人積極看待難民等名聲不好的群體。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文學、小說等會提高人們領會和了解別人心情的能力。文學作品更能讓人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換位考慮。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閱讀確實會改變讀者的行為,使人變得更加感同身受,閱讀的過程中,情感發生了轉移,將自己與書中的角色聯系在一起。
“圖書處方”
由于讀書的治療效果被逐漸挖掘出來,上世紀60年代以后,圖書輔助治療不再僅僅針對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再局限于醫院范圍,而是進入社會,為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包括兒童、老人、殘疾人甚至犯人服務,如組織盲人讀書會、為老人和閑居家中的人送書上門等。
近年來閱讀療法也在推廣,在英國進展尤其明顯。英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逐年攀升,有26%的成年人曾被診斷為抑郁癥。雖然治療方式很多,但英國醫學界仍在尋求新方法。醫生們發現,給患者開“圖書處方”,是一種不錯的治療方式。
一些英國醫生已經在嘗試這種方法。醫生給患者開的處方上,寫的不是什么新藥,而是幾本書名。患者拿著它到當地圖書館里“照方抓書”,拿回家研讀消化。
目前,醫生給抑郁癥患者開出的書目大概有30本。這些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幫患者認識心理疾病,了解這些病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與行為的;第二類是一些自助書籍,患者通過自學其中的方法來排解消極情緒。例如,鼓勵患者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然后分析、認識它們,找出其中的消極情緒,并想辦法擺脫。
在這些圖書當中,比較常見的有《人性的優點》《理智戰勝情緒》《十天提高自信》等。
處方中不僅列出書名,還寫明借期,通常為4到8周,并且可續借,這比普通借閱周期還長。
同時,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患者借閱信息完全保密。
英國健康與臨床醫學研究所負責人說,處方圖書是經過嚴格篩選的權威書籍,為心理疾病患者提出了科學的建議和自救技巧,符合認知行為療法的要求。
“圖書處方”計劃已得到英國衛生部的資助。專家認為,讀書療法將對輕度或中度抑郁癥、焦慮或其他心理疾病產生良好效果。患者平時在家自我閱讀治療,每周到診所接受一次心理輔導,若4周后患者反映無效,醫生將再給他們進行藥物治療。
英國威爾士就為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開“圖書處方”。在威爾士首府卡迪夫,目前有120名醫生有權開具處方書目,備選書籍有33種,覆蓋20種臨床常見的心理疾病。
當地醫生介紹說,以前,抑郁癥患者到醫院就診后,病情嚴重的可能會被轉到專門的精神疾病診所,接受專業治療;病情較輕的人則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指導;另外90%的中度抑郁癥患者,會拿到醫生開的處方藥,靠服用大量藥物維持情緒。現在,讀書自救給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方法,減輕了他們對藥物的依賴。
因此,開卷有益,至少有益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