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業國

鑒于目前中考招生考試中歷史開卷考試的模式以及初中歷史教學實際,綜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等因素,初入高中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仍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比較零散,認識也相對片面、膚淺,仍然停留在對歷史現象和知識的表面化認識,其抽象思維能力十分脆弱,缺乏對史實概括歸納能力。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本質性的東西把握不清。部分基礎知識扎實、興趣濃厚的同學,雖有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但仍深囿于形象思維,難以取得思維品質的突破。這些都成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急需破解的難點。
運用網絡資源發揮其直觀、形象、準確地展示知識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
一、巧借圖片“活化”歷史,透析歷史實質
在歷史教學中,單純的語言教學是枯燥的,極其造成學生的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網絡圖片的及時介入,往往會令疲于說教的教師“如釋重負”、令困惑迷茫的學生“恍然大悟”。
如《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關于雅典民主政治實質,因其內容遠離學生生活,教材文字說明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民主到底是什么,更談不上民主的實質了。教學時,我運用網絡圖片,設計了如下2個環節:
環節一:什么是民主?展示圖1、圖2,通過直觀形象的對比,使學生理解了與“專制”相對立的“民主”運行機制。
環節二:雅典的民主是什么?展示圖片3,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古代雅典雖然是民主的——少數人(公民)的民主。
二、借助視頻“動化”歷史,破解歷史知識的抽象性
如《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教學時,彈丸小國荷蘭如何海上霸主“海上馬車夫”很不理解。于是我播放《大國崛起》,學生切實了解荷蘭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海外貿易、高超的航海技術、精明的商人、大肚商船、美味無窮的鯡魚,這些共同成就了小國荷蘭從容崛起并走向世界的過程。這樣抽象的歷史概念通過視頻形象“動”了起來,幫助學生理解了荷蘭的崛起,產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借助網絡“直播”歷史,突破學科思維瓶頸
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有道討論題: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教師在講解知識后需要對已經講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條理的梳理,歸納總結。然而當網絡技術手段以它強大的信息呈現能力則迅速解決了這一難題。
該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由于歷史知識的龐雜,跨度的久遠,加之顯示剛進入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理解和歸納有一定的難度,一時課堂死氣沉沉、沒有生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苦思良久,終于悟出:①題目太大,空,②學生歷史知識掌握太少,③學生歷史理解程度莨莠不齊。
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我把該題支解成幾個小問題,其次讓學生課后上網收集相關問題的史料在下一節課共同探討——①在秦統一之前,諸侯爭霸持續時間長短?②他們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③老百姓渴望什么樣的生活?④秦統一六國后,會給戰亂后的國家帶來什么好處?)。
“大題化小,有的放矢”后,同學們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做到有目的的收集、歸納歷史知識。第二節課,我將學生手機上來的不同史料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面對“直播”出來秦國統一,課堂活躍起來,問題得以輕松化解。我又趁機對此題進行了拓展延伸:1、秦統一對各民族的發展起什么作用?2、秦統一對滅亡六國人民有那些好處?舉例說一說。
“大題化小”的“支解”法,符合了同學們的認知特點,使學生“有話可說”;網上收集史料,迎合了青少年對網絡資源的興趣,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話想說”;讓學生分享展示他們收集到的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學生樹立信心,使學生“無話不說”。這樣學生會不期盼著上歷史課嗎?當然,此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梳理、歸納、總結或者拓展延伸,升華教學、突破重難點。
綜上所述,運用網絡資源,網絡搭臺,師生唱戲,把網絡資源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網絡資源為載體來攻克教學難點,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能夠推動網絡資源與歷史課堂師生教與學融和,進一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