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秀蘭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路第一小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教會我們品味生活;書籍,是大千世界的縮影,讓我們真正認識世界;書籍,是滋潤心田的甘露,讓我們渴求知識的心理得到滿足。要想讓孩子們愛上閱讀,那么閱讀興趣就至關重要。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所以,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因為興趣是開啟一切困難的鑰匙,只有擁有它才能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那如何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讓書香浸潤在各個角落中
1.讓班級讀書氛圍濃烈起來。書籍是知識的源泉,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為學生選擇一批優秀的書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就像《好餓的毛毛蟲》里的毛毛蟲一樣,每天一本一本地“吃”書,吃“綠色”的好書,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像毛毛蟲一樣破繭成蝶、展翅高空的。因此,要豐富圖書存有量,美化教室環境,張貼讀書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展示學生讀書心得,讓教室充滿濃厚的讀書氛圍,有鮮明的主題特色。
2.讓小書架的書活動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學期由每個學生提供一兩本書,我們書架中就有了六七十本書,書架上就可以時常保證六十來本的數量,這樣一來,既可以方便學生自己的課余閱讀,又可以與同學互通有無。這些書是動態的,新書被不斷帶來,而學生都閱讀過的書則被定時整理出來,由學生帶回家,這樣就能使班級書架做到常換常新。
3.讓共讀書目漂流起來。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學期共讀書目買兩本。一個班讀完兩本書就可以跟其他班級互換,同年級共有四個班,這樣,一學期每位學生只需買兩本書,就能閱讀至少八本書,完全可以保證孩子的閱讀量,教師開展閱讀指導也比較便利。
4.讓讀書空間拓寬起來。除學校圖書室、班級讀書角外,學校將組織家長委員會召開學生家長會,將學校讀書計劃布置給每個家長,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閱讀、交流讀書心得,并且每個家庭設立“家庭讀書架”,家長給孩子定期購買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學校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定期舉行親子朗誦會活動,做到家長、校長、教師共謀學生讀書成長。
二、讓書香飄散在多樣活動中
1.與墨香做伴。班級是孩子們每天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集體學習的一個很好的場所。在這個集體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也是感染力最強的地方,老師一定要發揮好班集體這種獨特的作用。因此,我在班級里,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把教師布置的很有書香氣息,學生一走進來,就會被濃濃的書香氛圍所包圍。其次,從我自身做起,每天早讀時和學生一起靜靜地讀書,用自身力量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明白,每天閱讀就跟每天吃飯、睡覺一樣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有時還給學生講自己童年是怎么學習的,讓孩子們清楚:閱讀非常有趣,書籍能把我們帶到浩瀚的世界,能帶領我們領略人世的真諦,能帶我們到書的王國里遨游,還裝載了人世間全部的美麗。這樣做就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起了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2.與經典同行。經典之作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只要我們閱讀,就不會空手而歸,它一定會饋贈給我們珍貴的寶貝。品讀經典,是穿越時空的邂逅,在這座知識的殿堂里,你可以和具有深沉愛國情懷的屈原促膝而談,體會他那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持;你還能從海明威那里學到“你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倒”的生存觀念;從羅貫中那里,你能見識到中國歷史上燦若群星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豐功偉績;從柏拉圖那里你能感受到哲人的睿智與深邃。還有《紅樓夢》的博大精深、《哈利波特》的幽默機智、《青銅葵花》的傷感純潔、《魯濱孫漂流記》的堅毅冒險……這一切的一切無疑會讓我們成為精神上的富翁。
3.與“閱讀課”為伍。我們可以通過“好書我推薦”課前三分鐘活動,師生推薦好書共讀。每學期設定幾個主題,以近似群文閱讀方式,在某一個時段內專門閱讀一個作家、一類作品、一個季節……曹文軒、沈石溪、畢淑敏、席慕蓉、史鐵生等作家就這樣以特別貼近的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抵達“悅讀”臺階。同時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師生系列閱讀,“童話、名著、歷史、名人、家鄉”等都可以成為閱讀的系列主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注重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獲得體驗,讓學生分享閱讀的快樂和心得。
4.與活動共進。為了讓學生在讀書中體會樂趣,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特色活動,把書本的樂趣延續到生活中。故事考級、閱讀考級(按照“學生個人申報—班級考級測試—校級考級測試—頒發考級證書”的程序進行)、親子朗誦會、看圖猜成語、成語接龍、讀書報告會、“紅領巾”書市、“書香一家親”等形式會讓學生的閱讀收獲更多。
最能致遠是書香!我們的孩子們會很容易就喜歡上讀書。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里,在這播種的時刻,我將會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堅持讀下去,讓“讀書”這顆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扎根、萌芽、長大、開花,讓書香浸潤孩子一生!
注:本文系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讀書為媒介促進班級文化建設來提高學生素養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