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鳳蘭,李 瑛,陳秋鳳
(1.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南昌 330006;2.修水縣中醫院內科,江西 修水 332400)
動機保護理論對未婚人流患者認知與性行為的干預效果
涂鳳蘭1,李 瑛2,陳秋鳳2
(1.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南昌 330006;2.修水縣中醫院內科,江西 修水 332400)
目的 探討動機保護理論對未婚人流患者認知與性行為的干預效果。方法 依據動機保護理論對100例未婚人工流產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相關知識(包括人流后果的嚴重性與避孕的方法與技巧知識)與依從性(包括合理選擇避孕、采取健康保護行為與建立正確的戀愛觀依從性)進行評分。結果 干預前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8份,問卷合格率為98%。患者干預后人流后果的嚴重性與避孕的方法與技巧的相關知識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P<0.01),合理選擇避孕、采取健康保護行為與建立正確的戀愛觀的依從性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01)。結論 動機保護理論可通過調節未婚人流患者的認知,改變其不良性行為,達到提高健康教育依從性的目的。
動機保護理論;未婚人流;認知;健康教育;依從性
未婚人流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其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不僅傷害未成年少女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引發多種疾病,甚至給以后的妊娠、分娩留下長期隱患。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指通過認知調節過程的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解釋的行為改變過程,從動機因素角度探討健康行為,是行為改變的主要理論[1]。筆者應用保護動機理論對未婚人流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指導,取得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門診行無痛人流手術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為初次妊娠、未婚,孕期在10~14周以內,年齡16~26歲,平均年齡21.5歲。
1.2 干預方法
制定并實施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人工流產患者健康教育模式框架,見表1。于患者行人流手術后復查日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

表1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人工流產患者健康教育干預框架
1.3 觀察指標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相關知識與依從性進行評分。1)相關知識調查問卷包括人流后果的嚴重性與避孕的方法與技巧2個條目,每個條目各10道是非題,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為0分,得分越高知識掌握越好,反之越低;2)依從性調查問卷包括合理選擇避孕、采取健康保護行為與建立正確的戀愛觀3個條目,共9個子項目,完全依從(主動執行醫護人員囑咐)為0分,部分依從(被動執行)為1分,依從較差(有遺忘或遺漏醫護人員囑咐)為2分,不依從(拒絕接受健康教育)為3分,低分提示依從程度好。
1.4 統計學方法
干預前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8份,問卷合格率為98%。患者干預后人流后果的嚴重性與避孕的方法與技巧的相關知識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P<0.01),合理選擇避孕、采取健康保護行為與建立正確的戀愛觀的依從性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01),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相關知識與依從性評分比較 分
隨著生活和經濟水平的改善及對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年輕一代對待性的態度日趨開放,周巧宇等[2]調查發現,女性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提前,為19.32歲,當被問及“未婚先孕如何處理”時,96%的人選擇人工流產,未婚性行為者中61.3%有人流史,且平均人流次數為3.4次。人工流產對女性會帶來生理和心理雙重的傷害[3]。生理的傷害可以發生在手術中、手術后,嚴重的甚至影響女性終生。比如術中可能發生的出血、人流綜合征、子宮穿孔、羊水栓塞等;術后可能發生生殖道感染、晚期出血等;而長期的影響包括可能的不孕癥、宮外孕、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均可能影響到女性遠期的生活。心理的傷害也比較常見,以術前的焦慮和術后的抑郁最為常見。在我國,未婚者往往缺乏獲得避孕知識與健康教育的渠道,故未婚人流低齡化,加上重復人流、高危人流的趨勢嚴重,醫務人員加強對未婚人流患者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保護動機理論作為一種保護健康的方法解決了一些公共衛生的問題。國外已將該理論運用于吸煙、長期鍛煉、癌癥預防、安全駕駛以及安全性行為、艾滋病預防等與生活方式有關疾病的行為健康教育研究,認為其能較好地解釋和預測人們接受有益健康的行為的可能性及根據該理論進行干預后能夠增強人們接受健康行為的可能性。在我國,保護動機理論也開始逐步得到重視,并已較為成功地應用到流動人口的性病、艾滋病行為預測服務中和青少年控制吸煙等[4-5]工作。筆者將保護動機理論對未婚人流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指導,結果顯示,患者干預后人流后果的嚴重性與避孕的方法與技巧的相關知識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P<0.01),合理選擇避孕、采取健康保護行為與建立正確的戀愛觀的依從性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01),表明動機保護理論可通過調節未婚人流患者的認知,改變其不良性行為,達到提高健康教育依從性的目的。
[1] 康爍,田素齋,高俊香,等.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2):242-246.
[2] 周巧宇,盧柳霞,蔡川川,等.東莞市流動人口未婚女性婚前性行為及生殖健康知識現狀的調查[J].現代臨床護理,2010,9(5):4-5.
[3] 王愛梅,梁文君,胡紅娟.無痛人工流產術患者的觀察和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9):1494.
[4] 王曉雯,牛瑾,周歡.青少年吸煙行為的保護動機模型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9):1704-1707.
[5] 劉彩.基于保護理論的農村居民乙肝疫苗接種意愿和接種行為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10(1):15-16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10-10
R473.6
A
1009-8194(2017)03-0086-02
10.13764/j.cnki.lcsy.2017.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