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順蓮
(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深圳 518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俯臥位機械通氣的護理干預
羅順蓮
(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深圳 518000)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俯臥位機械通氣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指導。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機械通氣指征并實施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14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0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依據既往護理經驗給予針對性全面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兒俯臥位機械通氣1、6 h后血氣指標[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氧分壓(P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CO2)]變化情況。治療1周后,觀察2組患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喉損傷、導管易位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機械通氣1 h后,2組患兒各血氣指標均出現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患兒各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機械通氣6 h后2組患兒各血氣指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258,P<0.05)。結論 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應用中效果顯著。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護理干預
呼吸窘迫綜合征,在新生兒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尤其多見于早產兒。主要病因是肺臟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導致肺泡進行性萎縮,患兒于出生后不久即產生呼吸衰竭等癥狀。除表面活性物質代替治療外,機械通氣治療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主要治療方法[1]。但新生兒多體質虛弱,抵抗力較差,長期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易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影響患兒預后。隨著護理工作的進展,有研究[2]指出實施護理干預不僅有助于改善患兒病情,還可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為進一步探討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進行了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所有患兒均已經過臨床確診,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明確,均存在胸悶、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并且有機械通氣指征,排除先天性呼吸系統畸形(先天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先天性肺動靜脈瘺等)、遺傳代謝性疾病及心、肝、腎等疾病,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治療方案。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兒70例,男44例,女26例,胎齡31~39周,平均胎齡(35.41±0.25)周,體質量1830~4124 g,平均(2843.32±212.30)g;對照組患兒70例,男41例,女29例,胎齡31~38周,平均胎齡(35.07±0.19)周,體質量1623~4089 g,平均(2837.38±199.54)g。2組研究對象胎齡、性別、體質量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
具體措施如下:在各項指標監測下進行相關操作。檢查胃內無潴留物后,于通氣前2 h夾閉胃管,停止營養支持。清理患兒氣道內分泌物,固定通氣管道。在患兒兩側各站護士1名,按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的順序調整患兒臥姿,在調整過程中防止靜脈管路和氣管插管的脫落。調整姿勢完畢后將患兒頭偏向一側以便觀察呼吸情況。保持患兒雙手于功能位,軟枕墊于關節處,避免壓傷。
1.2.2 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給予患兒營養支持,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波動(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注意患兒皮膚、黏膜顏色變化,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注意清潔,防止感染。每日檢查呼吸機相關參數,保持呼吸機正常工作,注意呼吸機及呼吸管道的清潔。
觀察組患兒接受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患兒安全護理:選擇合適、輕柔的方式改變患兒體位,在每次變換體位前患兒吸純氧3 min,在插管過程中可適量使用鎮靜劑,避免患兒掙扎導致造成管道脫落或口腔、咽喉等部位損傷。2)機械通氣過程護理:注意密切監測患兒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理指標變化,在機械通氣半小時后依據各項指標及時調整通氣頻率、潮氣量等各項通氣參數,避免患兒出現通氣過度或通氣不足等現象。3)通氣管道護理:插管前測量并記錄患兒門齒和氣管插管的距離,在改變患兒體位前,注意氣管插管是否固定牢固,防止因牽拉導致插管脫落,影響患兒機械通氣治療。檢查管道時,患兒翻身前夾閉各種引流管,檢查氣管插管及各管路,如有堵塞及時清理。檢查結束,患兒翻身后再將各引流管打開,記錄引流液顏色、性狀和量,操作人員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定期消毒并更換呼吸管道。4)患兒呼吸道護理:每隔30 min檢查患兒呼吸情況并及時進行吸痰,在吸痰時注意濕化人工氣道,動作輕柔,防止動作過大導致患兒氣道發生痙攣。定期清潔患兒口腔,預防口腔感染。5)環境舒適護理:環境舒適主要體現在病房的安靜、干凈、整潔、通風和溫濕度等方面,保持病房于合適的溫濕度,注意通風,每日進行清潔。如果病房內過于吵鬧、溫濕度過高或過低、空氣不清新,均可增加患兒的不適感,不利于患兒進行機械通氣治療。6)營養護理: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多處于高代謝、高消耗狀態,依據患兒具體情況給予患兒高蛋白、高熱量營養支持,保持患兒處于正氮平衡狀態。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兒俯臥位機械通氣1、6 h后血氣指標[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氧分壓(P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CO2)]變化情況。治療1周后,觀察2組患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喉損傷、導管易位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
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前,2組患兒SpO2、PO2、PCO2指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h后,2組患兒各指標均出現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患兒各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h后2組患兒各指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各血氣指標比較
aP<0.05與治療前相比;bP>0.05,cP<0.05與觀察組相比,dP>0.05,eP<0.05與治療后1 h相比。1 mmHg=0.133 kPa。
2.2 2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1周后,觀察組患兒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例,喉損傷1例,導管易位2例,對照組患兒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例,喉損傷3例,導管易位4例。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258,P<0.05)。

表2 2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工作中一種常見急重癥,多見于早產兒,屬于危重病。患兒多以呼吸窘迫、進行性低氧血癥為特征,影像學可見雙肺呈彌漫性、浸潤性改變、肺臟順應性降低、肺容量減小等特征表現[3]。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由于極度呼吸功能障礙,可出現紫紺、反應遲鈍、四肢冰冷等現象,如果不能接受及時治療,可進一步對大腦產生不可逆性損傷,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4]。
機械通氣治療是一種能夠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提高患兒血氧飽和度、緩解患兒呼吸窘迫等癥狀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呼吸機形成氣道口與肺泡之間的壓力差,通過壓力差的作用代替或改變患兒自身的呼吸,延長吸氣時間,增加氣體量的供給,促進肺內氣體交換,提高患兒體內氧含量,從而緩解癥狀。但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多體質虛弱、免疫力較差,較長時間實施機械通氣可導致患兒發生感染、喉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其中又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最為多見[5]。有研究[6]報道,當患兒機械通氣治療48 h內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時,多數患兒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因此在機械通氣治療的同時,有效預防患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成為改善患兒預后的重要措施,愈加受到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
有研究[7]發現,通過護理干預,不僅可以加快改換患兒血氣指標,還能有效降低患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今為進一步探討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中的應用效果,選取了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140例進行研究。根據本研究結果,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前,2組患兒SpO2、PO2、PCO2指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 h后,2組患兒各指標均出現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患兒各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h后2組患兒各指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護理干預可加快改善患兒血氣指標,緩解缺氧癥狀,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情況,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結合相關文獻[8],分析原因如下:1)觀察組通過護理干預,減少患兒的不適感,使患兒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更為配合,避免導管易位、喉損傷等事件的發生,并且在機械通氣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各指標變化,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提高機械通氣治療效率,因此患兒各血氣指標在短時間內就可得到顯著改善,患兒體內血氧含量上升后,可使患兒臨床癥狀得到緩解,更加有利于機械通氣治療的進行,進而形成良性循環。2)有研究[9]表明,口腔衛生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呈正相關,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來自口腔。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加強對患兒口腔衛生的護理工作,降低口腔內細菌的定植,有效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情況。3)觀察組通過護理干預,保持病房清潔,定期消毒并更換呼吸管道,定時檢查呼吸管道,避免阻塞,早進行各項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減少了肺炎發生的相關因素,并且給予患兒足夠的營養支持,增強患兒的免疫力。4)相關研究[10]表明,濕化氣道可降低痰液粘稠度,避免呼吸道內痰液堆積,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率。觀察組患兒通過護理干預,濕化氣道,并且定期吸痰,清理氣道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痰痂形成,有效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情況。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應用中效果顯著。
[1] 楊一民.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拔管后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模式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1134-1136.
[2] 譚景予,陳錦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化護理方案的制訂與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731-733.
[3] Sweet D G,Carnielli V,Greisen G,等.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1):27-33.
[4] 西北地區新生兒協作組(網).西北部分地區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治現狀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5):341-347.
[5] 王輝,韓芳,李茜,等.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10-111,121.
[6] 梁麗,郭慧芳.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z1):87.
[7] 曾萍.加強護理干預在老年重癥肺炎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0):7-9.
[8] 刁紅英.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調查與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52-253.
[9] 紀翠榮,王笠環.人工氣道濕化方法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6):3-4.
[10] 孫龍鳳,代冰,王愛平,等.不同氣道濕化方法應用于氣管切開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6-18.
(責任編輯:劉大仁)
2016-09-20
R473.72
A
1009-8194(2017)03-0090-03
10.13764/j.cnki.lcsy.2017.0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