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燕
(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學)
摘 要:作為信息時代知識創生的學習平臺,倡導“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模式的學習共同體已在教室的課堂中生成,然而作為課堂延續的作業卻仍舊形式單一、內容死板。有效地布置作業能夠緊密聯系起學習共同體的諸種要素,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從布置作業的主體性、開放性以及實踐性三方面著重闡述如何有效地實施改革。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作業布置;有效性
作業,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它就像影子,一直跟隨著學習這一本體,卻又往往被本體忽視。它,從來都是靜悄悄地存在著,但靜悄悄并不意味著不重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獨立再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但現實中,作業卻成為學習者和學習協助者頭疼卻必須做的辛苦差事。作業布置得有意義嗎?學生是如何完成作業的?老師又是如何批改的?這些問題都成了“真空”,被我們所忽視。
在現代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習共同體已經成為知識創生的主要平臺,它所產生的革命風暴正席卷著整個教育界。教育者們正積極打造著團結合作、互相尊重、平等聆聽、實踐探究的有效課堂,然而,作為課堂學習的延續,作業的現狀令人擔憂。形式單一、內容死板的呈現方式使得作業這一重要的學習過程在大部分學習者和學習協助者眼中只有壓力,沒有魅力。那么,如何有效地布置作業,讓其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另一重要載體就是當前教育者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提高作業布置的有效性,要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死板走向靈動,從實現走向實踐,即從主體性、開放性以及實踐性三方面加以深入改革。
一、從被動走向主動
學習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諸如學生、教師、學習環境等統一為學習共同體。生本位的思想已得到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其中“新學力觀”提倡要重視學生的“需要、愿望、態度”,強調“自己解決”“自我實現”“自己決定”等,強調學生的絕對“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能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對于作業,表現為“我要做”而不是“教師或家長要我做”,從而化解作業被動的局面。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來源于興趣,來源于動機與目的、較強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責任感。因此,在作業環節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改變作業的內容和練習形式,調動起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化被動的淺薄的文字符號為主動的深層的思維結晶。例如,在人教版三上的“多彩的活動”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放手讓學生用各種形式展示自己的課余生活來代替傳統的寫作表達,表格、圖畫、音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放開手腳設計,甚至還有學生對課余生活的活動項目產生興趣,竟然追溯到父母等上一輩的傳統娛樂項目進行調查。如此,以作業為支點,激發了學生的潛能,鍛煉了能力,使他們得到了快樂而充實的體驗。
二、從死板走向靈動
內容的枯燥、形式的單一必然扼殺不同人的學習力。沒有不同個性的人,就沒有學習共同體。要打好作業這場戰役,教師就要變死板為靈動,布置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
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會成為師生共同的負擔。一個孩子一個世界,一樣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這取決于人的性格、視野、心情等的截然不同。同樣的知識點,不同的孩子所感受到的必然是不一樣的。如果能靈動地引導學生自由地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有了積極性,學生就掌握了開啟學習之門的鑰匙。在這樣靈動的過程中,學生協同合作、積極探討,建立起平等的學習共同體。而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就需要學習協助者的幫忙。教師應該尋找最佳切入點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幫助學生共同設計開放性作業。教師給學生的作業進行開放的、分層的設計,使每個層次的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作業類型。比如,教師給基礎差的學生布置基礎型的題目,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面對中、高層次的學生則設計綜合拓展題,以調動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能力。還可以從形式上進行靈動的變化,觀察、搜集、交流等都可以成為作業的形式。這樣,讓作業從死板走向靈動,變活了作業的狀態。
三、從實現走向實踐
學習共同體的環境下,教師要在實踐中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多樣技能,比如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等。
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特色地方文化的教育資源,給孩子增加學習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頤和園》一課時,要教給孩子“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可讓孩子找一找家鄉的景觀,搜集相關的資料親自參觀實踐,加以借鑒,活學活用。這樣,在看、聽、搜集、交流的綜合實踐中,學生感受知識的存在,完成精彩紛呈的作業,體驗到的必將是難忘的,遠勝于為了單純地實現教學目標而閉門造車。當然,對于實踐性的作業,教師應設計得富有趣味性、層次性,才能讓學生體現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共同成長。
作業改革是教育者在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時不能忽視的一個戰場。作業布置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用正確的理念布置作業,增加作業的魅力值,才能達到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廖麗芳.教師設計好作業指南[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李季湄,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劉春生.作業的革命[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4]車軍.基于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