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竹
(山東省莒縣第二實驗小學)
摘 要: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的人格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說明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水平。因此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校本教研;思路;成果
一、我校校本教研思路
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確定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是“理念先導,形式創新,制度保障,教學核心”,基本形式是“開放式的個別學習與集體活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網絡與現場相結合”。
二、我校校本教研的幾個案例
1.理論先導,抓學習培訓
我們除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培訓學習外,還從學校的階段性發展及教師需求出發,組織編寫了《新課程理念100問》《如何聽評課》《有效教學》《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等材料供教師學習,組織教師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通過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課堂教學觀念,促進教師將新課程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
2.內省自悟,抓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開展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我們對課堂教學分三個階段進行反思:(1)教學前—前瞻性—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2)教學中—監控性—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3)教學后—批判性—教學總結和評價能力。
3.創新形式,抓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標志和靈魂,它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開放自己,與其他教師切磋心得,交流經驗,探討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的解決辦法,或共性問題的解決辦法,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其基本形式是對話與協作。我們主要抓如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
通過研究,集思廣益,結合自己學科的特點,立足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的不同要求,本著“先學后教,先師后生”,采取“學案導學”的原則,各科都建立了適合自己學科、具有自己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評價方面,除了關注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等因素之外,更著重關注教師引領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交往、思維以及目標達成狀態,力求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創造性,體現“以學論教”的課改新理念,真正著眼學生素質的提高。
(2)專題活動
研討:我們要求各組要針對教學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經常進行專題研討。要圍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對話交流。學校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還通過組建“學科教研論壇”“經驗交流研討會”等形式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術氛圍,一個好的經驗,變成了多個人的經驗;一個新的嘗試,大家一起關注完善;一個新的觀點,大家一起銘刻于心。一次次的“共鳴”與“爭鳴”使老師不僅收獲了理論,還收獲了反思與實踐的勇氣與信心。
4.課題促進,抓課題研究
校本教研必須以符合實際的課題研究為依托,才能促進教師教研質量的提高。我校教師積極申報各級課題,目前申報立項省級課題5個,縣級課題32個,基本達到科任教師人人有課題、人人搞研究的目標。為了將課題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我們多次邀請市、縣教研室專家來校指導,并積極召開了課題組工作匯報座談會。教導處、教科研室隨時進行督導檢查,更重要的是能圍繞所研究的課題,積極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
5.激勵督促,抓制度建設
為保證校本教研的順利實施,學校成立“校本教研領導小組”。學校先后制定《教職工量化考核細則》《校本教研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等一系列的科研管理規范,促使教研管理步入程序化、規范化進程中。目前已經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學校、教研組、教師三級教研網絡,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齊抓共管。學校把校本教研開展情況納入教研組、教師的期末考核,建立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
三、教研成果
教研活動的創新帶來顯著效果:一年來語文組《落實生本課堂—前置性預習作業單》獲省教研室優秀論文一等獎;5人在省級講課比賽中獲獎;教師舉行縣級以上公開課20多人次;發表或獲獎論文市級以上近30篇;我校學生參加活動,獲省、市、縣級以上獎項50人次;在今年教育局組織的全縣六年級質量抽測中,我校的各科合格率、平均分、優秀率、進步率位列全縣第二,我校因此也多次被評為“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參考文獻:
[1]羅明偉.區域推進校本教研制度建設[J].教育科學論壇,2008(12).
[2]張曉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深化課程改革的現實良策[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3(Z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