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燦
(青海省大通縣橋頭第三完全小學)
在小學低年級看圖學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看圖有幾個毛病:一是亂看,無順序;二是只注意“好玩”的部分,其他視而不見;三是往往只看人物,不看景物或次要人物。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看圖,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教會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春天來了》是一篇畫面集中、語言精練的看圖學文教材。我是這樣指導的:觀察時,采取由遠及近、由物到人的觀察方法進行。開始看圖,只需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畫了些什么;再看時,就要讓畫面的東西“活”起來,從中啟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如看地里,可提問“春天來了,地里的莊稼怎樣?”看學校,可提問“學校里的學生在做些什么?”讓學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把圖上景物、人所在的位置以及這些景物人所賦予的內容搞清楚,為理解文意打基礎。又如,《美麗的公雞》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教材,有六幅圖,由六個小段組成。從內容上看,應一氣呵成。如果每段平均用力,勢必不扎實,且易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我分析教材后,覺得應抓住看圖學文的教材特點組織教學,首先應看清看懂圖意,充分借用圖畫,學習本篇教材生動、準確的語言。指導學生看清第一張畫時,要求學生看清公雞是站在小河邊,看清河里有個倒影,說明公雞在照鏡子,看清公雞的形象,那挺起的胸脯,高聳的尾巴,表明公雞“自以為很美麗”,然后自學課文內容,自然地點出關鍵詞語“得意洋洋”。要看清公雞不是站在河邊,而是在“照鏡子”這一點,這就能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認真理解文意,學習用準確的詞語、規范的語句,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成段落來表達圖意的方法,看圖學文中的文,是根據圖畫所表達的意思(有的通過想象),由許多詞組成一個一個句子,再由一個一個句子組成一段話,然后組成文章。如《小八路》一文,作者根據圖意,分別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寫小八路的外貌(身穿軍裝,頭戴軍帽,腳穿草鞋,胳膊上還有袖章)和精神品質(長得……結實,一定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準是個勇敢的小八路,一有空,……掏出本子寫字)。從課文教學的目的看圖是為了學文,只有理解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意思,閱讀課文時,頭腦中才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該事的具體形象來,才算真正達到了看圖學文的目的。要了解小八路的形象和品質,必須抓住文中的“袖章、結實、勇敢、專心”等詞語來品味、理解。理解時,一定要把圖結合起來,采取引導學生先初看一遍圖,在理解課文內容時,再回到圖中去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文中的詞、句、段的意思,這樣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當學生觀察到小八路圓圓的臉蛋、粗壯的胳膊和腿時,就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結實”這個詞;觀察到小八路目不轉睛地看書時,就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專心”這個詞;在學習《八角樓上》之前,學生已經接觸了多篇看圖學文教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因此,從三年級起應當對看圖學文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要把“看圖”“學文”“聯想”三者聯系起來,揉在一塊。在指導學生看圖學文的全過程中,我讓學生展開聯想,著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井岡山時期是一個艱苦的年代,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第二,“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它告訴我們什么?第三,“凝視著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沉思”是一番什么情景?你從圖書哪些部分和課文哪些詞句看出毛主席是在沉思?毛主席在沉思什么?第四,畫家在《八角樓上》這幅圖上題字“不滅的明燈”是什么意思?是光指八角樓上這盞清油燈嗎?還有沒有更重要的一層意思?這樣,通過圖文對照,學文時進一步看圖,相輔相成,以期達到以圖悟文的目的。
三、加強訓練,合理設計作業
看圖學文的字詞句教學及其作業設計,應圍繞看圖學文并更好地為看圖學文服務。如《秋天的田野》有二十個生字,其中要求“四會”的就有十三個,又有許多難懂的農業機械專用名詞術語,如“聯合收割機”“輸送器”等,如不是先讓學生理解,學文時就會帶來一定困難。
綜上所述,看圖學文雖然課數不多,但作用不小,很值得研究。經過從事二十幾年的小學教育,我逐步幫學生小結出看圖的一般方法。如看單幅圖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看連幅圖要注意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看復雜圖要分清主次、先主后次,從整體看到局部,再從局部回到整體;看景物要按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看人物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衣著、身份、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總之,教學這類課文,必須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想象、理解,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還可以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啟發思維,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