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秋
(湖南省安化縣清塘鋪鎮完小)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由此可見,文章的產生是以“說”為起步的。在小學生寫作訓練中先要說,在說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寫這一訓練任務。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
小學作文,“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歸宿。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由此可見,文章的產生是以“說”為起步的。怎樣使學生產生說話的愿望,做到有話可說呢?結合我30多年的教學,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要激發學生“說”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有話“想說”。“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在說話活動課中,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把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教育資源制作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課件,豐富“說話”的內容,提高“說話”的興趣,使學生不說不“快”。口語交際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口語交際教學設計要分階段規劃,逐漸落實。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消除緊張情緒,學生就會主動舉手發言。學生說的時候,教師應認真傾聽,及時肯定學生說的精彩之處,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說清楚,道明白。平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與習慣。
低年級口語交際課,最好出示圖片、視頻等音像資料,讓學生充分觀察、琢磨一番,先從一個一個詞開始,再連接成一句一句話。一個說不完整,另一個再補充。同樣,寫作由一個詞,寫一句話,到幾個詞寫幾句話,最后到幾個詞寫一段話。
為了解決能說、有說、會說的問題,老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學識、閱歷、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先讓學生說自己熟悉的內容,他們關心的事情和他們想說的內容;從層次上看,先說是什么,再說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內容,這樣能克服緊張情緒和害怕心理。
二、要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
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口語交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解放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能感受;要解放他們的空間,使他們回到大自然,拓寬他們的視野,在大自然中獲得豐富的學問。如,根據不同季節把學生引到大自然去,領略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鳥獸蟲魚以及山巒、河流、原野等不同特點的景物,讓他們在不同場合能說不同的話。喜慶的場合說點吉利話,別人難過時說點安慰的話。帶學生春游,野炊,學生看了,聽了,自然就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回校后,同學們興高采烈說了,然后要求學生寫下來。
三、要引導學生先“說”清,后“寫”通
教師可以結合活動課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從模擬訓練中走進生活。可以設計按學生提供的路線圖親自去同學家走一走,做做客,逢年過節向老師、同學、親人說幾句得體的祝賀語等。實踐證明,這種把課內所學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活動深受學生歡迎,因為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參與的學生都品嘗到了學以致用的喜悅。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都想把心中想到的話說出來。學生想說了,就必須訓練學生先“說”清楚,然后訓練“寫”通順。說也應有個分寸,不是越多越好,應該讓學生注意說的范圍,說的素材,恰當選詞用句,做到前后連貫,并能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使“想說”、“敢說”上升到“會說”的高度。口語交際的特點是一事一議,或簡述身邊一件事,或描繪一個人的肖像、場景、心理動態;這些就是組成一篇文章的部件,有一次,我布置學生觀察上科學課的老師,上完課,要求學生講,覺得大家多少有點說的,只是零碎的、片面的。然后要求同學們寫下來。
有位同學這樣寫道:叮鈴鈴,上課了,其間大步流星走進一位男老師,平頭,根根豎立著,其中夾雜一些白發,顴骨微凸。額角有道道皺紋,身高一米六左右,體重不過百斤,精神矍鑠,他徑直走到黑板前寫下一個“楊”字,說:我姓楊,大家叫我楊老師好了,然后說:生物世界無奇不有,大的么,有一種叫水杉的樹,幾個成年人牽起手來合抱都抱不過來,說著,做了一個“抱”的動作,小的呢?他說:有一種桿菌,幾億個這樣的菌同時從針屁眼里走過去,還能大搖大擺的,說著,他抖肩扭臀真的走起來,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
說寫結合,全面提高。一般的能說就能寫,但能寫的不一定會說。為了提高說話能力,老師可以有目的地讓學生把自己的要說的寫下來,發言自己選題自己寫稿,寫自己熟悉的內容,有體會,有激情,說起來更順。說寫結合,更能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效果比硬邦邦閱讀寫作課程更好一些,也一定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一定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到時學生個個能說會道,甚至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同時寫起來也會文如泉涌,才思敏捷。
參考文獻:
[1]張俠.淺談作文教學中的“練”[J].學周刊,2011(7).
[2]黃月紅.課文:練筆的依托[J].作文教學研究,2010(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