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岸兵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義容中心小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多元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多數小學生樂觀向上、活潑可愛,但也有個別學生不求進取、性格孤僻、對人冷漠,如何消除小學生心理的陰霾,使小學生的心理更健康,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新時期擺在每一名教師面前的一個緊迫的任務。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人的成長會受人生觀、性格、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學實踐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從以下幾方面注意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
一、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遠離社會不利因素的影響,培養健康的心理
當今社會異彩紛呈,受到“追星族”的影響,有的小學生盲目地崇拜明星、學習韓劇,模仿他們認為“潮”的言行,在課余時間討論:班里哪個女生漂亮、有氣質,哪個男生帥氣、酷;到高年級,他們由傳紙條發展成送花、送禮物、牽手約會等行為。他們的這種行為只是淺顯地追潮、崇拜,沒有深思熟慮的理智的感情投入。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學生身邊的實例和推心置腹的談話,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從而逐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二、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校園氛圍
第一,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要有親和力,做學生的表率。教師的微笑是教師走進學生心田最好的方法,具有魔力,可以驅趕學生心理的陰霾,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在學生有點滴進步時,教師要給予表揚、激勵,哪怕是一句、兩句,也會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讓他們心理上得到安慰。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分享。教師把知識、思想、智慧分享給學生;學生把趣聞、心事分享給同學和老師。通過分享共同獲取新知,共同提高;通過分享,師生之間就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學習、共同感受;通過分享,學生就可以獲取教師的知識經驗、思想智慧、人文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身素養,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學生會容易融入社會,能分辨善惡,從而自我調節,遠離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分享,教師把積極的情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始終處于健康狀態;通過分享,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不穩定情緒,并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溫馨健康的課堂。
第三,要讓每個孩子在學習和活動中都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和吸引力。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社會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感情世界也不斷豐富,但小學生的情感和成人相比還不夠穩定、不夠深刻,他們的分辨能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的臉就是一張“晴雨表”,教師很容易觀察、猜測出他們的心理變化,因此,教師要根據這張“晴雨表”,及時、有效地進行不同的心理疏導。教師要了解尊重孩子,要利用自己的權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級這個團體的力量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溫暖和吸引力,把每個學生帶入心理健康的軌道。
三、要努力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智能手機進入了每個家庭。有的家長沉迷于手機、電腦,對孩子缺少關注,孩子想和父母溝通成為遙不可及的愿望,孩子習慣于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經常逃學。為此我進行了家訪,發現造成這個孩子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父母除了工作就是沉迷于手機微信、電腦游戲中,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孩子為了讓家長陪自己,增加對自己的關注度,于是開始“調皮搗亂”、說臟話、耍脾氣,逐漸成為人們眼中的“壞孩子”。我了解情況后,首先,我找孩子談心,對他逃學離家出走的行為表示理解,減輕其壓力。再進行誠懇交談,努力淡化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我,并愿意向我傾訴他對父母的不滿和自己以后的想法。我及時聯系了家長,和他們溝通,讓他們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為他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責任感、使命感強了,教師的心理教育效果才更明顯。我經常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使他明辨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他拉回到班級中,利用班級親情教育他、感化他。慢慢地,他改掉了逃學的毛病。
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看著一個個孩子的轉變,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學校教育一定要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和學生家長形成教育合力,我嘗試做了許多努力,效果不錯。第一,經常召開家長會,和家長進行溝通,開展以“親子教育”為主題的家長參與活動,形成家校合力機制。第二,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制定每天閱讀30分鐘的計劃,完成親子閱讀卡,使學生和家長有“共同語言”。第三,組織親子小活動。如開展“說說心里話”等親子活動,讓孩子和家長有心靈溝通的機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質量,還增加了孩子與家長的交流機會。教師通過反饋卡,及時了解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情況。學生也明白家長和教師每時每刻都在關心自己,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學生是性格開朗的,小學生的興趣是廣泛的,小學生的志向是遠大的,小學生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只要我們工作中做到潛心研究、細致入微,就一定能夠給孩子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熱情誠信、謙虛友善的健康心理。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