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為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僅僅把掌握知識點作為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唯一目標是不符合高中學段的認知水平的,也與當今時代對人力資源的要求相違背。高中歷史學習應該力求在知識、能力、思維方式和情感領域實現課程目標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要求,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達到升華個人精神境界、提高文化素質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存在問題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創新能夠積極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是教師和學校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方法。我國高中歷史課堂的探究式學習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學理論和實踐是不能分離的。本文從實踐基礎上對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上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參與,交流想法,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探究的“學”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等發現性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通過探究教學推動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和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例如,在關于《社會習俗變遷對社會的影響》探究課上,執教者設計了四大探究問題,即風俗差異;風俗變遷;移風易俗與改革;風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個探究問題有若干小問,如“移風易俗與改革”這一環節下設置“中日這兩次改革為何都要改變男子發型?改革與移風易俗之間是什么關系?請小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達出兩者的關系”。教師利用《大國崛起》中明治維新解說詞“敲敲短發蓬松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通過研讀相關歷史資料,經過一系列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終按照教師的要求設計出了兩者的關系圖。其中一組學生畫出這樣的圖:改革是一棵大樹,移風易俗是一片樹葉,當樹葉落下,學生又以“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樹”一句話做了形象總結,恰到好處地道出了改革與移風易俗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學生不明白時適當點撥,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問題的提出方面。學習要有懷疑的精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勇于質疑是學生動腦思考,積極投身到學習當中的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根據課程標準結合課文段落逐一自主學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式學習,并以筆記的形式交流基礎史實,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學習成果。其中出現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由教師擴充歷史細節,引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例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中,圍繞國王與內閣的關系,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前提下引用“48小時首相”及“最年輕的首相”的歷史故事,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學的設計方面。在方案的設計中要從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明確探究的目標、具體的步驟。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確的主題,運用史料時要步步推進。如在講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會的神圣權威時,教師可提供多個視角:“異端者”被焚燒;卡諾莎之辱;教皇的宏偉莊園、兜售贖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紀歐洲的神圣地位。為后面“孕育進步的歐羅巴”奠定基礎,為學生接下來的探究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3.探究式學習的反思方面。每一種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對過程的方方面面進行反思。對問題的提出、資料的分析、探究式學習的方案和結果進行具體反思。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結果是什么,提供糾正錯誤觀點和深化觀點的機會。反思是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科學嚴謹性的重要環節。如果學生們不注意對探究學習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學習就得不到總結,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極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追問“因行稱義”與“因信稱義”的實質區別,聽從教皇還是由自己做主,進而認識人文主義中人的價值和作用,總結出現代社會的“奮斗稱義”——我奮斗,我成功。
三、高中歷史的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每種教學方式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問題,探究式教學所表現出的問題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提出者是教師,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換了一個班級或者換了一課內容去實施,這種由老師提供一系列問題的探究課就可能會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中,教師提出國王與內閣的關系問題,內閣與會議的關系問題。教師的探究問題就顯得比較生硬,超出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學生普遍感覺探究困難。這種矛盾在于探究問題不是來源于學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偏離得較多,就只會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學所表現出的問題還體現在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技能上。探究式教學有其過程性的特點,教師要讓學生“探”,就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進行下去的充足的歷史資料。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過于拘泥歷史教材,不能在歷史細節上有所擴充和豐富,實質上導致歷史教學枯燥與無味。比如講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課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結束了。教師沒做過多的挖掘,很多設計使用的材料大同小異,學生探究的興趣不濃厚。
總之,探究式學習是高中歷史中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每一個環節的把握。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當中獲得感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