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禮剛 孔 鋆/文
芻議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的網絡營銷
■許禮剛 孔 鋆/文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后,西方主要國家的發展重點從城市經濟逐步轉向城市文化。英法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著名城市都有各自特色的城市文化,并在西方城市競爭力提高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國內城市建設的各界人士和學者也在積極思考如何在城市建設中保護特有的城市文化和構建個性城市文化。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贛州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十分注重特色的提煉與融合,不同城市的文化建設背景差別巨大,這導致目前國內外研究對于贛州城市特色文化建設的只能借鑒,不能照搬。
目前,贛州市的城市文化建設仍然較為滯后,但已經提上了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在江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提出“以建設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引領,縱深推進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打造江西南部重要增長板塊。”2013年,贛州市頒布了《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2012-2030年)》,正式提出了建設特色文化的戰略。在近幾年的發展中,贛州的特色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就目前贛州市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贛州市的文化建設還存在不足,相當一部分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利用,同時,已經利用的文化資源距離產業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
立足贛州市文化資源的實際情況,研究贛州城市文化建設新理念,形成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產業集群與發展等為內容的贛州特色城市文化建設,并積極利用微博、視頻、網站等科技手段展示贛州城市特色文化,有助于保護、傳承、開發贛南地方文脈與城市文化,也有助于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贛州是江西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魅力城市之一,有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堪輿文化發源地等美譽。贛州在有色金屬產業文化、宋城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堪輿文化等方面都有厚重的歷史積淀,留存了大量的文化烙印。
(一)有色金屬文化
贛州坐擁60余種礦產資源,素有“稀土王國”和“世界鎢都”之稱,有色金屬開采歷史可溯源至20世紀初,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吸引中國五礦、華興鎢品、江鎢集團、北京安泰、日本住友等一批大型企業落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超過300億元,江西理工大學、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一批科研院校培養了大量的礦冶、勘探等專業人才,贛州市政府也積極主導強攻有色金屬工業,控制資源開發和發展精深加工兩手抓,打造有色金屬產業基地,贛南的有色金屬文化也因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自1907年大余縣傳教士鎢利亨發現鎢砂,標志中國鎢工業的起源,現今贛南鎢礦年產量占全國的近30%,贛南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鎢砂及APT集散地。上世紀60年代龍南發現離子型重稀土礦,如今擁有88本采礦證,127個開采點。除此之外,銅、鋁、鈾和鉭等產業也在快速發展,礦山公園也在旅游資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區位品牌效應正逐步形成,主要表現在有色金屬與贛南區域文化、幾代的礦冶工藝、鎢和稀土文化史以及相關的企業文化方面,拼搏、奉獻、科學和創業等精神成就了贛南有色金屬文化的根基,有色金屬資源、礦山采掘遺址和企業文化等賦予了內涵,它逐漸與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宋城文化等城市文化融合在一起,將會擴充人們對城市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散發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客家文化
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全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大部分地區和信豐縣的嘉定鎮以及其他幾個居民點外,其余均屬客家語地區,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搖籃”之稱。據統計,贛南籍客家人在港臺及海外有20多萬,其中華僑分布在東南亞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贛州市境內仍有600余幢客家圍屋,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的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贛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許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鷺村。
(三)宋城文化
贛州宋城文化主要是指在宋代時期初步形成,經過后代的繼承和不斷發揚光大,最終形成的具備贛州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主要內容包括了城市建筑、景觀特色、城市布局、城市人文精神等幾個方面,是贛州市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首先,贛州城市的選址和布局遵循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與自然和諧一體發展,擁有獨具特色的景觀,如古城墻、通天巖、郁孤臺和八鏡臺等,均是在宋朝就已經形成或繁榮發展的,是贛州宋城文化的歷史見證。其次,贛州的宋城文化具備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如地名文化、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贛州宋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于促進贛州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發展旅游產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四)紅色文化
贛州被列為我國12大重點紅色旅游區和100個紅色旅游景點旅游區之一。紅色文化在贛南的興國、瑞金、于都等地特別突出,這些地區非常重視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目前這些地區的紅色文化均已以城市景觀的方式直觀地向世人展示了蘇區革命史的全貌,詮釋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內涵。1931年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讓紅色文化在贛南扎下了根,無數紅軍后代正在繼承著紅色文化,為建設革命老區貢獻力量。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距今已有80多年,許多紅軍后代一直撫今追昔,深情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熱議弘揚紅色文化。一直以來,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老區人民,其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紅色文化,以城市景觀的方式進行很好的詮釋和發揚。
(五)生態文化
“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是蘇東坡為贛州所作名句,贛州國家級的旅游資源有9個森林公園、3個濕地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省級旅游資源更多。贛州森林覆蓋率為76.2%,主要江河的水質達標率為91%,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每年一度的“世界臍橙文化節”讓“世界橙鄉”名揚中外,不愧為“生態家園”和“綠色寶庫”。這些就是贛州的生態文化資本,在贛州未來的城市建設中要保護好這些資源,將贛州打造成為中國生態綠谷,圓生態之夢,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建設贛州良好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確保生態城市環境良性發展,突出贛州生態城市建設特色,力爭成為江西綠色崛起的樣板。
(六)堪輿文化
堪輿也稱風水,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生產與生活實踐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形態,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文化關系的經驗總結。贛州市興國縣的三僚村被譽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風水大師楊筠松曾在此隱居傳術,創立贛派楊公風水文化理論體系。贛州市沙河鎮楊仙嶺和于都縣寒信峽也成為風水術士膜拜感喟的目的地,相傳明十三陵和長城清東陵皆是三僚風水先生堪擇,堪輿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不同一般。堪輿滿足了贛州客家人安居樂業,寧靜致遠的心理需求,也正是堪輿的終極目標與贛州人客家人求生存、求發展,崇拜祖先,追求天人合一意境的心理相吻合。贛州人、客家人普遍接受了堪輿的天人合一理念,并用之實踐中趨吉避兇,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乃至于修橋筑路等,都要請地理先生堪地,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以致積淀為頗具特色的“贛州人客家堪輿文化”。
(一)凝聚贛州城市精神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有色金屬文化為內核,以宋城文化為底色,以紅色文化為先驅,以客家文化為根源,以生態文化為飛翼,多元的歷史文明和現代文化組構了贛州城市特色。贛州可以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資源,逐步提煉與升華,結合各種文化的專項發展規劃,統籌贛州城市文化建設規模、布局、策略和年度工作計劃,營造隸屬于贛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有特色文化,整體提升贛州城市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在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中,贛州的城市精神應體現在:以德為先的核心價值理念、求真務實的執政為民本色和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脈絡。
(二)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城市文化的發展是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重要基礎,是我國新時期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文化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同時也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另外,文化經濟的建設也提高了城市招商引資的競爭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隨著贛州文化經濟及文化產業的推進,市民的文化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進而滿足了和諧社會構建的需求。贛州市政府的各項政策戰略制定中必須認識到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科學的發展策略為中心,引導文化經濟及城市經濟的發展,將文化資源與文化治理機制納入城市增長機制之中,實現贛州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
(一)缺乏營銷特色
同行業之間競爭,在營銷方式上必然需要差異性。營銷手段過于單一,這是目前贛州城市文化特色不夠明晰的重要原因,跟其他城市對比,除了城市文化主題的差異化,在營銷模式上毫無特色,缺乏針對贛州城市個性的“私人定制”營銷模式。
(二)營銷方法零散
網絡營銷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前幾年非常流行的論壇營銷、博客營銷,近幾年流行的自媒體營銷、移動互聯網營銷等。面對各種各樣的營銷方式,贛州在宣傳城市特色文化方面,表現得不夠活躍,缺乏統一謀劃和科學管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三)人性化服務意識亟待加強
人性化服務就是要以人為核心,這里的“人”主要包括贛州市民、游客以及所有對贛州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和宣傳推廣有興趣的人。網絡營銷方式的人性化指:開發個性網站、加入互動內容工具、提供反饋的渠道、提供客戶間互動的途徑、創立有傳閱價值的營銷內容等。就這些方面而言,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的網絡營銷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城市文化總是在發展變化,傳承城市特色文化并不是要將它凝固起來,封存在博物館里。對于贛州而言,必須堅持整體性保護與開發式保護等原則,綜合、靈活運用。根據贛州城市特色文化形態的生存狀態,提出保護策略與網絡推廣手段結合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一個以因特網為基礎的綜合型虛擬保護、傳承與發揚的框架,做到既保持其原真性,又不破壞其固有屬性。
(一)網站推廣
1.政府網站
在政府網站設置城市文化專欄。特別是縣域政府的網站目前并沒有為自己的城市文化設置專欄,而設置專欄的好處在于方便網絡瀏覽人群能夠找到和了解贛州城市文化相關內容,同時也起到醒目的作用,說明政府部門對贛州城市文化的重視程度。
保證文化信息不斷更新。城市文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越多,對城市文化的挖掘也會愈發加深。因此贛州市各級政府網站需要不斷地更新自身文化信息,保證信息的“鮮活”。
2.個人網站和地方論壇
豐富贛州地方論壇和個人網站。地方論壇和個人網站有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傳播度高的特點。做好地方論壇和個人網站,能夠在豐富城市文化的同時,增強本地網民對贛州的榮譽心與自豪感及外來訪客對贛州的好感度。改良贛州地方網站的首要辦法就是鼓勵新增贛州的地方論壇和個人網站,地方網站增多就必然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地方網站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強調創新和突現自身的個性,這樣就對贛州城市文化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針對地方論壇和個人網站互動性高的特點,地方網站應該用更活躍的方式宣傳贛州文化,如通過網絡投票、網絡競猜、網絡有獎征稿等趣味靈活的方式推廣贛州城市特色文化。
(二)其他網絡渠道推廣
1.關鍵詞推廣
贛州城市文化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據此,我們的目標關鍵詞可以有:城市文化、特色文化、社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色金屬文化、生態文化、山水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紅色文化和堪輿文化可以作為其長尾關鍵詞。
2.即時通訊軟件推廣
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等即時通訊工具發一些簡單的小知識或上傳臨時共享文件,對贛州城市文化進行推廣,通過分享視頻等方式來達到線上推廣的效果,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最終讓目標客戶更加滿意。
3.微博推廣
微博的特點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與很多人進行溝通,信息的即時性和交互性非常突出,這種方式非常適合于城市白領和青年學生。可以發布有關贛州特色城市文化的新聞報道、旅游景點介紹、贛州城市經濟發展史等等,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到贛州城市的發展狀況和最新動態,可以發布相關作品圖片、鏈接、文字,還可以創建話題和進行微調查,力爭傳遞最優質的內容。另外,還要吸引喜歡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的粉絲參加對其評論以及轉發,切實提高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的微博曝光率。
4.博客推廣
博客具有自主靈活、互動性強、精準傳播和個性化服務等特點,現階段還沒有專門的博客針對贛州城市文化做網絡推廣。要盡快申請博客賬號,定期發表對贛州城市文化及相關藝術作品等進行相關介紹推廣的原創性軟文,注重內容上的連載性和可讀性,吸引市民與游客的眼球,提高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的知名度。
5.視頻推廣
建議在新浪、酷六等視頻網站上傳藝術家視頻和采茶戲優秀劇團演出視頻,讓人們通過看、聽多角度了解贛州城市文化,精準定位目標客戶,普及藝術作品中的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知識,彰顯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的魅力。
6.網游推廣
城市文化部門可以組織開發一些贛州城市特色文化相關知識背景的小游戲,在游戲中對特色場館、特色街道和特色景區進行宣傳。網游營銷的主要方式有:品牌植入、道具植入、NPC與任務植入、定制化游戲等,以市民和游客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贛州城市特色文化。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2016年度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G2016061),2014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4104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