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張四海/文
積分制管理與社區治理能力提升
■劉良軍 張四海/文
積分制管理是在傳統人本管理與激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人的奉獻程度、成績大小予以細化量化,通過充分的定量匯總而至最終的定性分析,以此判別當事人的能力與貢獻、責任感與敬業精神。就一些領域推行積分制管理實踐來看,其對于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具有普遍適用意義,是對既有管理理論與模式的又一次創新和創造。尤其通過對積分制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與實證分析,我們認為在推進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持續構建社區文明中,適時導入積分制管理不失為應時之舉、有效之策,能夠營造社區居民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與自我提高的濃厚人文氛圍,讓創建文明社區、注重家庭道德建設、爭做文明市民,成為廣大社區成員的自發、自覺和自愿,進而實現建構現代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終極目標。
(一)積分制管理內涵簡述
概而言之,所謂積分制管理,是指把積分制度用于對企業員工的日常工作管理,以某一特定時期積分量的多少來衡量員工自我價值實現程度、以及對于企業發展所作貢獻大小的企業管理制度。積分制管理模式下,企業視員工一定時期內的積分多少為反映和考核員工綜合表現的指標,與企業內各種事關員工的物質待遇、工作福利等切身利益相掛鉤,通過向高分人群傾斜,以此激勵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企業的忠誠度,充分調動員工的愛崗意識、敬業精神、工作積極性和創造熱情,最終達到提升企業效能、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具體說來,積分制管理模式的運行原理為:用積分(獎分或扣分)對人的能力和綜合表現進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并在軟件記錄的基礎上永久性使用。
基于上述積分制管理的內涵,不難發現積分的多少、以及矢志不移地追求積分,對于企業員工日常行為的重要性。至少,其會直接引導員工感性地思維、理性地追求。即做錯了事,要減分;做對了事,會加分;不做事,既不加分也不減分。然而積分并非簡單的分值加減與符號記錄,其背后實實在在地對應著除基本工資之外的獎金、或公司賦予的額外福利。因此無須公司特別地施加壓力,員工個人即會將追求積分作為自己在公司的唯一行為目標,為了積分而“不待揚鞭自奮蹄”,時時謀求做事、事事力爭出彩。
(二)積分制管理的積極效用
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無止境。表現企業管理理論方面,便是近現代以來大致經歷了經驗型管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非理性主義管理,再到企業文化管理等多個發展階段。從認識論的角度考察,傳統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將各要素加以簡單化和抽象化之后,所概括出來的一整套明確的規章制度與工作方法,屬于精確性認識;而新型人本管理理念則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性、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管理的靈活性、機動性與變通性。顯然,孰優孰劣,不可一概而論。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目前國內開始出現融合傳統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精華的積分制管理模式,并且如火如荼、方興未艾。
誠然如斯,就國內引進積分制管理模式的眾多企業來看,因為有積分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絕大多數員工都較以往顯著地有了工作積極性、責任感與主觀能動性。事實上,隨著積分制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與各方面,員工不僅會告別過去“要我干”的被動工作狀態,轉而呈現出“我要干”的主動工作激情,更會與日俱增地增強主人翁意識,自覺地視企業為家,將個人前途與企業興衰牢牢地捆綁在一起,做到與企業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齊榮辱。
換言之,積分制管理模式下,傳統企業管理理論與體制機制將發生顛覆性變革,企業老板不再是基于科層制管理理論指導的所謂高高在上的“君主”,員工也不再是始終處于遭管控地位的“蕓蕓眾生”。由此,彼時的“企業管理”似乎更應該準確地表述為“企業治理”,企業老板與員工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相互制約、彼此給力、相得益彰。甚至某些場合,企業老板完全可以瀟灑地甘當“甩手掌柜”,任由員工主人翁意識主導下的自發自覺自愿決策與行為,推動企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明顯地,積分制管理模式使員工真正時時、處處、事事成為企業的主人,通過個人智慧、能力與潛力的發揮,共致企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并逐步成為新常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何立足城鄉社區實情,建構現代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今天看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便是立足基層基礎,由構建文明社區入手,通過社區這個特殊的場域“育人、化人、感召人”,達至社區治理人人共商、共建、共享,進而實現社區“無為而治”。事實也是如此,近些年來的文明社區創建過程中,基本上都達到了伴隨社區日漸文明和諧,市民文明素質與道德涵養顯著提升的效果。反過來,市民文明意識的與時俱進又促進了社區社會風氣的明顯好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為社會主義新風尚,成為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人與人誠信明禮、互惠互助,共建命運共同體的內在動力。
然而“十個手指頭有長短”,僅憑運動式的宣傳、發動、鼓勵與倡導,構建文明社區不可能一勞永逸,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方此時,發揮制度的威力,借助制度固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特征,以制度規范、激發社區內每個市民崇德向善的活力、潛力與創造力,才可能使文明社區的創建落細落小,既實現常態化,又著眼長效機制。而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無疑能夠對接“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真,并自發形成社區民眾“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與自我提高濃厚人文氛圍,從而讓創建文明社區、爭做文明市民成為社區居民的自發、自覺和自愿。
(一)積分制管理讓社區居民“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他人”
與一般管理理念與模式不同,積分制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與亮點,是作為當事人,在矢志不移追求高額積分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方便了他人、造福了所在集體或群體。
從積分制管理對于積分的增減基準考察,可以說其簡單到人人皆可為、事事能遵循,即“應知應會”“公序良俗”。所謂“應知應會”,是指一個人身處一個集體或群體,他(她)應該明曉的基本道理與基本常識,如不隨地吐痰、不污言穢語等,可以說只要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有著初級思考判斷的辨析能力,其就能做到積分不止步、加分不斷檔;所謂“公序良俗”,則是指公認的社會秩序與優良習俗。很顯然,這也是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如何正確看待人與自然,如何妥善處理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如何科學管控自己心理情緒與言行舉止的基本法則。
無疑,遵從“應知應會”與“公序良俗”的行為思維與行為方式,社區內每個居民就能時時事事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使自己的言行舉止自覺規范于法律道德的框架之內,成為不折不扣的守法市民、文明市民。而單個居民在每一言行舉止上固然獲得了積分,屬于主觀故意,客觀上卻引發了積極的外溢效應,使集體或群體內的他人受益匪淺。還是以不隨地吐痰、不污言穢語為例,當事人積分增加是硬道理,由于保持了良好清潔的衛生環境,倡導了文明用語的新氣象,使得周圍人不但能夠共享,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在地為他人培育珍視環境、注重文明用語的行為取向,樹立了榜樣,明確了示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眾多的社區居民主觀上為自己積分,客觀上潤澤、方便了他人,則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社區,也就水到渠成、不請自來。
(二)積分制管理讓社區內“善行義舉可考核,獎勤罰懶有依據”
毋庸置疑,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當下,隨著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表現在社區內,就是一切活動都要盡可能做到于法有據,使社區內任何居民沒有特權,也不能例外。尤其應該看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既有的各項權力陸續下放基層,使得社區治理越來越直接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大到如社保、醫保、經適房廉租房分配等政策,小到如結婚生育、文明家庭與文明市民的評選等活動,社區治理務必政出有據,公平正義,使居民心甘情愿無怨氣、再接再厲有志氣。
而通過施行積分制管理,一切以積分多少論英雄,積分面前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就能有效應對諸多難題,適時化解相關矛盾,協調處理一觸即發的糾紛。如年終考核,居民一年內的積分公之于眾,可謂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廉租房分配,將涉及到的居民積分匯總,誰有資格先人一步,無須贅言。同時由于積分不清零、可持續、永保存的特點,單個居民即使某一年度內積分不如己意,只要此后奮起直追,一樣可以彎道超車、“后發制人”。由此便讓積分制于社區內形成人人爭先恐后的進取精神、發憤圖強的奮進熱潮、你追我趕的精進勢頭,共同致力于社區和諧向上、繁榮發展、日新月異。
(三)積分制管理讓社區內“人人情牽社區文明,眾人共筑社區文明”
一方面,積分制使人人甘當社區主人,做到今天我為社區添光彩,明天社區因我而榮耀。積分制面向社區全體民眾,尤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講求積分的隨時隨地隨事,能夠讓積分覆蓋社區內民眾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與諸環節。誠然,見義勇為、舍生忘死之類在重大危急關頭的義舉、壯舉,能順理成章地產生高分,但拾金不昧、助人為樂之類小事、細節,經由日積月累,也能量變到質變,同樣產生讓人心生艷羨的高分。由此,積分制下一個人無論稟賦怎樣、能力如何,只要有奉獻意識、進取精神與崇德向善之心靈,就能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個變化,使積分真實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與道德素養、作風修為與能力提升。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在日復一日的自我反省、身體力行中,一個人就能積小勝為大勝,從無知到有知,從平凡漸趨偉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處這樣一個社區內,即便剛開始對積分抱有抵觸情緒的居民,也會在親眼見證積分制的神奇過程中嘆為觀止、返璞歸真,自覺向模范看齊,迅速朝先進靠攏。
另一方面,積分制讓社區無閑人,尤其對于社區管理者來說,能夠從日常繁瑣龐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智慧和力量辦大事、解難事、干實事。文明社區人人共享,也離不開大家的共商共建。施行積分制其實并不止于社區民眾,社區管理者也應該以上率下、以身作則,通過積分制自我評判工作,檢驗自身社區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責任感與奉獻度。某種程度上,構建文明社區是全體社區居民的事,更是擺在社區管理者面前的頭等大事。“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通過自我開刀,于自身實行積分制管理,就能促使其勇于作為,自覺自愿以社區為家,與社區群眾一塊干、一起苦,同呼吸、共命運。實際上,積分制全面鋪展開來,在居民勇做主人、情系社區,實現社區真正自治之后,也有益于社區干部騰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專注于社區大事、難事與長遠事,從整體上為社區居民思發展、謀福祉。顯然從這個角度言,積分制管理模式既激發了社區居民立足社區創造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又調動了社區干部與群眾攜手共進、同頻共振的主動性與創造熱情,實現人人致力社區文明,眾人共筑社區文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國家的最小單元,家庭道德建設承上啟下,既有利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培育和弘揚,又對個人優良品德的涵養水到渠成,由此成為近年來社區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家庭道德建設引入積分制管理,是典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創新思維,是“博采眾長,唯我所用”的創新之舉。
所謂家庭道德施行積分制管理,是將社區內所屬家庭成員的業績、成就分數化,經由一定期限內的日積月累,最終以分值高低評判一個人在其中的貢獻大小,或作為有效激勵的重要依據。顯然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希望家庭道德建設的進展、進步能隨時隨地隨事得到量化,既便于決策者及時掌握、了解社區內各個家庭道德建設的狀況,又有利于分值相對落后的當事家庭有的放矢、迎頭趕上,還便于相關單位組織年末總結表彰時,所有家庭對考核結果心悅誠服無異議,對表彰對象見賢思齊心向往。無疑從這方面言,家庭道德建設援用積分制管理,表明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已經從定性思維開始向精準、精確、精細化的定量方向轉變,從過往相對較濃、較隨意的主觀臆斷性,閉門造車、似是而非的評估性,開始向公開公平公正、科學規范制度化的軌道靠攏,力求實現道德建設體系與建設能力現代化。
首先,家庭道德建設施行積分制管理,能夠極大地激發個人之于所屬家庭的自覺自省自警自勵,從而增強家庭觀念,葆有家庭意識,提升家庭責任感。站在家庭角度論,無論什么人,其總是來自于具體的家庭,一開始的人生愿望大抵離不開“修身”和“齊家”。“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由此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的人,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社會結構發生多大變遷,總會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地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而通過積分制管理,將一個人日常生活工作的言行舉止分數化,即能分門別類地反映出當事人德能勤績廉的建設進度、提升程度,能讓當事人明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著力的方向和努力的方面。由此積分制管理表面看來似乎屬于他律,卻一旦遵從落實起來,便不折不扣成為當事人發自肺腑的自律,要求當事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人格完善、道德完美,對得起家庭、家族,不負家人、親人。
其次,家庭道德建設施行積分制管理,有利于激發家庭、家族成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實現家人和睦、家庭和諧、家族和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通過考察一些地方的具體操作實踐,一個家庭的道德建設積分,除了由社區等基層黨委、政府主導積分標準的制定、最終積分的歸納匯總之外,還廣泛吸收有社會組織、社區網格管理員、周圍鄰居等非政府組織和人員參與其中。由此積分給定的多方力量融合與博弈,倒逼當事家庭成員事無巨細,時時處處以家庭聲譽、家族榮譽為重,“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譬如推行積分制管理以來,過去一些家庭出現的虐待未成年子女、肆意毆打婦女、不贍養老人等惡劣行為與現象基本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恩愛、長幼有序。尤其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加大了積分的權重之后,一些家庭成員原本存在的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坐吃山空等不良生存方式與生活習慣得到大大改觀,進而為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戮力同心、齊心協力,不僅自家勤勞致富,還連帶著讓整個家族也與時俱進提升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最后,家庭道德建設施行積分制管理,實在是以點帶面、聚沙成塔,點石成金、妙筆生花,能夠在家庭和家庭之間共享道德建設的紅利基礎上,實現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良與刷新,有利于社會公德的培育、職業道德的提升。毋庸置疑,家庭道德建設著眼于單個家庭發力,卻又在積分的價值取向上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原則,以及“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家國共同體理念,通過拓展積分視野,擴大積分范圍,延展積分內涵,激勵、引導家庭成員既“我愛我家”,又“我愛大家”。比如家庭成員今天幫助街坊鄰里辦了一件好事、在公共場合做了一回善事等,一旦反映上去,經查證核實,就能在家庭道德建設積分簿里濃墨重彩地添上一筆。而一旦家庭成員將家庭生活中的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等良好品德與習慣內化為做人之本、行為自覺,成為一種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轉換到職場之中,無疑就是崇高職業道德的生動體現。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社區治理施行積分制管理一經實踐,即大有裨益,贏得各方喝彩,但如果就此止步,認為其已經臻于完美,無異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至少目前來看,其還存在如下不足與有待改進的地方或環節:
一是如何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引導力度,在充分協商、有效溝通的前提下,盡可能凝聚共識、收獲民心,使社區內越來越多的家庭、個人參與其中,愿意以積分制管理提升社區治理質量和水平。畢竟獨行快、眾行遠,社區治理不能成為社區少數人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只有眾多的家庭單位、社區居民加入進來形成“同心圓”,才能互聯互通、攜手并進,呈現社區治理齊動員、廣覆蓋、眾趨之的熱潮。
二是如何在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與個人追求積分的功利取向之間求得平衡,既實現居民個人追求積分的興高采烈、心無旁騖,又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在基層社會得到切實貫徹和落實。應該看到,積分制管理只是社區治理的手段方式之一,其不會、也不可能取代應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反,越是在社區成員言行舉止以積分為考量標準的過程中,越應該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實現積分的獲得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序良俗,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有違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初衷。
三是如何構建積分制管理的長效機制,既注重即期社區居民積分的獲得,又著眼將來,將家庭成員的積分總和運用于如評選“學習型家庭”、“最美家庭”、“幸福家庭”、困難家庭優先幫扶等事關家庭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實踐表明,只有追求積分在路上,分值持續積累、永遠不清零,并漸次向類似期權性質的權證方面遞進演變、成熟定型,積分的含金量才能為廣大社區家庭、居民個人所珍視,積分制管理才能于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方面真正發揮基礎性支撐和促進作用。
由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只有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面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緊跟基層社會治理進程和社會輿論發展形勢,密切關注各地社區治理進展實情,認真研究積分制管理中出現的不適、矛盾和問題,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不斷改進與完善運作模式、體制機制,才能讓社區治理插上騰飛的翅膀,最終抵達現代化的彼岸。
(作者單位:中共荊門市委黨校,荊門市積分制管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