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時間”中,一位國內有些名氣的電影導演,快人快語吐槽國產電影爛片太多。他說,垃圾電影多,是因為垃圾觀眾多,“如果觀眾不去捧這個場,爛片就沒有生存空間,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電影了”。
不知道電影觀眾們聽了這番高論,是否有醍醐灌頂的警醒。看起來,不要說拍電影不容易,就是讓你做個吃瓜的電影觀眾,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或許以后還得考個上崗證書,才能去看電影了。
俗話說,看人挑擔不吃力。也有人說,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這其實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凡事都有不易之處,凡事也都應該有個基本判斷。就舉電影的例子說,好的國產電影不多,應該是個事實,特別是當中國電影票房已經達到了四百多億規模的時候,這樣的反差更令人汗顏。
雖然在名導眼里,觀眾不一定是合格的,但是在見過豬跑的觀眾眼里,有些導演的不靠譜,可能更接近于事實。要舉一些不靠譜的例子,估計幾個“金斯頓”U盤都不一定能放得下,雖然“金斯頓”是電影節的贊助商之一。連那位批評觀眾不靠譜的導演自己都說,“這兩天我聽到好多人皺著眉頭,說將近一個月了,國產片上來10個死10個,一個月了沒有一部電影單日票房超過1000萬,全部是好萊塢電影,我覺得沒什么不好的,確實拍得不好啊。觀眾不買賬挺好的,我覺得中國電影回到100億元票房挺好的,干嗎非要到600億?”
國產電影最被人詬病之處,就是包括導演在內的制片方,做事不負責任。別的不說,就是那些電影布景,總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原因是它們的出處,其實就在那幾個影視城里打轉。包括拍老上海的鏡頭,街道、街角、老房子、有軌電車等等,經常讓人無比面熟陌生,因為它們共同的老家就是上海郊區的影視城。特別是因為特技制作水平的提高,那些原本可以好好表現的宏大場面,經常就被胡亂做幾個假得讓人臉紅的特技鏡頭糊弄過去了,不僅不能引人入勝,反而如大餐中吃出蒼蠅般難受。作為經常上億投入的影片,認認真真做幾個像樣一些的布景,很難嗎?
還有被人詬病之處,就是某些演員演技之假,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特別是一些自認“鮮肉”在身的演員,其不顧劇情、只顧顏面的“演技”,更增添了電影的虛假。在艱苦的戰爭場面里,男的涂滿發膠,女的腮紅口紅,并且一律衣著光鮮、熨燙齊整,這真的有點不拿觀眾的智商當智商了,原因無非是保持“鮮肉”們的鮮度。用那位導演批評年輕演員的話說,“這些小孩啊,太娘。市場怎么會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應該陽光,有爺們勁兒。”此導的標準當然不一定對,但是男的太娘、女的太糙,恐怕也不僅僅是個別的觀點。
再有就是電影劇情的胡編亂造。電影是講故事的,故事應該源于真實、高于生活,能給人進取與向上的力量。但是眼下電影編故事的能力,以及劇情演繹,跟粗制濫造越來越相提并論。號稱票房排在前列的《捉妖記》《煎餅俠》們,還有早前不問出處的英雄、無知無畏的無極,那樣的情節確實是比較考驗觀眾智商的。至于來源于某些影視城、為影視城而量產的那些古裝和現代電影,不加評論更好一些。
事實上,國產電影發展,近年來有了很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最突出的是,政府支持特別是資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只要是稍稍有些質量的電影,總是能得到相應的支持。包括各地推動電影發展的電影節,都有著政府巨大的投入。但是電影事業的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相比,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盡管導演們可以輕率地把它歸咎于觀眾“捧垃圾電影的場”,但是越來越迫近的泡沫破裂的聲音,更應該警醒的還是包括導演在內的電影制作方。一個事實就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連續11年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幅度,到了去年,增幅驟然下降到了只有3.7%。中國電影界由此普遍把今年看作是不得不為的“質量促進年”。
質量促進,觀眾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重要的,還是導演們要立個誓保證:不拍爛片。
好電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