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愛情和婚姻無疑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就連時下最熱的網綜《奇葩說》在不久之前也討論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話題:“‘剩男剩女找對象,該不該差不多得了。”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也正是很多大齡未婚青年正在思考,甚至困惑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晚婚晚育,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打拼事業的年輕人。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根本不想戀愛,或者不想將就,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自由地享受著單身生活。
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單身,大齡未婚青年幾乎都有過被催婚,或被逼著相親的經歷。因為在大多數人眼里,特別是在親朋好友的概念里,到了年齡就該結婚,沒有結婚的人是不完整的。
就像節目中,張泉靈說的,“在西方,結婚是一種選擇;而在中國,結婚是義務”。
中國人就是如此看重婚姻。這或許也是以電視媒介充當“月老”的相親類節目能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被觀眾熱議的原因。除了真實性之外,不論哪檔節目播出后都爭議不斷:許多參與者仿佛并不是為相親而來,他們更像是借這個舞臺獲得高關注,節目也并非“成人之美”,而是徹底淪為“秀”的舞臺。靠“三觀跑偏”“語不驚人死不休”來拉高收視率的嫌疑,也將此類節目推到風口浪尖。
那熒屏上這些火熱的相親節目,到底是讓人更加向往婚姻,還是讓單身人群對進入“圍城”更加恐懼?
徹底改變中國的傳統婚戀
牽線做媒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文化活動,相親節目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也稱得上是一種較老的類型。
自古以來,父母包辦的婚姻講求“門當戶對”,與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匹配的人結親。婚姻成了兩個家庭之間的契約,以傳宗接代為目的,而不是愛情。這一習俗被認為有助于和平與穩定,直到20世紀后半葉都在中國婚姻中占主導地位。
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中國從嚴格的計劃經濟向開放的市場經濟轉變,人們的婚姻觀也開始明顯轉變。
然而,面對政策的改變和全球化的影響,許多家庭仍固守成規,認為女子不同于男子,女子從屬于家庭,父母對她們的婚姻有最終話語權。
澳大利亞《對話》雜志網站去年刊登了一篇題為《在中國,電視相親節目如何徹底改變中國婚戀》的文章。該文的作者認為,從中國電視相親節目的發展可以看出,婚戀如何從過去的一種儀式化體系,轉變成如今看到的自由、西方式的形態。
文中寫道,1988年,中國推出的首個相親交友節目《電視紅娘》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了解,《電視紅娘》的節目流程是,男嘉賓先介紹自己和家庭背景,列出擇偶標準,最后回答主持人的幾個問題。本質上,節目就是為單身者打廣告,呈獻給電視觀眾,有意者可以與其聯系。
“《電視紅娘》的開播著實非同小可。盡管這檔節目仍有某些傳統,但對婚戀的呈現是開拓性的。它將有關戀愛與婚姻的決定,從私人家庭搬到非常公開的廣播電視上。”作者稱其為中國人的婚戀“大躍進”。
三年后,北京電視臺開播了《今晚我們相識》。這檔持續播出九年的節目也曾創造過自己的輝煌,最高時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收視率,促成了一千多對戀人,甚至不少外媒將其視為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電視網彼此競爭激烈。經濟自由化的實施放寬了對電視廣播的限制。電視網的盈利壓力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更需要推出一些娛樂節目來吸引觀眾。
相親節目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轉型——對單身男女的配對約會進行現場直播。
以湖南衛視在1998年推出的《玫瑰之約》為代表的一系列相親節目著實讓此類節目實現了真正的全國范圍內的傳播追捧。《玫瑰之約》借鑒了彼時臺灣最受歡迎的《非常男女》,來參加相親的男女嘉賓經過三個環節的互動交流,最終決定速配成功與否。但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環節設計,讓觀眾看得不能自拔,參與者也源源不斷樂此不疲,甚至他們的家人也組成親友團現場助陣熱鬧異常。
細數這一時期的同類型節目還有,上海電視臺《相約星期六》、遼寧衛視的《一見傾心》、陜西衛視的《好男好女》、山東齊魯臺的《今日有約》等等,至少有30多檔。
這些速配式的相親節目讓單身人士在有趣、輕松的氛圍中相互接觸,也為沒有戀愛經驗的人提供了模板,更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
不久,電視觀眾對愛情、情侶關系和婚姻似乎有了新的定義,傳統的戀愛和婚姻形式也在漸漸褪色。統計顯示,1970年,只有1.8%的夫婦會在結婚前同居。到2000年,這一數字飆升至32.6%。同時,中國的離婚夫婦從1978年的170449人上升至2013年的350萬,跨國婚姻也從1979年的8500對增加到2010年的4.9萬對。

左圖:《相約星期六》《玫瑰之約》
寧可在寶馬車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
然而,觀眾的新鮮感是有保質期的,對于處在急速發展社會中的中國觀眾來說更是如此。相親節目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這股風潮在2010年得以回歸。
走在前列的,便是2010年年初開播的《非誠勿擾》。在其創始人王培杰看來,節目在當時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離不開這種新鮮內容形態的吸引,另一方面也與節目本質上濃厚的社會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話題或明或暗地埋藏在節目之中,男女嘉賓之間強烈的價值觀碰撞,對觀眾充滿著吸引力。因此,節目的受眾中不僅有適婚青年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樣還有許多相親愿望不是很強烈的群體,大家要看的就是這種青年男女之間的觀點碰撞以及孟非黃菡的觀點。

右圖:《非誠勿擾》
不過,這一轉變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電視節目變得更加商業化,愛情和婚姻也更加物質了。
到了20世紀末,相親節目不斷演變,采取了一些策略以應對競爭壓力,如聘請經驗老到的主持人,借鑒西方真人秀的設計和模式,在技術支持下更好地與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互動。一些節目也開始與在線交友網站合作,來吸引參與者和觀眾。還有的節目和企業合作,以增加廣告收入。
然而,交友節目中有些片段,卻中了物質至上的毒。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某期《非誠勿擾》上一位無業男嘉賓問女嘉賓,是否愿意和他騎自行車約會。女方直接回答說:“我寧可在寶馬車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車上笑。”
還有女嘉賓犀利地指出:“如果你的月薪沒有20萬元,我是不會考慮的。但如果你是農村的,有錢也沒用。”
堅持傳統婚戀觀的人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年輕一代追求物質,盲目自戀,而且歧視窮人。似乎并不只有包辦婚姻才缺乏“純粹的愛”,對于一些觀眾來說,相親節目上的戀愛也并不純粹,節目絕非秉著“為人民服務”的目的開展。
公眾的抗議無疑只是增加了收視,捧紅了嘉賓。最終,廣電總局采取了行動。廣電總局敦促國內電視臺牢記它們的社會責任,弘揚正確的道德觀。一些節目在之后遭遇停播,也有一些被勒令整改。
但在此后幾年里,從衛視到地面頻道,仍有幾十檔相親節目同時間上演,《我們約會吧》《稱心如意》《愛情連連看》《百里挑一》《緣來是你》《非常完美》等等,男選女、女選男、機器選、帶著父母選,場面蔚為壯觀。
今年5月13日,《非誠勿擾》經過“蝶變式改版”后首次亮相。新版節目采用的是“5男+24女”模式,自認為是“男生權力升級”,但觀眾卻紛紛吐槽稱“一夜穿越回清朝”,“簡直是《甄嬛傳》‘皇上選妃的現實版”。

上圖:綜藝《中國式相親》拍攝現場。
有評論認為,改版后的《非誠勿擾》,有點像之前熱播的《歡樂頌2》,第一部很成功,推出續集前觀眾很期待,等真正亮相后又往往是吐槽聲一片,畢竟有成功的舊版在先,想要超越并非那么容易。當然還有更嚴厲的批評:“選妃式”相親并非“創新”,而是陳腐婚戀觀的沉渣泛起,形式的新穎挽救不了思想的退步,追求感情平等與尊重的現代女性早已不是“甄嬛”,自然會用腳投票。
七年前,節目嘉賓多數是以70后80后為主,而今,90后似乎已成為相親嘉賓的主力陣容,他們所呈現出的擇偶標準、婚戀價值觀,以及從他們嘴里說出的比如“先結婚后戀愛”“靈魂伴侶”等,都通過這個舞臺展現,質疑與共鳴同在,迷惘和堅持共存。所以,如何讓節目形式的創新,能更有利于引導年輕人正確的婚戀價值觀的培養,這,才是值得《非誠勿擾》和眾多其他電視相親綜藝節目更應深入思考的創新點吧。
一人脫單,全家光榮
但如果說,一檔節目最重要的是爆點而非“價值觀”,是收視率而非好評率,去年年底亮相東方衛視的《中國式相親》無疑是相親節目中最大的成功者。首播當日,其52城收視率為1.327,居全國同時段收視第二。該節目更是將國人眾多奇葩的婚姻觀和家庭觀呈現得淋漓盡致。
有人吐槽,這節目若早些出來,或許可搶用另一檔節目的名字——《奇葩說》。
盡管節目方稱其是“模式革新”,是“全新的代際相親”,可其內核卻很“復古”,節目名為“中國式”,意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回歸”:男女嘉賓暗房相隔,父母坐鎮前線,替孩子把關。
有沒有一種將公園“相親角”里的配對模式搬到舞臺上的既視感?但也正因父母深度介入,節目一播出,就吸睛無數,爭議不斷。資深娛記孟大明白就寫了篇《金星又開了個可怕節目,中國式巨嬰全來現形了》,微博上閱讀量就逾800多萬。
《紐約時報》中文版也以《中國式相親:一代“巨嬰”的婚姻觀》為題報道了該節目,文中指出,“它賦予父母干預子女選擇的權力,許多觀眾表示這樣的設置反映了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
節目一開場,主持人金星就喊出:“一人脫單,全家光榮。”這句話把脫離單身身份說得無比榮耀,簡直堪比古時候讀書人高中皇榜,光耀門楣。但事實上,中國如今的非婚人口早已經超過2億,在百度輸入“第四次”,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第四次單身潮”,可見單身亞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現象。
節目的slogan也是直擊要點——“中國式相親,有爸媽更放心。”因此,節目中家長的各種“奇葩”擇偶觀暴露無遺:“二十歲的男人是期貨,三十歲的男人是現貨,四十歲的男人是搶手貨,你(女嘉賓)有多大把控在未來十年以后還能擁有他?”“就是干活干活,不干不能活”“好看的臉蛋不出大米”“手腳冰涼的女孩子宮寒,生出的孩子容易營養不良,這個牽扯著下一代,這一點我是蠻在意的”“我希望進我們家門的兒媳婦,要給我生兩個到三個的”……
中國的父母之所以在子女的婚姻中有這么大的發言權,有一個原因是其中許多父母在為孩子的婚姻埋單。沒有父母的幫助,很多80后、90后單靠自己的經濟能力是結不起婚的,甚至在婚后還需要父母來幫忙帶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干涉,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子女做決定,過于強勢和霸道,也會引起子女們對相親對婚姻的逆反心理,使得許多原本有意借相親交友來拓寬自己交際圈的年輕人反而對相親望而卻步。
此外,離婚率十二連增也少不了父母的“推動”。有研究數據表明,“80后”婚姻中,由于父母的介入致使矛盾激化的占到了41%。而在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審理的“80后”離婚案中,父母參與占了九成以上。
中式婚姻中,從上門提親到“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就不是好的婚姻”;西式的婚姻中,女方的爸爸也會在婚禮上親自將女孩交到男孩手中。可見,無論是世界上的哪個角落,父母在婚姻中本身始終占據著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對年輕人都希望以及需要獲得雙方父母的祝福。
作為一檔面向大眾的電視節目,除了追求經濟效益外,更應該承擔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倡導一種平等、健康、積極、向上的婚戀價值觀,為兩代人的愛情婚姻觀架起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