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恩蘭
自然界中的天地、四時、萬物等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產生影響,使人體出現生理或病理性反應。在自然界的這個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要順應自然界的正常變化規律,其二是要謹防受到自然界異常變化的影響。
順時養生就是根據氣候時間的變化,防寒避暑、順應四季、時辰、氣候等調養身體,以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就是說,聰明的人養生,必定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只有這樣,病邪才不能侵襲人體,使人長壽,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中醫養生原則。《呂氏春秋·盡數》中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掌握、適應自然變化規律,以防外邪侵襲。中醫養生學中這種“天人相應”觀,體現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思想。
《靈樞·玉版》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就是說在自然界的萬物之中,人是最為寶貴的,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思想文化環境為養生學的實踐提供了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例如《太平經》反復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并且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觀點,指出:“人欲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就是說,人只有通過自我的調養和鍛煉,才能得到長壽。這是一種積極的養生觀念,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斗精神和主觀能動性,為養生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提出了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中國古代養生史上就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這一觀點包含著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在養生史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為后世著名養生家在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方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人為核心的養生觀念,有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征,即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護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長壽的自然環境,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