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監督管理與公眾參與
食品監督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穩定的嚴峻工作,而公眾參與食品監督即能到達監督工作要求,還能行使公民應有的權利。達到食品情況的公開,維護公眾對食品的知情權。這樣還能增強人們對食品的信任度,建立綠色透明的監督體制,保證食品的安全。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加強食品監督力度,但在實行過程中人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結合我國的憲法和政策,在很多方面,國家的監督機制與民眾參與有很多的沖突,導致正常的監督不能正常進行。要想做到食品監督與公眾參與結合監督,就要抓住兩者無法密切結合的關鍵點,在食品監督部門的監督下,公眾參與作為輔助,并細化制度條例,讓每一次監督都有跡可循,都能準確的找到實失誤點。食品監督與公眾參與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符合主權在民要求,雙重監督加強了食品質量監督管理。
借鑒國外公眾參與食品監督的方法
美國食品安全監管公眾參與之經驗。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督是由公民全程參與的,與我國的正好相反,公民監督是他們的主導力量,而相反,政府的監管力度小于公民監督。相比于我國的食品質量監督,美國的食品質量監督制度較為完善,且雙方制度協調性很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在美國的食品安全法律中,公眾享有很大的參與權利,它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公眾參與的法律制度。想要達到綠色食品的目的,在于完善的制度作為前提,還要有實施制度的正確方案,這關系到公眾、食品生產企業、政府三方面。在美國的法律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公眾的劣勢地位,例如:食品安全檢測主要由分設在聯邦和各州的實驗室來完成,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機關;美國食品安全執法機關人員是由社會的各界專業人士組成等。
日本食品安全監管公眾參與之經驗。日本的食品安全監督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在食品監督上也非常注重公眾參與食品監督,在它的法律制度上明確規定要公民參與食品監督。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嚴格保證公民參與監督的權利。同時,為公眾提供各種渠道進行信息之間的交流,食品監督方法的交流,促進各地食品監督單位人員交換信息,共同改進監督制度。除此之外,在有公民監督的情況下,應指派專門的人員吸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將意見進行收集整理,不斷的改善監督制度。我國還應該建立消費團體訴訟制度,可以代替消費者對商家提起訴訟,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食品監督之公眾參與創新
在立法上改革創新。在我國的一些地區,食品安全情況不能及時的反映到食品監督機構,導致食品安全監督機構不能了解實際情況,不能立刻進行研究解決,導致問題一積再積,出現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在立法上為廣大人民群眾開拓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情況反映措施,并在立法上規定食品信息和檢測結果必須公開透明的條例,規范市場食品銷售條例,做到法律保障。
執法上創新公眾參與監管食品安全。只有制度,沒有實行方案,不足以進行公眾參與監督食品安全,首先,要有明確的舉報方式,讓民眾可以通過舉報想監督機構進行情況反饋,采用的舉報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并且要有嚴格的保密性,達到信息的安全性。另外,還要對社會上反應較為強大的食品或者爭議性較大的食品進行研究,解決正義性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社會各地實驗室參與食品安全檢測,達到檢測結果的公平性,再利用媒體進行傳播,推翻社會上的錯誤輿論。
賦予一般公眾提起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的。要保障公眾食品安全,必須賦予一般公眾的公益訴訟起訴權。如果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可以有明確的訴訟渠道,讓消費者獲得正確渠道的相應賠償。而公益訴訟針對的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原告不需要發生直接損害。國家應該加大鼓勵建設食品安全工藝訴訟,這樣代表的更有權威,更有意義。消費者團體訴訟可以彌補了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的不足。但是要想進行消費者團體訴訟,原告必須是利益的直接受害人,這樣在法律上才能更有利的進行訴訟。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食物,要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就要做到食品安全保障,這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僅依靠政府的行政強制管理,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監督,要想確保公眾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我們就必須將公眾參與引入到食品安全監管之中。還要做到借鑒與創新,健全法律保障機制、信息溝通機制等,創新改革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督制度,維護國民發展。
作者簡介:
吳建華(1972-),女,山西晉中人,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主管醫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與營養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