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晚霞
產品的質量安全涉及農產品從種植、生長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所以,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就要從各個環節的監管入手,不留隱患。
地方政府的重視,提高群眾整體安全意識
縣級人民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要高度重視,成立主要領導牽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機構,該機構內的農業、工商、食藥、質檢等部門的職責應劃分清晰、落實到位。縣級人民政府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年度考核,納入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檢測、執法等各項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已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應在縣域內廣泛開展宣傳滲透工作,不自覺地加強消費者、生產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
開展產地環境污染監測修復和環境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條件,近年來,由于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污染了水源、土壤和大氣,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從而影響農產品質量。因此,縣級人民政府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農牧漁業監測體系,對照相關標準進行評價,確定優質生產區、限制區和不適宜區,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對優質產區進行合理規劃進行無公害、有機、綠色產品的認證生產,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利益來推動生產經營者進行無害化生產經營;在限制區加大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科學治理,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高效低毒農藥使用等技術,防治發生新的污染;對不適宜區應適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并加大環境治理保護。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商洛模式,形成三級監管體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奠定良好基礎保障。一是建立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大型儀器設備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樣品復檢及監督抽查等工作;二是每個鄉鎮建立監督檢查站,配備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設備,工作人員掌握該鄉鎮所有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生產上市情況,對每批上市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合格后方可上市,實行基地準出;三是在轄區內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建立檢測點,進行農產品市場經銷登記,對每批從外地市場批發進入的農產品開展抽樣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四是在生產基地及企業設立內檢室,配備內檢員和設備,每日開展自律性檢測并上報自檢信息。制定檢測制度,明確各級檢測機構工作重點,對三級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有專門培訓計劃,能有效開展監管檢測和服務指導,實現縣、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全覆蓋。
抓好投入品管理,嚴格過程控制。一是規范農資經營秩序,實行誠信經營。深入開展農資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銷售禁限高毒農藥和假劣農藥違法行為,規范種子、農藥經營行為。建立經營臺賬,完善索證索票制度。全縣農業投入品管理規范有序。二是加大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投入品經營者的安全意識和科學使用意識。三是農產品生產基地強制開展生產環節、投入品使用、生產銷售記錄登記,要求生產者如實記載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等等。制定農業投入品使用制度,落實農藥單獨存放和農藥間隔期、休藥期規定,管理和引導農業投入品的科學合理利用,制定質量控制措施,推進標準化生產。
開展品牌建設,加強證后監管。建立健全品牌農產品的認證監管和補貼獎勵機制,推動“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工作,加大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對獲證企業實行年檢制度,年檢不合格的企業將取消其證書資格,獲證企業100%加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規范農產品包裝標識使用,實現“產銷可記錄,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放心消費。
推進農業新技術應用,減少農業污染。加強與專業院校合作,深入開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引進科技成果。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選擇適合土壤的優質肥料。二是推廣使用酵素菌,在日光溫室中使用酵素菌,可以抑制土地中有毒物質、有害菌,改善土壤,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使用。三是鼓勵建成有機肥料加工廠,推進有機肥的使用。四是抓好“三沼”綜合利用,在設施蔬菜生產上,配套沼氣池建設,形成生態循環,特別是利用沼液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農作物品質和抗病能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五是廣泛開展綠色防控。選用優質抗病品種、深翻改土、種子藥劑處理等綜合措施的同時,強化綠色防控,大力推廣應用殺蟲燈和黃板誘殺害蟲,有效減少農藥使用,從源頭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
積極推進社會共治,建立線索發現和通報、案件協查、大案要案獎勵等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鼓勵媒體、公眾、社會組織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