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衛
國有企業“一把手”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一個好的一把手能夠帶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乘風破浪、創造佳績,而一個不講規矩且懷有私心的領導人,就會將“一把手”變成企業的“一霸手”,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破壞性影響,嚴重的甚至會搞垮一個企業。對一把手的監督管理是國有企業30年來不斷研究和探索的一個課題,如何既能保證一把手放開手腳開拓創新、大膽管理,同時又讓權力得到監督與制約,是企業主管單位和部門面臨的艱巨任務。下面,筆者從當前國有企業中對一把手管理的薄弱環節入手,提出五個方面的措施。
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制度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概念就開始引入中國,成為企業管理體制的發展方向。但橘生淮北便為枳,好的東西一進中國,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在許多國有企業中,董事會和監事會只是為了對應“現代企業制度”而拼湊的角色,在企業中往往是聾子的耳朵,幾乎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一些單位的董事長與法人代表、總經理職務相重疊,董事會成員與管理層人員高度一致;監事會成員雖然內外各半,但一年開不了一次會,開會也只是走走過場,不能真正發揮監督作用。這樣的管理體制根本談不上現代企業管理,無法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執行機構之間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實各單位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并嚴格按照章程和制度運作。一是要將董事長與企業法人代表或總經理分設。兩個職務合在一起,就像是評委與選手都是一個人,純屬自娛自樂,根本無法做到有效制約;二是在各公司董事會中非執行董事應占多數,執行董事占少數;三是減少董事會和經理層職務重疊、減少一人兼任多個單位董事現象,以保證董事發揮作用;四是要以制度的形式將企業的決策權與執行權分開,實行董事會集體決策;五是提高董事和監事的專業素質,保證其有能力履行決策、監督管理的職責,同時要強化外部董事的決策和監管職能,不能讓他們成為空掛的職務;六是要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范,落實董事、董事會與監事、監事會的職權,全面提高企業規范運作的水平;七是監事會成員有知曉企業重大經營活動的權力,包括信息通報、材料提供、參加相關會議等,使企業經營活動得到正常的監控。
建立企業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
在一個企業中,一把手變成“一霸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喜歡搞“一言堂”,不管大事小事統統由自己說了算,容不得別人提意見和建議,唯我獨尊,長此以往,堵塞了言路,破壞了制度,搞壞了風氣。企業要用制度來管住一把手,讓其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行事。過去國資委等央企主管部門都制定過相關的規定,如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企務公開等規章制度,但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漏洞較多,漸漸就被一些一把手束之高閣,照樣在重大事項決策時我行我素。
在建立相關企業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時,要注意四個問題。一是制定的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建立要立足于企業的實際,不能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這樣的制度就會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執行難的問題,使其最終流于形式。在制定制度時,要將那些似是而非、莫棱兩可、外延與內涵界定不清晰的東西盡量剔除,讓執行者一看就知道該如何做;二是內容盡量簡單,不要弄得繁雜。制度一弄復雜,平時不大容易一下記住,執行起來要一條條地對照,久而久之,這樣的制度就漸漸被人們淡化直到遺忘。三是要明確什么屬于企業重大事項。在這一點上許多企業就做得十分曖昧——明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卻非要上綱上線地硬往重大事項上扯,而那些重大的人事、資金、經營決策、戰略發展等問題卻難被納入其中,避重就輕成為一些領導人員規避民主決策的靈丹妙藥;四是要有決策的監督與懲處機制。建立了規矩如果不執行,又沒有人來干預,更沒有機制來處置,那這樣的制度又將成為一紙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強化職代會監督職能。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對職工代表大會的性質作了明確規定: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目前在一些國有企業中,每年的兩級職代會都增加了民主評議領導干部的程序,這對領導人員形成了一種壓力,讓領導人員必須在管理企業過程中遵守制度、循規蹈矩。
如何讓職代會成為監督企業主要負責人的有效工具?如果僅僅憑借一年一次的職工代表民主測評,那樣就又會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里。要發揮好職代會各專門委員會的日常監督職能。在兩級職代會中,建立有諸如“企業民主管理專門工作委員會”這樣的監督機構,雖然不是專業的全職機構,但是人員卻大都是企業中層管理干部兼任,對企業管理工作情況、程序和制度十分熟悉。在這里同樣會出現兩個關鍵的因素:一是人員的選定,二是對制度的監督態度。專業工作委員會不能成為一個應景的機構,找一些人濫竽充數,而是在人員選定時就應注意選擇那些正直、有責任心、敢于提出意見的人。有了好的人選和制度,還必須要有人牽頭組織,主要是對企業重大事項和涉及民主管理方面的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目前在各單位,專門委員會一年幾乎不開任何會議,這樣的機構,成立與否沒有任何區別。只有建立起相關的監督制度,并按照制度嚴格執行,才能有效地發揮專業委員會的監督職能,促進企業民主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只有各個專業監督機構真正發揮了作用,才能讓一把手感覺到監督的力量,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自覺維護民主管理的制度與氛圍,自覺將權力放置在陽光下,去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
加大上級主管部門的干部管理力度
上級主管部門主要是干部管理等機構,當然也包括與此相關的職能部門。在中國這個講求“官本位”的社會中,為官者最忌憚和最在乎的就是掌握自己頂上“烏紗”的人,那些在職工群眾面前無所顧忌的一把手,一旦遇到上級主管領導和主管部門的人,再張揚的個性也會變得收斂,這就說明在對一把手的監督管理中,上級部門在各種制約力量中最具現實作用。主管部門要多掌握各單位一把手的為政情況。我們的主管部門在考察干部時要有選擇性地選擇不同圈子、不同評價標準的人員參與,如果讓被考察人牽著鼻子走,那這樣的考察結果并不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現在上級干部管理部門和紀委在每年的下級單位職代會期間選擇單位人員進行一對一的談話方式很不錯。只有讓被考察單位參與談話的人員感覺到安全和保密,感覺到組織嚴肅認真的態度,才有可能將真實的情況向上級反映。除了會議期間的干部考察,主管部門還應主動走進基層了解情況,聽取班子成員和一線職工對單位一把手的工作評價,利用這樣的機會了解企業主要負責人在執行有關規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以及工作作風等方面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將一把手的霸氣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將其引導到正常的軌道中來。這既是干部主管部門應該具有的職能和作風,更體現了對下級單位一把手的關愛和保護。
加大制度的執行力
再好的制度,如果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貫徹與執行,那么所有的制度就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與意義。其實反思我們的管理工作,我們欠缺的往往不是制度,在幾十年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國有企業可以說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為什么我們的管理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呢?這里面就是制度執行力的問題。我們的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逐級遞減”效應,這種狀況已成為制約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一種低俗企業文化,并且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加大制度的執行力,關鍵在領導,這個“領導”不是企業一把手本人,而是上級主管領導。領導是一個組織的領軍人物,其意志力決定了所屬企業的管理成效與管理結果。只要主管領導重視制度建設,重視制度的執行力,就會引起部門和下級單位的重視,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就會少走樣、少遞減,因此對一把手的約束和威懾就會始終存在,讓其在管理決策過程中自覺地遵守有關規定。加大制度的執行力,還要依賴企業整體執行文化的培養。執行力說到底是一種工作作風,是一種沉淀的企業文化,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培養的企業特性。要通過作風整頓、末位淘汰、績效考核等措施,從一點一滴起培養和樹立企業從業人員的執行文化。當一個企業的執行力得以提高,制度就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會落地生根,成為組織和個人時時對照的工具。
我們建立和完善制度就是首先將管理的對象當作“小人”。有了完善的制度,“小人”也會變成“君子”;與此相反,首先就將管理對象當作“君子”,其結果只怕會讓人失望和觸目驚心。所以,建立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著實提高企業制度的執行力,才能有效防止企業“一霸手”的產生,推動企業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崔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