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 作為一名黨校教師,要始終具有“四心”,做好本職工作。我們的初心就是堅持黨校姓黨,黨校姓黨,是中國共產黨各級黨校最鮮明的特征。我們要用真心來擁護黨的領導,提高自己的黨性意識。我們要有決心來提高自身的道德操守和理論素養。黨校教師要有恒心,時刻牢記宗旨意識和服務意識。“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執政地位,就是因為始終用行動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最終發展為燎原之勢。上到整個國家,下到我們自身,為人民服務不僅要成為我們工作的準繩和判斷標準,更應該成為我們黨校教師一生的信仰和修行。
關鍵詞 黨校教師 初心 真心 決心 恒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宋人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位儒學大家的吶喊不僅道出了個人理想,更經過千年的沉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圭臬。張載之言幻化成今義就是怎樣做好本職工作。作為一名合格的黨校教師,張載之言更應該成為我們黨校教師的人生信條,要始終具有“四心”,做好本職工作。
1始終不忘初心
作為一名黨校教師,我們的初心就是堅持黨校姓黨。黨校姓黨,是中國共產黨各級黨校最鮮明的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姓是標志家族系統的符號,“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黨校姓黨,不僅是擬人化的符號標志,更是一種信仰信念、責任認同、身份歸屬。黨校姓黨是對黨校性質、地位和作用的科學定位,是黨校與生俱來的基因,是對黨校辦校經驗的高度概括。回顧黨校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黨校與黨的事業、與黨和國家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決策,與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緊密相連。可以說,一部黨校發展史,就是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興、因黨而強的歷史。只有姓黨,黨校才能更好地完成黨賦予的使命,才能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只有不忘初心,時刻牢記宗旨意識,才能為中國的崛起,為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這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正如鄧小平所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如果每個黨校教師都能以此為座右銘,并將此作為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教學目的,那么黨的立黨之本將更牢,黨的執政之基將更固,黨的力量之源將更豐。
2始終保持真心
我們要用真心來擁護黨的領導,提高自己的黨性意識。回顧黨95年的奮斗發展歷史,正是國家實現獨立富強,民族實現復興,人民實現富裕幸福的95年。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真正的擺脫了近代以來近百年的屈辱,實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理想。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更是以高歌猛進,波瀾壯闊的姿態詮釋著中國奇跡。我們的經濟建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不僅改變了本民族的命運,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世界,一帶一路的宏大的戰略,杭州G20峰會的大國氣魄。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夢并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大學時,我們同學就經常討論,國家的經濟和外交政策真是可圈可點,精彩之極,這些由黨制定的國家戰略和頂層設計,給了中國老百姓希望,讓中國老百姓品嘗到了崛起的自豪,讓中國老百姓看到了民族復興的曙光。這一切都是黨執政的成果,也是黨執政的最大合法性。因此,作為一名黨校教師,我們都應該真心擁護黨的領導,不折不扣的貫徹和執行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
3始終堅定決心
作為黨校教師,我們要有決心來提高自身的道德操守和理論素養。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如今之中國,腐敗現象頻出,政府公信力下降。究其原因,則為國家工作人員道德信仰的缺失,網絡調查顯示,國家公務人員是中國民眾眼中道德操守最差的三大職業之一,但卻是美國民眾眼中道德操守最好的職業。這不得不令吾輩深思,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僅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更要具備綜合素質,尤其是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職業操守。有才無德不是人才,是禍害。因此,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意識。縱使我們不能改變淤泥的顏色,但我們可以如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只有將道德修養和業務能力作為我們工作中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才能讓群眾滿意,才能找回丟失的靈魂 ,重塑公務人員的形象,從而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4始終持有恒心
黨校教師要有恒心,時刻牢記宗旨意識和服務意識。“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執政地位,就是因為始終用行動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最終發展為燎原之勢。1949年,中國革命即將勝利,毛澤東將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印發解放區,并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告誡全黨要以李自成為戒,從西柏坡到北京是進京趕考。這段歷史不禁發人深思,更對我們的工作有借鑒和指導意義。正如去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建黨95年的講話中,要求我們要繼續前進,繼續保持和發揚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意識。上到整個國家,下到我們自身,為人民服務不僅要成為我們工作的準繩和判斷標準,更應該成為我們黨校教師一生的信仰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