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是現代人最為常見的職業病癥,盡管近年來引起了一定的關注,但壓力似乎一直在加碼。過勞肥、過勞病、過勞死等現象幾乎在每個人身邊都存在著,加班常態化、工作壓力大,過勞是否已成為職場不能承受之重?你怎么看?快來說說吧。(5月8日新華網)
@姍姍:一旦個人的自愿過勞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就說明整個社會的職場環境發生了異化,群體性的過勞無疑是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比如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增大、競爭加劇、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超級路易:由于上升通道有限,一些人就通過比拼誰在領導面前更像“勞模”來上位,形成了無論黑白、無論有事沒事都在單位“耗”著過勞現象已成為職場不能承受之重?這樣真的好嗎?
@櫻之雨:在制度層面上,對勞動者的休假等合法權利的支持力度不夠,在不少企業和單位,加班被認為是一個人的敬業美德,而維護自己的休假權利往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目前,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獨生子女一代的家庭負擔日益加重,更加需要拼命。
@黃藥師:我孩子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讀書出來,擠破頭進了央企,卻根本不是傳說中的活少錢多,工作一年多只休息了一天,每天晚上12點才能回家,連父母都快不認識了。孩子最近身體不好,掉頭發、失眠,情緒也特別焦慮,萬一累倒了,有個三長兩短,我們做父母的怎么辦?
身份證異地辦理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
記者從公安部獲悉,經過3年清理整頓,居民身份證錯號、重號、假號問題基本解決。公安機關還明確:7月1日將在全國范圍實施異地辦理身份證。從省內異地辦理,再到跨省異地辦理,這一龐雜的系統涉及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業務流程調整完善、裝備設備配置和人員技能培訓等大量工作。(5月3日人民網)
@歐圖:身份證一旦丟失、過期可是麻煩事,尤其是身在異地,更是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解決這一難題,全國范圍實施異地辦理身份證后,這一難題將迎來徹底解決。毫無疑問,對每一個流動人口來說,這樣的新舉措都將帶來巨大便利。
@消失的地平線:沒有一座大城市能夠離開進城務工農民,不能一邊享受著進城務工農民所帶來的勞動成果,一邊卻對他們的權益視而不見。讓進城務工農民在城市中享受更多的權益,而不是因為一紙戶口被剝離掉諸多權益,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幸福指數,是城市義不容辭的責任。
@小貓釣魚:身份證異地辦理從個別省份一對一對口通行,到全國范圍內普遍通行,背后有很多人們看不見的努力,如今,教育經費、醫保社保還有很多證明事項,已經逐步走上了異地辦理的快車道。完全有理由期待,未來“異地辦理”會成為各種公共事務、民生福利的“標配”。
@新新人類:2016年末,全國人戶分離人口為2.92億人,換句話說,約每4個人就有工個人在外地,不僅是異地辦理身份證,婚育證明、孩子入學、醫保報銷,乃至駕照換領、違章處理等,有的地方都還不具備跨省辦理的條件。
帶薪年假不能“畫餅充饑”
近年來,國家不斷健全和細化帶薪年休假制度,2008年1月國務院實施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和2008年9月人社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更是為該制度的貫徹落實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現實中,“年假過期清零”“休年假被安排”等現象時有發生,致使一些勞動者不敢休年假、不能休年假或休不起年假。(5月6日人民網)
點評:要“帶薪休年假”還是要飯碗,在這道選擇題前很多勞動者都會乖乖地選擇后者,因為主動權往往掌握在公司手里,勞動者缺乏對等公平的博弈機會。
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是某項制度、某個部門可以一力承擔的,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出臺、修改,還是相應的執法、落實、懲處,需要的都是通力協作,環環相扣。
因此,要讓勞動者真正享受“帶薪休假”,還須職能部門和司法機關發力,切實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提速降費少點“坑”
提速降費是近年來消費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去年以來三大運營商先后開啟了千兆寬帶的接入服務,然而消費者是否買賬仍待觀察,目前的寬帶市場上,有三大問題值得關注:高端套餐昂貴且短時內難以普及,實際網速遠低于運營商的宣傳值,捆綁消費等不合理規定定殘影猶。(4月27日《人民日報》)
點評:雖然提速降費的成效有目共睹,但與消費者期待還有不少距離。走樣的營銷、虛夸的網速、變味的套餐,都成了一個個“坑”。
顯然,這些“坑”不僅讓提速降費的實際效果打了折扣,也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
提速降費在拉動消費增長、促進創新創業、支撐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電信運營商不能為了小利損害消費者利益,否則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從這個角度而言,亟須早日填上電信消費的各種“坑”。
如何破解海外淘回“中國造”的尷尬?
海外代購儼然成為當下消費新風尚,不過,近期一些海外代購的中國消費者卻頗覺尷尬——千里迢迢從海外淘回的洋品牌,一看標簽赫然標著“中國制造”,但質量確實比國內同款好。“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首先得讓中國消費者愛上中國造,打破海外淘回“中國造”的尷尬,切入點在打破內外銷產品品質“倒掛”的局面,以質量升級重建消費者信心。(5月3日人民網)
點評:中國制造的產品,在海外兜了一圈,又被中國消費者買回國內消費,并且“留過洋”的產品質量比國內的好。
在這令人費解的流通背后,是國內日漸增長的高品質消費需求,與“中國制造”價廉質次的傳統形象之間的矛盾。
打破海外淘回“中國造”的尷尬,切入點在打破內外銷產品品質“倒掛”的局面,以質量升級重建消費者信心,只有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才能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從而破解海外淘回“中國造”的尷尬?
大學生就業不能只算加減法
又到一年畢業季,大學生找工作的話題再一次被輿論聚焦。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795萬人,比上年增加30萬人。為有效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國家和地方近來相繼出臺多項舉措,通過給大學生村官漲薪、基層就業考研加分、發放寒門子弟就業幫扶補助等,給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多保障。(5月2日《光明日報》)
點評: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一邊是勞動力市場的“用工荒”,某種意義上,就業難和“用工荒”仿佛是緊箍在社會發展軀體上的魔咒,難以打破。
其實,人力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是造成就業結構性問題的癥結所在。而透過癥結,我們既要看到人才機制上的缺陷,也應該看到生產結構的不足。
面對大學生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困局,當務之急,需要各種政策的傾斜,拓寬更多的渠道,來緩解就業難,但從長遠來看,依然是要抓住制造大學生就業難背后的結構性矛盾,通過深層次、系統化的改革推進來實現根本性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