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針對我國學術界對動態并購能力概念界定模糊不清的現象,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梳理企業能力理論的幾十年的發展,概括出“四種理論”,結合RPL+S框架與路徑的分析,明確界定了動態并購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研究障礙和未來研究對策建議。
關鍵詞:并購能力;動態并購能力;四種理論
在現有研究中,并購能力一詞僅僅是被提及,并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甚至概念的界定也是不精確的,而并購能力相關實證研究更是空白。因此,筆者將并購能力作為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的分析,總結了四種能力,豐富了并購能力的理論基礎,可以厘清并購能力的概念界定,也可以為今后研究并購能力及并購績效實證研究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動態并購能力內涵發展
(一)企業資源基礎論
企業資源基礎論的創始人是Penrose(1959),他認為企業是資源的集結合成,也為資源觀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而資源和能力是構成企業實現價值的基礎,但是資源的投入和轉化效益的產出卻各不相同。在資源論提出后,最大的突破性的貢獻是很多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把資源與并購聯系在一起研究,影響并購績效不再是單純的外部環境因素,而是從內部因素剖析。
(二)企業核心能力論
能力觀的經典的文獻創始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1990)。他在《公司核心能力》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之后,再次指出核心能力是企業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獲取的經驗知識,這種能力才是保持企業擁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核心能力理論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利用現有資源發展或演化擁有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并難以復制的特殊物質,并不能從主體中剝離出來單獨存在,而是蘊藏在整個活動、人、組織中,不斷積累運用和分享核心能力,動態性地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的一種能力。
(三)企業知識基礎論
企業的知識理論認為企業是知識的結合體,對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深入理解,影響企業對資源如何配置以及如何適應不斷變遷的環境,從而夯實并提高原有能力以及創造新的能力,這就保障了能力的動態發展。知識觀的一個重要意義是開拓了從知識的角度來認識能力的本質。
(四)企業動態能力論
Grant and Kogut(1996)指出動態能力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強調了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企業如何配置資源、如何調整能力來適應變化的環境的重要性。動態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擁有特質的資源轉化為核心能力,結合對知識的三種演化,不斷應對外部變化的環境,并不斷積累和更新自身的不足能力創造更優質的能力,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動態環境發展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動態前行,突破了傳統的靜態資源論,更重視對動態環境的不斷適應與變化的動態能力。因此,并購能力本身就是企業運用動態能力實施資源獲取、構建和整合的過程,其實質是動態并購能力。
綜上所述,企業資源理論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學者們對企業能力的研究經歷了由資源基礎論、核心能力論、知識論和動態理論的四種能力的發展演化,對能力的定義也越來越精準。
二、動態并購能力的RPL+S框架與路徑分析
(一)RPL+S框架
企業動態并購能力研究還處于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相關文獻少有涉及。本文邏輯思路首先明確并購能力是一種動態能力,并總結了動態能力的三種流派觀,即更新學派(Renew)、流程學派(Process)和學習學派(Learning),即動態能力的RPL分析框架?;赗PL分析框架對動態能力是一個復雜系統的認識不足,提出了動態能力本質上一個自組織復雜系統(Self-Organazation)的觀點,最終提出了并購能力的RPL+S分析框架,奠定了關于動態并購能力研究的理論基礎。
1.更新學派
在更新學派看來,動態能力強調的是能力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保持步調一致,其根源在于企業的“位置(Position)”和“路徑(Path)”?!拔恢茫≒osition)”本質上是企業所擁有資源的集合總體?!奥窂剑≒ath)”指的是企業發展過程,它影響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也決定能力更新創造方向。更新學派認為位置是動態能力更新創造的基礎物質,同時決定流程的實現程度,路徑決定雙向的方向,三者構成動態能力的基本內涵。
2.流程學派
流程學派認為動態能力是一種具體的可識別的組織流程,通過依附在這種組織流程的慣例來獲取整合或重構資源,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從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流程學派基本分析單位是慣例和流程,規避了動態能力含糊不清的概念,落實到了可操作的層面,也可從實證的角度進行檢驗。
3.學習學派
學習學派認為組織是一系列依賴于或依附于慣例的資源集合體,動態能力是一種學習經驗積累和知識的應用、整合更新創造知識的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對慣例的應用來提高并購績效,在此基礎上提出學習機制和慣例的動態能力分析框架。學習經驗積累、知識的應用和整合更新創造知識三個過程構成了學習機制,也是動態能力的核心,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動態能力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殊的學習模式,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下,仍能保持穩定有序地進行,學習機制下的動態能力演化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核心。
4.自組織論
自組織論是區別于其它一般組織的自行組織,一般組織是聽從特定指令行動,而自行組織是沒有外界特定指令而自行組織、自行配合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結構系統。動態能力是自組織系統,原因在于動態能力的內涵滿足自組織耗散結構的創造條件,它對外界環境的交互性,自身具有的多層次、多維度結構,并能夠自我完善修復功能都與自組織系統相契合。
綜上所述,動態能力是一個由能力子系統組成的自組織系統,具有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穩定結構,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它的基本分析單位是慣例和過程,慣例的演化過程是動態能力自組織過程的資源源泉,這就是動態能力的RPL+S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也是并購能力的RPL+S的分析框架,該框架的建立為界定并購能力概念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動態并購能力路徑分析
動態并購能力路徑是以資源為基礎在RPL+S框架下對相關能力的配置和整合的相互作用關系,形成動態并購能力。下圖旨在厘清并購能力的概念界定。
首先,動態并購能力不是無源之水,相應的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基礎觀強調異質性的資源是競爭優勢的源泉。在并購能力RPL+S的分析框架下,更新學派認為對資源的配置和整合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的動態能力才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流程學派通過具體操作企業的資源并提供穩定性確保并購價值的提升。因此,RPL+S的分析框架下的動態并購能力首先強調的演化基礎是資源,再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并購能力基本表現形式是慣例和流程。在并購能力RPL+S的分析框架下,流程學派認為能力只有可以穩定和重復地執行才能帶來價值,因此,能力被固化為相應的慣例,慣例的有序執行是流程。
最后,并購能力是一個自組織的能力整合系統。其本身是一個自組織的復雜系統,能力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促進形成了自組織的演化過程。
綜上所述,動態并購能力是一個以資源為基礎,通過將相關能力固化為慣例和流程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及整合,以保持競爭優勢的自組織能力系統。
三、動態并購能力研究障礙
動態并購能力概念界定至今仍有分歧。并購能力的內涵包含的是并購所需要的特定資源,在此資源并非是泛指的資源,如何具體細分這部分資源還存在一定難度,資源中哪部分是作為并購能力的物質基礎,如何界定這部分資源同樣需要加以論證。因此,在該框架下從資源視角對并購能力的概念有待進一步分析。
動態并購能力與績效的相關性研究目前也處于空白狀態,但此研究推動了動態并購能力的理論發展,四種能力演化發展為其理論發展打下了基礎。然而,學術界對動態并購能力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分析,仍有很多盲區知識需要進一步論證,尤其是對動態并購能力如何度量的問題以及動態并購能力對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四、對策建議
動態并購能力屬于一個全新的研究范疇,在以資源論為基礎的視角結合RPL+S框架和路徑分析,借鑒四種理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對動態并購能力的概念界定進行深入研究,得出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豐富了動態并購能力基礎理論。但面對動態并購能力的復雜性和靈活性,還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
首先,并購能力的構成要素需要結合實證進一步研究,引人更多的考慮因素,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管理能力等,細化并購能力的資源因素。其次,多參加學術研討會和交流會,了解當前市場環境下什么特質可以作為動態并購能力,比如,先進的商業模式、創新思維。未來,可以針對某一特質研究動態并購能力,相信會對并購能力有更深的綜合理解。最后,在基于資源屙l生的并購能力的論述中,規范式研究沒有說服力,只有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是否是資源的數量決定并購能力的大小,是否是具有某方面的資源越多,企業在該方面的并購能力越大。這些都需要未來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實證檢驗來加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