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葉
摘要:近年來,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來越大。面對衍生金融工具挑戰,我國應根據中國國情制重構財務會計要素;重新制定會計確認標準;采取多種價值計量;完善會計報表;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督。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風險;公允價值
一、衍生金融工具及特點
衍生金融工具,也稱創新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以合約為基礎。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簽訂合約之日起便基本確定;其表現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價值等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來自于約定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差額,將隨著未來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匯率或相應的指數變動而變動。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客戶所要求的時間、金額、價格和風險級別等參數進行設計,讓其達到充分保值避險的目的。同時,由此造成這些金融衍生產品難以轉讓,因此其流動性風險也極大。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計量
(一)不同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基礎
對于初始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確立的計量基礎為契約開始生效時所交換的公允價值。但對契約生效以后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應按什么基礎進行計量,國際會計委員會根據企業管理當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圖,將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分為三類,并對這三類不同的金融資產和負債采用不同的計量基礎。
1.長期持有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如果企業打算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長期持有或者持有至到期日,原則上按初始確認時的公允價值計量,無需處理其后因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損益。除非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當企業有證據證明所持有的資產可能遭到損失,如無法按原定合約收回全部金額時,企業可以按預計收回金額的貼現值重新計量,由此形。成的差額損失全部計人當期損益。二是企業所持有的資產屬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資產,且其重估公允價值跌至其初始公允價值以下時,可以對賬面金額進行調整,差額計人當期損益。
2.為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如果企業是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則按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量。因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變動所形成的損益,則在所保值的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變動所形成的損益得到確認時才計入損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對象是未來交易,則將因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變動所形成的損益予以遞延。
3.其他情況。如果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不屬于上述兩種情況,則按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價,因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損益計入當期損益。
(二)統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優勢
1.體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完整性、一貫性。同為衍生金融工具,根據企業當局的持有意圖和目的,決定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還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都缺乏客觀性,也使衍生金融工具在確認、計量等會計處理上不能保證邏輯上的完整性和一貫性。統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無疑避免了這一問題。
2.突出信息的相關性和決策的有用性。對于衍生工具,只有公允價值才能反映其真實價值,體現其對企業的真實影響。
3.簡化了會計處理,減少了操作的隨意性。衍生金融工具統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因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所得或損失立即計入當期損益,不僅簡化了會計處理,而且克服了ED48中存在的操作上的隨意性。至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會使可靠性發生動搖的問題,就絕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并不成立,因為發達的金融市場能為其提供可靠的公允價值。對少數公允價值難以獲得可靠資料的衍生工具,可以通過平均價格、成本加權等方法取得。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披露
(一)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圍及性質的信息
1.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可能產生影響的重大條件和情況的信息。具體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設定價值、名義本金和其他相類似的金額、名義利率,以及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擔保或抵押。
2.企業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確認、計量、表述的會計準則。要重點闡述以下內容:對已經確認的衍生工具,說明確認基礎和計量屬性;對尚未確認的衍生工具,要說明未確認的理由。
(二)關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信息
公允價值是會計主體在公平、自愿交易的基礎上,交換資產和消除負債的價格。為了報表使用者能夠估計企業的整個財務狀況和未來現金流量,有關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應披露以下信息:一是會計報表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二是取得公允價值的方法;三是取得公允價值過程中所運用的會計假設。
(三)關于信用風險的信息
信用風險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一方未能履行合同義務,從而導致另一方發生融資損失的風險。對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企業都應該披露與其有關的信用風險。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合同的另一方無法履行其義務時,在不考慮任何抵押品公允價值的情況下企業可能蒙受的最大損失額;二是企業對收回抵押品所采取的會計政策。
(四)關于利率風險的信息
利率風險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隨著市場利率波動而波動的一種風險,對于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企業應披露的與利率風險有關的會計信息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的賬面金額,都要依據一定的期限加以劃分,這個期限是從報告日到合約的再定價日或到期日;二是實際利率或者加權平均利率和市場利率。
四、我國應對衍生金融工具挑戰的對策
(一)重新制定會計確認標準
在合同簽訂初,應當對金融資產負債進行首次確認;對于已經確認的金融資產負債,到未來交易發生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因匯率價格發生了變化而導致公允價值發生了相應變化,因此需要再次確認。合約約定的交易發生時,企業也隨即喪失了相應的義務與權利,這時就應該確認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同時應當將賬面與實際金額之差計人當期損益之中。
(二)采取多種價值計量
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計較,比較適用的辦法就是按公允價值計價,不論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初始價格的計價,還是合約發生后的財務報表對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計價,都適用于公允價值計價。由此可見,會計的計價基礎不再是單一的歷史成本,不同的會計計價基礎滿足了不同的經濟業務的計價要求。
(三)完善會計報表
為了適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對傳統會計報表進行優化,如資產與負債不但要按流行性分類,還要按金融資產和負債、非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對于非金融資產和負債,可按照流動性排列,對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則可以按照風險性程度來進行分類。對于優化后的報表仍然無法準確披露的信息,可以考慮增設附表,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系數、公允價值、類別等,從而讓報表的使用者更好地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
(四)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督
1.建立合理的會計監管模式,協調各相關部門工作。要發揮政府在監管中的作用,明確劃分各監管機構的職能和權限,注重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實現信息的共享,防止出現管理的真空和重復的現象,使各個監管機構在不浪費監管資源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職能。科學合理的監管模式應該是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的有機結合,達到二者的協調平衡,優勢互補。除了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監管外,還需要積極弓l導社會公眾參與,強化社會輿論監督是推進金融衍生工具會計監管工作的重要途徑。
2.不斷優化會計和審計準則,提高會計法律法規監管水平。關注發達國家對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處理和審計方法,制定詳細的操作指南,對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不斷的修正和完善。另外,我國要抓緊制定金融衍生工具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詳細的交易法,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使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有法可依。還要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積極建立與金融衍生工具相關的民事賠償制度。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對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實時動態的管理成為共識,網絡實時財務報告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手工財務報告系統。當前我國要積極引入網絡財務報告(XBRL),創新信息披露方式。2007年12月XBRL中國區域組織成立,2010年5月XBRL國際組織宣布批準XBRL中國地區組織成為正式地區組織成員,我國開始大力推廣和應用網絡財務報告。實踐證明,XBRL能夠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成本,提高信息質量,增強信息披露的實時性和動態性,為投資者或分析者使用財務信息提供方便。另外,要建立信息披露機制,以新會計準則為依托,各監管主體共同參與,以各種風險為中心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披露機制,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3.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可以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及時的識別和防范,是金融衍生工具會計監管的重要內容。我國要借鑒美國《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的經驗,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完整的風險防范和控制體系,完善與金融衍生工具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企業應該關注公司治理,設立董事會領導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明確地劃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部門和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交易限額進行合理授權,積極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和傳遞的溝通機制。企業還要注重風險管理,在進行交易之前對風險進行充分的預測和分析,并在交易中定期復核業務目標和風險監管的執行情況,通過構建風險預警模型和預警指標體系以及風險監管模型來進行風險分析和測評,將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