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卿
摘要:構建外貿增長動力機制是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推動外貿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當前全球經濟艱難復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都給廣東外貿增長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廣東外貿工作需要把握發展新常態,提升新常態下外貿發展的增長動力,爭取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鞏固和提升廣東第一外貿大省的地位。
關鍵詞:外貿發展;質量效益;國際競爭;增長動能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14-02
全球經貿格局深刻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出現外部需求萎縮、新保護主義盛行,這些新問題將長期困擾廣東外貿發展。當前全球經濟艱難復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都給廣東外貿增長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做好今后外貿工作需要把握發展新常態,提升新常態下外貿發展的增長動力,爭取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鞏固和提升廣東第一外貿大省的地位。
一、形成外貿增長新動能機制
構建外貿增長動力機制是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廣東外貿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經濟新常態不僅僅是增長速度變化,更是經濟增長動能的變化。因此,抓住新機遇、培育新增長動能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今后十年,全球經濟結構面臨深度調整,圍繞制度、規則、技術、市場、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應對新挑戰和把握新機遇,爭取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是廣東新一輪外貿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通過深化改革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動力機制,力爭在品牌、技術、標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外貿競爭核心優勢,搶占標準制高點,增強規則話語權。這對提高廣東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廣東由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推動廣東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著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傳統外貿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外貿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點。為確保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廣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為此要著力優化出口產業和產品結構,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綠色低碳產品出口,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附加值;優化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結構,積極承接服務外包;優化貿易方式結構,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促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加快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著力提高外貿國際競爭力。
當前歐美等國重振制造業優勢的“再工業化”政策已初見成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已出現端倪,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廣東必須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要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力爭在品牌、技術、標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外貿競爭核心優勢。鼓勵企業將專利和核心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從而有效地鎖定技術標準的使用者。同時要促使名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搶占標準制高點,增強產業規則話語權。
三、深化外貿進口管理體制改革
當前廣東外貿發展進人了出口與進口并重發展的新階段。只有在穩定出口增長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擴大進口,實現進口、出口“比翼雙飛”,廣東外貿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廣東進口仍存在貿易體制和政策不盡完善、貿易便利化水平不高、進口組織化程度偏低等問題。因此,廣東要繼續加強進口體制的改革。一是擇機增加進口國內短缺、長期以來進口的重要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充實國家戰略儲備。二是采取措施鼓勵部分資源性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三是要進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放市場,清理妨礙進口的政策措施,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四是建立和完善進口促進體系,加強對促進進口的金融政策支持,促進廣東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服務,同時積極做好進口信息服務和引導工作。五是加快廣東服務業開放,增加服務貿易進口,鼓勵居民赴境外留學、旅游等消費。
四、加快落實“走出去”戰略
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要求廣東外貿企業學會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一是把一部分加工環節轉移到境外,改變原產地標簽對廣東出口貿易擴大的制約。二是鼓勵廣東家電、輕工、紡織服裝等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和企業“走出去”,通過境外投資設立企業和機構,把省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國外市場。三是在國外投資建設廣東有短缺趨勢的戰略性資源和初級產品穩定供應基地,如油氣、礦產、木材和紙漿生產基地。四是促進廣東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收購國外企業、專利和品牌,建立自主品牌營銷網絡體系。五是在不對廣東產業、出口和就業造成重大影響的前提下,鼓勵廣東企業轉移后道加工能力,帶動廣東部分加工設備和上游產品出口。
五、促進加工貿易優化升級
廣東要加快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穩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為廣東外貿結構實現重生作出新的貢獻。
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優化升級。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通過技術轉移、委托開發、聯合開發、產業聯盟等多種形式,加快對國外生產技術的消化吸引和二次自主創新,提高自身從事委托加工制造的能力(OEM),并向委托設計制造(ODM)和自主品牌加工制造(OBM)發展。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增加國內采-購和從事深加工結轉業務,從而延長國內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聚,提高本地產業競爭力。
優化廣東加工貿易產業布局。珠三角地區要重點發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東西兩翼和山區要充分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源等優勢,主動承接簡單裝配業和傳統加工工業的產業轉移,在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同時,利用后發優勢注重高起點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加工貿易,加快其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六、推動服務貿易加快發展
(一)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香港是廣東省最大服務貿易伙伴,是廣東省最大的服務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粵港服務進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超過一半。要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世界上重要的以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澳門作為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這一區域性的商貿服務平臺,制定港澳服務業投資廣東的促進政策,完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務業進入廣東的便利化措施,利用港澳的服務貿易優勢促進廣東的服務貿易加快發展。
(二)發展現代服務貿易
要重點推動信息技術服務做大做強,積極發展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的服務產業,完善信用、物流、支付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推動建立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技術進出口交易平臺。加快建設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加快發展環境和節能服務。
(三)培育服務外包示范園區
建立以廣州、深圳為中心,輻射珠三角的服務貿易發展基地,發展與廣東制造業配套的金融、保險、法律、會計、會展、管理咨詢、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逐步開拓信息網絡服務、視聽娛樂服務、知識產權與專利服務、軟件設計、信息服務外包、技術轉讓等新興領域。同時,支持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臺先行先試,高起點做好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推動服務外包企業進園入區集聚發展。
(四)鼓勵承接服務業外包業務
以承接軟件外包業務為重點進入國際服務外包市場,逐步拓展業務流程外包業務;引導廣東企業與國外大型外包公司進行分包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利用香港、新加坡等服務業發達地區的語言、技術等優勢,建立香港、新加坡等地接單,省內交單的業務模式,共同開拓國際服務業外包市場;引進國外服務業外包企業來廣東建立國際服務業外包基地,逐步形成國際服務業外包的完整產業鏈。
七、提高核心競爭力
(一)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密切跟蹤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選擇綠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為戰略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二)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
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增強產業配套和協同發展能力,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
(三)利用全球資源促進創新
鼓勵國內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和地區,通過自建、并購、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充分發揮技術進出口交易促進平臺的作用,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大型骨干企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依托,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廣東產業創新發展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四)擴大科技對外開放
鼓勵跨國公司在廣東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與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拓展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專項成果的國際市場。引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積極融入科技全球化進程,在國外申請專利,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五)增強出口競爭新優勢
促進由“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和“廣東服務”跨越。推動出口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新的核心競爭優勢轉化,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自我轉型的內生動力,夯實出口的產業和技術基礎,鼓勵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資本運營中心,使香港成為“走出去”的信息平臺和融資平臺。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