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治國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促進新媒體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此過程中也極大的推動了自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性發(fā)展。微博、博客、微信以及多種網絡平臺和論壇已經成為我國使用較廣泛的自媒體網絡平臺。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促進人們了解社會事件、獲取社會信息的方式改變,其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社會輿論權,通過對自媒體信息傳播內涵、方式和特點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媒體時代掌握輿論話語權的內容和特點進行研究與分析,繼而從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角度分析關于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理念和方式轉變提供可靠借鑒。
關鍵詞 自媒體時代 輿論話語權 高校思政教育 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現在的時代是信息時代,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進自媒體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自媒體屬于一種信息網絡技術應用平臺。信息傳播者通過計算機網絡將信息內容通過點對面或點對點的形式,以內容過濾或信息采集的手段將信息傳遞給他人,這種信息傳遞形式和渠道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因而自媒體也被稱為私媒體或個人媒體。自媒體時代下,人們通過不同自媒體網絡平臺自由發(fā)帖、發(fā)表評論,獲取別人的觀點意見,也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想法,由此得出在自媒體時代下個體媒體人均屬于自媒體傳播的一個載體和門戶。現代社會信息網絡資源豐富,不同信息內容由不同的媒體人發(fā)布,個人意識形態(tài)呈現的空間增大,但是這種信息大爆炸情況下給網絡信息過濾工作帶來難度。網上信息發(fā)布多、傳播快,一些虛假信息或具有煽動公眾性質的內容在快速傳播中將影響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大學生是網絡使用主力軍,在此過程中由于接觸的信息資源量大且復雜,因而需要在思想理念上加強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學習,在面對不同網絡輿論時,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做到不盲從、不隨意發(fā)表無根據言論。
1自媒體輿論的現狀研究
1.1自媒體的傳播特點
常見的自媒體平臺有微博、博客、論壇、百度官方貼吧、微信和多種不同的網絡社區(qū)。其中微博、微信和各類網站論壇等以圖片、視頻和文字信息為主要的傳播形式,而播客則是以音頻、視頻為主要的傳播形式。這些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平民化、個性化和低門檻、易操作以及傳播快、交互性強的特點。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較普及,人們在使用自媒體平臺獲取不同的信息內容、參與討論不同的生活話題時,都可以及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人人均可以成為自媒體平臺上的內容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并且更好的完成了“信息旁觀者”向“信息當事人”角色的轉變。人們利用自媒體平臺構建屬于自己的社交網絡,生活化、平民化特點突出。
另外在使用自媒體信息傳播技術時,成本耗費較低,傳統(tǒng)的紙媒和電視媒體傳播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宣傳和維系,并且還要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多層審核,使用門檻較高。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應用的自媒體平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更加自由的獲取和發(fā)布相關信息,常見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臺上只要完成簡單的注冊,人們即可根據平臺供應服務商提供的網絡模板和發(fā)布空間,在平臺上發(fā)布圖片、文字、視頻和音樂等信息材料,總體入門門檻低、操作簡單,可人人應用,這也是自媒體平臺用戶數量大、發(fā)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發(fā)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小,在數字科技的應用下,信息傳播的實效性明顯增強,且與受眾的互動性較強,在信息發(fā)布以后,短時間內即可獲得大量的點贊、轉發(fā)和評論,因而具有交互性強和信息傳遞快的特點。
1.2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的影響力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普通民眾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支持下,完成信息的高度整合和高速傳播,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知識聯結體系,在此過程中人們可以充分的分享和提供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這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聞傳播途徑的改變。自媒體用戶數量的增加促進信息共享和傳播范圍的擴大,但是由此形成的網絡輿論也給個人或集體帶來名譽或精神上的影響。
網絡輿論內容一般也是通過圖片、文字、音樂和視頻等信息形式來呈現的,這些符號化的內容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和閱讀興趣,同時有效的縮短了人們的閱讀時間,進一步促進輿論信息的廣泛傳播,實現人們意見、情緒和態(tài)度的公開性、綜合性表達,具有反映多人意見和情緒的特征。網民利用網絡輿論就某一社會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問題的解決,具有實現公權監(jiān)督和匡扶正義的作用,但是這也可能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導致負面情緒的廣泛傳播,影響社會秩序穩(wěn)定。自媒體信息傳播是在一個相對虛擬化的網絡空間中形成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謠言實行人身攻擊或是傳播虛假信息,將給社會大眾帶來嚴重誤導,不當網絡輿論侵犯人們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同時,影響司法公正。
1.3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分析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儲備人才,也是自媒體時代下自媒體網絡平臺應用和信息互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引導者,由于大學生的文化水平較高,在基本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識和公平意識,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特性突出,因而民主意識和維權意識也較強烈。“圈群文化”中關于自媒體核心理念在網絡輿論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此,需要積極改進網絡宣傳方式,大力弘揚社會主旋律,根據自媒體時代下網絡傳播規(guī)律,規(guī)范網絡市場,充分激發(fā)正能量,使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其正確的人生理念和集體價值觀。
一些境外敵對勢力在網絡上通過民主、自由和人權等名詞的包裝,向大學生灌輸其政治理念,還有一些組織機構借學術、慈善和救災扶貧的名義蠱惑大學生,在高校內滲透一些不當的價值觀念,影響學生的社會取向。還有一些宗教勢力會在高校周邊與境外組織勾結,企圖拉攏學生,鼓動學生參加具有擾亂社會秩序性質的活動,由于這些工作在實地中開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相關組織機構的管理和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舉報較多,這就促使敵對勢力和一些宗教組織通過網絡自媒體平臺發(fā)表一些信息,誘導學生參加其組織活動。高校大學生由于是科技發(fā)燒友和網絡主力軍,因而受網絡輿論誘導的影響較大,微信、博客、微博和不同網絡論壇上,有一些境外敵對組織通過相關信息和內容的發(fā)布傳播西方思想,動搖大學生信念,影響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使其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集體榮譽主義精神被弱化。當代大學生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誘導下,自制力或是非辨別能力不足,將導致不良社會思想在校園內的傳播,影響高校和諧校園的創(chuàng)建。
2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研究
2.1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方式發(fā)生巨大改變,高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網絡輿論的誘導下容易發(fā)生偏離,但同時這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由于參與度和活躍度較高,但是生活經驗不足,明白是非的能力較弱,因而在面對網絡輿論時,其情感、態(tài)度、情緒和意見等不夠穩(wěn)定,針對“快餐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和觀念上造成的沖擊,亟待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正處于學術研究和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時期,學生通過自媒體信息傳播獲取足夠的交流空間,學習、社交范圍擴大,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網絡輿論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傳播需要突破以往傳統(tǒng)的模式,從扁平化傳播轉為立體化傳播,實現網絡平臺信息傳播的優(yōu)勢。另外在引導輿論的同時需要適當縮小身份認證帶來的心理差距,促使大學生能夠自主、自愿的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中來,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被動式轉變?yōu)橹鲃邮剑瑢W習積極性有效提高,從而也進一步提高學生信息感知和信息學習能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產生的思想和情感上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實際教育效果增強。除此之外,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透明性和開放性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較大便利,尤其是手機媒體的產生,因其雙向互動和快捷方便的獨特屬性,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和自主的平臺,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現代化的技術載體。例如通過自媒體活動調查和手機用戶調查,能夠實現具有高價值追求和高精神理念的社會取向輿情,并且能夠在先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堅決抵制不良信息輿論的誘導,提高大學生以及社會公眾對先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度與認可度。
2.2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自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一系列的社會性挑戰(zhàn)和教育性挑戰(zhàn)。由于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因而在選擇自媒體平臺和技術載體的過程中存在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點。根據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大學生群體中擁有QQ賬號的比例在100%,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研究和發(fā)展,不同自媒體社交平臺不斷增加,大學生中使用微博和微信的人數和比例明顯上升。這些均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宣傳、教育平臺難以有效抉擇的問題,影響思政教育工作開展。
另外,由于使用自媒體平臺時,一些使用者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信息內容的審核難度增加。自媒體使用過程中本身就具有門檻低、入門簡單的特點,使用者在信息發(fā)布和評論共享過程中受到的約束力較小,大學生又存在使用水平高低的問題,導致對信息的甄選和辨別能力較弱。在信息高頻更新和內容快速更新的過程中,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主流社會思想的傳播效率難以提高。自媒體使用過程中具有與后現代性相融合的特點,在信息大爆炸過程中大學生的信息閱讀和知識學習存在零散化、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點,這就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難以實現系統(tǒng)化的教育教學。由于自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人們觀念和意見復制現象明顯,因而人們難以形成獨具個人色彩的觀點、意見,導致大學生在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和深度探析的學習精神。
3自媒體時代掌握輿論話語權與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3.1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自媒體時代掌握輿論話語權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政教育工程屬于一項復雜且系統(tǒng)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突破以往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轉變教育理念,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自媒體時代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研究不斷深化,屬于科技運用的最佳時期,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也應該與時俱進,鼓勵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充分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一般是組織公開課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學習,老師在課堂上主要是以說教的模式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內容,知識屬性的政治意味和理論性較強,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理論性內容,將會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消化和應用,總體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這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強調書本內容的學習,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在課堂上結合網絡事件或其他社會話題,讓學生根據網絡評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對學生的是非價值觀予以正確引導。
3.2整合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中需要注意話語表達者和話語使用者之間的角色轉換,不能過分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灌輸,否則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思想政治教育屬于軟知識教育,因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充分發(fā)揮其課堂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善于利用自媒體平臺完善自己學習、生活和社交等多個不同方面的需求。自媒體時代要更好的實現網絡輿論話語權的掌握,學生首先需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針對不同的網絡信息和輿論內容,在弄清其是否具備可信性和可驗證性的情況下再予以評論和轉發(fā)。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不同新聞信息紛雜,一些大學生在瀏覽后不加思考和判斷就完全轉發(fā),容易導致謠言的進一步擴散,這種行為既說明當代大學生缺乏新聞敏感度和信息甄別能力,同時又說明其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理論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辯論的形式對網絡輿論話題展開討論。除此以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案例分析或項目合作的形式參與到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來,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踴躍參與中增強對自媒體時代輿論信息的了解和甄別,并能夠通過先進的思想政治內容學習,完善自身在自媒體信息傳播下的信息使用和傳播行為。
3.3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網絡時代下掌握社會輿論話語權,要有一定的公眾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發(fā)布一條信息前需要考慮到事件本身可能給社會帶來的不同方面的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有意識的將這一內容要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對高校大學生能夠起到思想上教育引導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規(guī)范其言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工作中心,整合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過程中需要提升學生的輿論引導能力,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背后的信息發(fā)布者真實目的難以考量,而當代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才,應該能夠客觀、公正的看待某些社會現象,并能夠以正確的思想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建立起平等、和諧的社交結構和社交環(huán)境,使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能夠保持自己的觀念和取向,不盲從他人,不毫無根據的散播未經完全證實的消息,維護網絡秩序。
4結語
自媒體也被稱為個人媒體或公民媒體,主要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下利用電子化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實現自主化、平民化、私人化和普泛化的信息傳遞,自媒體信息傳播的對象可以是特定的個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大多數個體,傳播的信息內容可以是非規(guī)范性的也可以是規(guī)范性的。自媒體信息傳播與機構化和組織化的大眾傳媒信息傳播特點不同,主要強調信息傳播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在傳播內容上的要求則是個性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遞和獲取的方式發(fā)生重要改變,人們信息接收量增加,信息傳播的范圍擴大,因而自媒體時代掌握輿論話語權的社會特征越來越明顯,針對這些,需要積極研究自媒體的傳播特點以及網絡輿論對社會大眾,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繼而從高校思政教育角度出發(fā),集中分析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探討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理念與方法,提升自媒體網絡信息傳播的輿論引導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項目“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項”課題成果,批準號為 MYZX201640 。
參考文獻
[1] 鐘小霞.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監(jiān)督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基于近年來網絡熱點事件探討[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4:64-68.
[2] 方計國.自媒體時代政府引導干預網絡輿論的策略選擇——基于信息技術視角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6,08:64-68.
[3] 李銳.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重塑的路徑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4:45-46.
[4] 陳亞敏.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zhàn)及路徑探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77-82.
[5] 潘新華,何小青.互聯網裂變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對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5,20:49-51.
[6] 蔣研川,楊聰林,張佩璐,周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7:77-80.
[7] 郝欣.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媒介素養(yǎng)提升方案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04:144-146.
[8] 趙偉,宋華,謝翔宇.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自媒體的傳播特點與社會文化價值探析[J].出版廣角,2014,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