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英
中職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中職護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以及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擾。如果這些困擾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干預,日積月累就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積極探索中職護生心理困擾的干預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一、中職護生心理困擾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1.自卑
自卑是個體在環境中找不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對自我能力認可過低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是感覺處處不如別人、擔心周圍人看不起自己的不自信心態。大多中職護生認為自己沒有考上重點高中,是無能的、失敗的,上中職學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潛意識中就有自卑心理;加之世俗的偏見,認為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是打針、輸液、伺候人;再加上社會對護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中職護生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屢屢受挫,這些都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2.厭學
中職護生在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組織紀律觀念等方面與普高學生相比均較差,因此,他們對學習沒有信心和興趣,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夢想隨著孩子進入職業學校后就此破碎,他們對孩子不再寄予厚望,對子女的要求降到了只求不違法亂紀就行。家長流露的這些思想無疑加深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其他如網路游戲、黃色誘惑、抽煙酗酒、早戀等也不同程度地分散了學生學習的精力,必然使其產生厭學情緒。
3.人際交往能力欠缺
當今的中職護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學校及家庭間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造就了他們特殊的個性心理結構,加之父母的過度寵愛, 成了一個個惹不起的“小皇帝”“小公主”。進入中職學校以后,面對新的的生活、學習環境,他們很難適應,缺乏獨立生活、為人處世、溝通交往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中職護生心理困擾的干預途徑與方法
1.學校干預
一是完善中職護生心理困擾干預體系。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分管副校長的領導下,建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辦公室為依托,心理教師、班主任、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學生心理困擾干預體系,保證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及時了解以及心理困擾相關信息的及時傳達與反饋,力爭做到早發現、早判斷、早預防、早干預,為提高中職護生心理困擾的干預效果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是開展專業心理服務。目前,筆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辦公室設有心理咨詢室,開通了校園熱線電話,配備了專職的心理教師,對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干預,幫助他們排憂解困。另外,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來甄別學生心理特質,以便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掌握自我調節情緒和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增強心理平衡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是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頻繁,能較早發現和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擾,因而在學生心理困擾干預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為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困擾干預中的作用,筆者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對班主任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業務水平和心理咨詢能力。這樣,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及時把握學生心理波動的軌跡,針對學生的心理困擾,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
四是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干預。前蘇聯教育家霍母林斯基指出:“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教育者。”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的觀念,同時及時了解并敏銳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困擾,從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如針對學生對護理專業的片面認識,教師在上護理課時,通過講述護理學的發展、性質、任務以及護理界代表人物的先進事跡,使學生明確護理是科學、藝術以及愛心的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職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針對學生求職就業的困擾,教師可利用德育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的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使其在求職、就業中更新觀念、樹立信心、正視自我;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讓自卑及厭學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可以通過小組學習、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以此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五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環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有積極的作用。筆者學校經常舉辦豐富、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書畫攝影展、文明教室及文明宿舍評選、歌詠比賽、護士禮儀大賽、運動會等,鼓勵有心理困擾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同時進一步感受護士職業的崇高和神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家庭干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許多家長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欠缺。因此,筆者學校通過家長會、家教知識講座、建立家校聯系卡等方式,讓家長學習和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轉變和改進家教理念,力爭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同時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擾,以便配合學校和教師,采取有效方式進行干預。此外,學校通過家長進校園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護士禮儀大賽、護士風采演講比賽,護理技能大賽等活動,并帶他們參觀學校,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生活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增強他們對自己孩子的信心,使家長真正成為學生心理困擾干預的支持系統。
3.社會干預
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社會各界都應關心學生的成長,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學校及相關部門應共同努力,建立和提供適宜中職護生的社會活動場所,讓他們能有機會進入到如社區、敬老院、孤兒院、農村等社會課堂,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詢、測血壓、驗血型等醫療護理服務,從中體會自身的價值,有利于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激發對護理事業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習的興趣。
社會和相關單位應營造良好的求職、擇業環境與氛圍,為中職護生提供適合的工作機會和信息,減輕他們就業求職的壓力,緩解其心理的困擾。
社會是個大家庭,它在給學生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因此,社會教育應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讓積極、健康、優秀的文化進入校園、家庭和社區,滿足學生對文化的需求,促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總之,對中職護生心理困擾的干預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此,教師必須樹立全新觀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干預體系,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