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云+鄧淑芳+謝靜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在精神科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80例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4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風險管理,觀察組待患者入院后即采用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進行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理差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可以有效預防精神科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保證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準確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精神科;風險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8-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 in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Methods 280 psychotic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allocation principl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isk manage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sed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 in risk management after admission.Nursing effect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err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 can effective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risk events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It has higher safety and it can guarantee working accuracy of nursing staff,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Psychiatric department;Risk management;Application
精神科患者由于精神異常等原因,常出現出走、自殺、暴力行為等異常行為,另一方面,在精神藥物的副作用下,還可能出現噎食、跌倒等意外情況。如果僅從醫療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1]。有研究提出,應當在臨床護理中建立護理服務的證據系統。警示標識針對醫院實際情況而專門制作的內部警示標識,可有效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大多護理人員對于精神病患者的資料掌握不全面,無法準確判斷患者的潛在風險,導致日常工作中常發生各類風險事件[2]。本次研究在風險管理中應用了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8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40例。觀察組男68例,女72例,年齡19~61歲,平均(53.5±6.1)歲;對照組男70例,女70例,年齡18~63歲,平均(53.8±5.9)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情況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科診斷標準,無特殊或個性病情,已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風險管理,觀察組待患者入院后即采用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進行風險管理,詳細措施如下:(1)制作方法: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的底板一般為硬質紙板,固定在患者床頭墻,采用有機玻璃制作U型插槽,尺寸為20cm×15cm×0.5cm,將標識卡防御插槽中。卡片的上半部為患者的基本資料,例如姓名、性別、年齡、編號、住院時間、負責醫師、責任護士等,下半部為風險標識的地方,紅色代表自殺風險、黃色代表暴力傾向風險、綠色代表逃跑風險、紫色代表跌倒風險、藍色代表噎食風險、白色代表假服藥風險。對患者的安全等級進行評價后,將相應的顏色小標識貼在下半部。顏色小標貼上寫“1”代表極高危風險,“2”代表高風險,“3”代表低風險。(2)使用方法: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標識卡的使用目的及其對治療的積極作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責任護士在標識卡上填寫相應的基本信息,并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精神專科的風險評估,明確患者的護理安全等級后,在標識卡進行標識。第2天,由護士長、護理組長對患者進行護理查房重新審核風險的分級評分,量化各個風險問題,最終確定患者的護理安全等級,并在標識卡上重新標識。一般評估時間為入院時、入院后1d、隨后根據風險評估的評分確定評估的時間,如果患者出現緊急情況,應當及時進行評估并更改。同時建立重點患者登記表,將本病區重點風險患者列出。護理人員內在對患者進行相應護理時,應當將標識卡作為標準,換班時交接并完善護理記錄,實行責任實名制。
1.3 觀察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意外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差錯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意外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差錯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差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科護理過程中存在多種高風險因素,一旦出現缺陷或事故,不僅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還可能引發醫患糾紛[3]。因此,在精神科風險管理中應用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可以使護理人員明確護理的重點,進行針對性護理,提高護理的質量[4]。
3.1 精神科風險管理措施
3.1.1 建立風險管理組織 醫院應當結合精神科科室的特點,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組織,每日召開例會,對精神科風險管理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完善措施[5]。
3.1.2 完善管理制度 醫院應當根據精神病護理常規標準,修訂探視制度、行為標準制度、護理質量管理制度等,根據不同的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根據精神科患者的特點,制定安全檢查流程、暴力收治流程等[6]。將科室的各項操作、職責落實到人,采取責任制,保證每個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依[7]。
3.1.3 完善環境設施 隨著醫學的發展,倡導人性化護理,改善精神科病區環境設施可以滿足患者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護理的安全性。例如在廁所增加防滑墊、扶手;暖氣片內置防燙傷等。對各類事故進行預防,提高護理的安全性,完善風險管理制度[8]。
3.1.4 強化培訓 新入職的護理人員由護理部進行培訓,尤其是精神科疾病相關知識、特殊技能操作等等,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病房進行護理。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帶教,充分了解精神科管理標準與操作流程后,才能進行單獨護理[9]。全體護理人員每周都應當進行業務學習,包括精神科專業知識、新型醫療設備的使用維護等。此外,還要對護理人員進行責任意識、安全意識、人文素質等培養,使護理人員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和工作有關的法律問題,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通過風險案例使護理人員意識到護理中的風險,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通過護理工作會議、優秀護士評選等,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全面素質,提高精神科的護理質量[10]。
3.1.5 對患者進行全面觀察 護理人員要仔細了解患者病史,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醫護共同討論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全面觀察患者的病情動態,更新護理風險,結合患者的生理狀況與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刻上報并制定預防措施[11]。
3.2 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的作用
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代替了傳統的護理床頭卡,大大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傳統的護理床頭卡一般在床位,護理人員在核對信息時需要下蹲才能看清楚,不僅對護理人員的身體無益,同時也耽誤了護理時間。而標識卡懸掛于床頭,護理人員只需在床邊就可以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不僅節省了護理時間,也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標識卡更改方式簡單,護理人員可以結合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隨時進行更改,提高了護理的效率[12]。
制作醒目、規范的安全等級標識能夠起到警示作用,讓護理人員明確患者的潛在風險,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有研究提出,通過顏色警示標識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醒目的顏色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識別簡單,護理人員能在短時間內了解患者的病情。精神科患者大多病情復雜,存在慢性遷延的情況,需要長期住院時間,護理人員要24h監測患者的情況,防患于未然[13]。為了降低精神科風險的發生率,簡單、醒目的標識卡可以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護士加強了對重點病人監護,保證患者的安全。
此外,標識卡能讓護理人員明確護理中的風險,了解護理的重點環節,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護理,保證了護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在護理的同時,核對床頭標識卡和患者手腕帶信息,實現了對患者信息的復查,避免因身份錯誤而造成了護理差錯[14]。在換班時,護理人員可以及時了解新入院患者的相關信息,無需繁瑣的交接流程,交接效果良好[15]。通過對患者及家屬的介紹,也讓其增加了對治療的自信心,為醫患溝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樹立了患者對治療精神病的自信心,有利于患者的治療。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風險管理,觀察組待患者入院后即采用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進行風險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可以有效預防精神科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保證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準確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惠卿,肖鳳新,李偉麗,等.風險管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23(23):128-129.
[2] 葛網平.精神科病房護理風險管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4):107-109.
[3] 黃蕓,諸海英.精神科暴力行為與臨床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7):50-52.
[4] 蘇淑貞.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6):151-153.
[5] 吳佩.護理安全等級標識卡在精神科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18-119.
[6] 張麗.精神科輸液掛卡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3):36.
[7] 曾洲.隨身警示標識在精神科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心理醫生,2015,21(8):185-186.
[8] 羅珊霞,任雁娟,張燕麗,等.精神科風險防范標識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0):30-31.
[9] 王翠嬌,高鎮松,馬淑君,等.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應用效果[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59-60.
[10] 蔡秀英.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1):26-27.
[11] 楊愛華.開展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0):1403-1406.
[12] 鐘海平,王意蘭,朱亞珍,等.風險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7):818-820.
[13] 余征秀,陳保莉,余繼梅,等.精神科半開放式病房的風險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0):104-105.
[14] Senior J,Birmingham L,Harty M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soners with severe psychiatric illness by specialist mental health service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3,43(7):1511-1520.
[15] 胡玉平,姜森林,李培軍,等.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的作用和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197-198.
(收稿日期: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