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摘 要 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在許多全球性發展問題上無論是中立還是對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這個問題上,是全球國家和地區第一次達成共識——遏制氣候變暖。對中國而言,對中國而言,節能減排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主動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第一個及時作出對策的國家。中國根據現階段的基本國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方法,以解決氣候變暖問題。事實證明中國的決策是對的,政府在經濟轉型、生態環境、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關鍵詞 氣候變暖 發展中國家 政策 經濟
中圖分類號:Q93 文獻標識碼:A
1氣候變暖的原因
以前地球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基本保持恒定,生物得已生存。地球適宜生物生存這是由于大氣層和地球表面這一系統就像是一個“玻璃溫室”,這“玻璃溫室”讓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為了經濟的發展,肆無忌憚的使用石油、煤等還有亂砍濫伐造成樹木數量的減少,使得原來的綠洲變成了荒漠,一系列的人為因素造成氣溫提高,在21世紀的今天越發明顯。人類的活動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打破了這個“玻璃溫室”的內部平衡,促使地球升溫,以至于生態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空氣中各種氣體的含量發生了改變,人類的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急劇增加,其含量比之前提高25%。大量的砍伐讓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數量也隨之減少,造成二氧化碳量的吸收量降低。人類的無節制索取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緩解和解決這一問題已變成刻不容緩的事情。
2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暖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首先氣候變暖讓冰川融化,比如美國蒙大拿州冰川國家公園博爾德冰川是美國30年代的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現在冰雪所剩無幾,同樣中國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在下降,專家預測到2050年全球1/4的冰川將消失。南極和北極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氣候的變暖使得這兩個地方的冰雪也在融化而且速度一直在加快。冰川的融化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淡水資源減少、冰川動物的生態環境改變等。眾所周知,冰川還有地球70%的淡水資源,冰川的融化會造成淡水資源的流失,這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干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其次氣候變暖造成炎熱,近20、30年來地球表面溫度增長趨勢,尤其幾年來氣候開始持續飆升。比如歐洲2003年的夏天遭受了一股強大的熱浪,35000人因此喪生,現在的非洲也正面臨著嚴重的炎熱帶來的干旱。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的升高。海平面的升高可能會導致一些島嶼國家消失以及沿海地區受到洪水、海水入侵、海水侵蝕海岸線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會造成數以萬計甚至跟多的人沒有家園。最后氣候變暖造成珊瑚白化、干旱、洪澇、疾病的傳播、生物銳減等等。
3應對氣候變暖采取的措施
3.1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堅持著正確的價值觀和利益觀,積極主動地參與關于氣候變暖的國際合作與國際組織。中國一直以來以高要求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直承擔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責任與義務。無論是古代所說的天人合一,還是現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APEC藍”,都是我國出于對自然的尊重,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在氣候變暖的問題上中國政府給予很大的重視,并于1998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2002年批準《京都議定書》這兩項決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有兩條基本的核心原則:其一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為了自己的經濟考慮謀求發展也是合理的,發達國家在工業時代用環境換取經濟應該主動地承擔節能減排的責任,兩者都為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只是要區別對待。其二為減排義務應遵循分擔原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截然不同,因此在減排方面,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發達國家應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響應聯合國的號召。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技術缺乏,一直以來依靠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通過技術轉讓和資金合作等手段,以達到節能減排的任務。
3.2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
2007年中國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相關規定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編制了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暖的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此方案回顧了我國氣候變暖的原因、現狀以及解決措施,《國家方案》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頒布應對氣候變暖問題的方案。氣候變暖造成大面積、長時間的干旱、洪澇使得農業經濟下降。突然的降溫使得牛羊等動物造成大規模的死亡。我國政府針對氣候變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其中包括生態建設工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自然,盡最大可能改善氣候變暖問題。與此同時,政府加強對各地政府、部門的領導,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各項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方案中的措施與解決方案,不斷提高與改善應對氣候變暖的能力。以此同時加強對氣候變暖的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意識。中國一直堅持在氣候變暖方面有五大原則:一是一切堅持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二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三是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四是堅持綜合治理。五是堅持廣泛合作。氣候變化無國界,全球氣候變暖是國際問題,需要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努力。
3.3中國在氣候變暖的努力與成就
中國一直在氣候變暖問題上面努力盡自己的責任,近些年來,中國政府積極認真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相關條約,在氣候變暖上加大支持力度。國家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其貫穿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型和體制機制創新型的技術,形成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中國在面對氣候變暖這一國際問題上,強制企業進行改革,加快了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第二產業,使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將改革的重點放在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上來,政府的過強硬態度,使得重污染的企業必須進行技術改革否則將面臨破產、關門等這能行,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自己的技術避免關門整改。在治理環境問題上,國家在政策上進行引導,資金大量的投入,加強了水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在核能、石油、天然氣和煤層氣等方面提高利用率以及后續的治理。中國政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事業尤其是我國西部地區,與此同時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隨著中國對林業生態工程的重點實施,政府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這方面取得巨大成效。除這些政府還積極主動的保護原始森林等天然林、草原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建設、沙漠改造等生態建設與保護政策,進一步增強了林業。與此同時,城市綠化方面政府也加大投入,公路兩側的數目,小區的綠化也加大要求還有就是增加公園的數量,這使得城市綠化也越來越好
4結語
緩解氣候變暖不是只單靠一個護著幾個國家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國家一直在各方面進行減排,并且是第一個主動提出減排的國家,對中國的經濟造成很大的損失。緩解氣候變暖是中國進行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機遇,中國及時抓住這個機會。為解決氣候變暖、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國政府不斷進行嘗試。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中國一直堅守著自己作為大國的責任,主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主要節能減排,這既是對大自然的一個解釋,同時也是為一些發轉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做一個表率。根據“十三五”制定的減排計劃,是對我國技術的一個重要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機遇,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國,始終堅信天人合一,用自然換取經濟實物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也受到的相應的懲罰,為了地球的更好發展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2008.120-158.
[2] 胡鞍鋼.中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挑戰[R].北京:國情報告,2007.493-511.
[3] 駱高遠,馮利華.氣候變化以及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5.
[4] 胡錦濤.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在聯合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09-23.(002).
[5] 譚冠日.氣候變化與經濟[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