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楊琦+徐輝
[摘要] 目的 探討消毒供應室最佳的管理方法。 方法 在消毒供應室的管理過程中,采取分組管理模式,即分別成立質控管理小組、設備管理小組、業務學習管理小組和科研管理小組四個小組進行管理。 結果 在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發生率,其他科室人員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護士對管理模式的體會和科室科研能力四方面,與未開展分組管理模式前比較,前者的效果均更為理想。結論 在消毒供應室采取分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 消毒供應室;分組式管理;護士;質控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8-2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room the best metho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room,the group management mode was used, that was,quality management team,equipment management team,business learning managem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4 team management were established to manage them. Results The effect of group management model was more ideal on incidence rate of aseptic package,the satisfaction of other departments to the work of the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room,the experience of nurses in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in 4 aspects,compared with non group management mode. Conclusion The group management model in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roo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room;Group management;Nurse;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自1988年我國衛生部第一次頒發《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以來,各衛生部門和醫療結構均十分重視院內消毒供應室的建設和發展,工作人員對感染控制的理念也在不斷提高[1-3]。為了進一步提高消毒供應室的管理質量,我院對全體護士采取分組式的管理模式,效果較為顯著。分組式管理模式與以往的管理模式有本質的不同,如消毒供應室以往的管理模式以護士長一人管理為主,隨著護理工作復雜性的提高,護士長的管理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分組式管理模式與之不同,首先根據消毒供應室主要的工作情況和管理需求,分為質控管理小組和設備管理小組多個小組,再選擇適宜的護士擔任組長進行管理,以此分擔護士的管理壓力,同時提高管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2月~2017年2月,以我院消毒供應中心的參與參組管理模式的15名護士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3.6±5.6)歲。其中本科學歷護士12人,專科學歷護士1人,中專學歷護士2人。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4人,主管護師7人,護師4人。
1.2 分組管理方法
1.2.1 質控管理小組 質控管理小組有1名組長和2名組員組成。在人員的選擇上,以工作細心和年長的護士為主要人員。組員的主要工作是對護士工作進行適當的監督。因為消毒供應室具體可分為器械物品回收、分類浸泡清洗、無菌物品的發放和存貯等等。雖然以上工作都有專人負責,但由于工作內容較為復雜,需要護士長時間集中精力完成,若護士出現精神不集中等情況,很可能出現錯誤。因此質控管理小組組員每日對護士的完成情況進行抽查。在抽查管理過程中,為了保證監督管理效果,首先明確指控小組成員與護士是平等的協作關系,即質控管理小組的組員是為了提高護士工作質量,而開展有效的監督管理工作。另外在抽查時,要求檢查工作不能流于形式,發現問題要即時告知相關責任人,共同對問題加以解決。組長的工作與組員有所不同,其工作任務如下:(1)制定質控管理的規章制度;(2)以星期為單位,組織全體護士召開質控管理總結會。會議內容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根據質控管理組員在監督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另一方面是征集護士對指控管理方面的意見,其中即包括具體的管理方法,也包括指控管理小組組員在工作時出現的不足,以提高質控管理小組的管理質量;(3)以星期為單位,到手術室和主要的臨床科室進行走訪,了解其他科室對本科室工作的滿意程度[4-7]。
1.2.2 設備管理小組 消毒供應室內有大量的設備。隨著設備運轉時間的增加,故障率逐年遞增。因此成立專門的設備管理小組,小組由1名成員組成。主要工作為:(1)以星期為單位,定時檢查各種設備的運轉情況,和即時排查安全隱患[8];(2)整理各種設備的院內器械科維修人員和院外廠家的聯系方式,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與相關人員溝通;(3)與護士長和科室主任共同探討現有設備的剔舊和新設備的引進計劃。
1.2.3 業務學習管理小組 消毒供應室的日常工作雖然以重復性的體力勞動為主,但其工作效率和質量將會對全院工作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提高科室護士的工作能力,成立業務學習小組。小組由1名成員組成。在人員的選擇上,選撥業務能力最好的護士擔任。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以月為單位,在科室內選擇各類操作優秀的護士單位培訓教師的角色,向全體護士介紹工作經驗和方法,并采取演示法,進行具體的教學指導[9-10];(2)與指控管理小組組長聯系和溝通,根據指控管理小組在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由針對性的開展專項教育[11-12];(3)負責科室護士外出培訓的相關工作。培訓工作可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培訓2種。主動式培訓就是業務學習管理小組定時征集護士護理工作方面的培訓需求,然后積極的與院內外相關單位進行聯系和溝通,為護士的培訓學習搭建橋梁。被動式培訓工作就是廣泛收集院內外的培訓信息,在科室內,根據護士的表現和能力,選擇適宜人員參與培訓。
1.2.4 科研管理小組 在護士群體中,科研工作可以說一個薄弱環節。這主要是由于護士的學歷較低造成的。如與醫生比較,護士的學歷主要為本科和專科為主,而醫生以研究生為主。二者不僅僅在學習時間和知識量有所差別,更主要的是醫生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導師會對其科研能力進行培養,因此當醫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礎。而在護士在專科或本科階段的教學過程中,該項能力的培養幾乎為空白。科研能力對護士臨床工作具有指導的意義和價值,因為需要采取成立科研管理小組,對護士的科研能力進行培訓。在科研小組成員的組成上,由4名副主任護師組長,按著每名組長負責2~3名護士的比例,分別成了4個科研小組。各小組共同探討科研工作的計劃[13-14]。當計劃制定完成后,組長定時檢查組員科研工作的完成情況,遇到問題即時加以糾正。
1.3 觀察標準
實施分組管理前后,分別從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發生率,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護士對管理模式的體會和護士科研能力四方面進行評價。在無菌器械包缺陷方面,主要包括包缺物品、包裝裝掉帖、外包裝松散和濕包等;在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的工作滿意度方面,選擇手術室等科室37名護士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3種,總滿意率為前兩者之和[15];在對管理模式的體會方面,結果分為好、較好和一般3種,總滿意率為前兩者之和[11];在科研能力方面,分為具有科研工作思路和開展科研工作情況兩個方面,每項均包括良好、中和差3個等級,良好率為前2項之和[16]。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組管理前后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發生率比較結果
在采取分組管理模式前后,消毒供應室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總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結果
在采取分組管理模式前后,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護士對管理模式的體會調查結果
在采取分組管理模式前后,護士對管理模式的體會調查結果在滿意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護士科研能力調查結果
在采取分組管理模式前后,護士在具有科研工作思路和開展科研工作情況兩方面的良好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以往消毒供應室采取的管理方法以護士長管理為主,近年來,由于消毒供應室的工作內容日益復雜,工作質量要求逐漸提高,使這種管理方法的瓶頸凸顯。采取分組式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以上問題。如根據消毒供應室具體的工作需求,分為質控管理小組、設備管理小組、業務學習管理小組和科研管理小組4個小組。每組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和管理效率[17]。
在分組式管理模式實際的應用效果方面,如以本次管理實踐為例,分別從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發生率,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護士對管理模式的體會和護士科研能力4方面進行比較,采取分組式管理后,均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如在無菌器械包的缺陷發生率方面,在未開展分組式管理模式前,缺陷發生率為1.13%。開展分組式管理模式后,缺陷率降低為0.07%,進一步為其他科室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保障;在其他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結果方面,開展分組式管理模式前后,滿意度分別為72.97%和97.30%,有效樹立了消毒供應室良好的服務形象。另外護士普遍反應對分組式管理模式為護士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管理和工作環境,科研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可見在消毒供應室開展分組式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其他醫院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香娥.加強消毒供應室細節管理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446.
[2] 惠玲.細節管理模式在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13(4):111,113.
[3] 陳碧紅.質量管理與控制指標在消毒供應室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2):214-216.
[4] 馬麗明.消毒供應室醫護人員對職業危害認知及防護對策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8):169-170.
[5] 冉秀云.基層醫院消毒供應室的職業危害與防護[J].吉林醫學,2013,34(11):2164-2165.
[6] 徐艷梅.基層醫院供應室人員個性化培訓的實踐與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4):835.
[7] 陳紅.加強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全科護理,2011,9(2):537-538.
[8] 素珍.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對手術室器械清洗包裝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6):113-114.
[9] 李秋玲.試析消毒供應室潛在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6):120-121.
[10] 石曉萍.細節管理融入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8):105-106.
[11] 陳柳琴.細節護理在醫院消毒供應室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36):130-131.
[12] 沈秀珍.細節管理在消毒供應室工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19):100-101.
[13] 曾月蓮.縣級醫院供應室開展科研的現狀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33-34.
[14] 楊紅葉.護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內科,2008,3(1):121-123.
[15] 王香蓮.醫院消毒供應室的管理問題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16):182-183.
[16] 張鳳娜.細節管理引入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9):42-43.
[17] 孫啟云.細節管理在集中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2):67-68.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