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鴻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閱讀推廣;網絡志愿服務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互聯網+”對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影響,以“青番茄”網上圖書館為例研究了網絡圖書館服務新模式,指出“青番茄”對傳統圖書館的啟示,并提出“互聯網+”時代圖書館閱讀推廣與網絡志愿服務融合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6-0014-03
在倡導全民閱讀的背景下,開展閱讀推廣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文化政策,也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圖書館屬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多樣化的知識傳播環境,公眾的閱讀方式、閱讀途徑發生了深刻變化,也顛覆了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理念。海量數字化資源的傳播,突破了知識獲取的時空限制,削弱了讀者對紙質閱讀資源的需求。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提升用戶群體的閱讀水平和人文素養,成為圖書館需要重點探索的問題。2010年“青番茄”網上圖書館(以下簡稱“青番茄”)上線,開創了閱讀推廣與網絡志愿服務相結合的先河[1]。與傳統圖書館相比,“青番茄”堅持公益性原則,以推動全民閱讀為己任,以商業化的模式運營圖書館,以吸納網絡志愿者的方式提高“生產力”。自上線至今,“青番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一百萬,并借助龐大的網絡志愿者群體,為全國多個城市的用戶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也為傳統圖書館探索網絡志愿服務模式提供了啟發。
1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1.1 解決實體圖書館的發展困境
我國圖書館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探索,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形成了獨特的資源建設與服務標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館藏匱乏、創新不足等問題。很多實體圖書館由于資源匱乏,很難擴大閱讀推廣服務的輻射范圍,自然無法提升其社會影響力。“互聯網+”時代為實體圖書館提供了豐富的技術資源和信息渠道,方便圖書館利用先進技術采集信息,優化館藏資源結構,改善館藏建設方式,提升圖書館的用戶接待能力和業務水平。圖書館可以建設在線服務平臺,借助開放性的互聯網獲取用戶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的智能篩選和利用,避免出現重復建設,突破實體圖書館發展存在的局限。
1.2 倡導閱讀服務的個性化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注重應用先進信息技術,挖掘用戶群體的潛在需求,拓展圖書館服務范圍,彌補實體圖書館存在的技術缺陷。傳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由于宣傳渠道狹窄、推廣模式單一,往往無法擴大用戶規模[2]。借助“互聯網+”技術,圖書館對用戶進行精細分類,分析了解不同層次用戶的閱讀需求,并且提供專門性的閱讀指導,利用新媒體工具定期推送最新圖書,或者為學科用戶提供專門的在線檢索入口,會提高閱讀推廣工作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閱讀推廣方式更加多樣,也更加注重便捷性和創新性,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用戶群體的忠誠度。
1.3 注重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
傳統圖書館服務傾向于提供紙質閱讀,人們進入圖書館后只能通過主動檢索的方式獲取感興趣的圖書。傳統的開架服務模式很容易出現圖書丟失、亂架等現象,也增加了圖書館員的工作量。“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方便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在線交流,并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或開發手機APP,方便用戶借助移動終端設備自由檢索館藏資源,免費獲取圖書館的信息推送服務。數字圖書館通過對注冊用戶的在線信息進行跟蹤分析,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層次用戶的閱讀偏好,并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為每一個用戶提供私人閱讀導航服務。
2 “青番茄”網上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新模式研究
“青番茄”為愛書者提供了創意閱讀空間,它以商業價值引導的方式,吸引網絡志愿者參與到閱讀推廣中,提升志愿者對公益文化服務的認知,在為志愿者提供才華施展平臺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圖書館依賴政府補助的運營盈利模式。
2.1 閱讀推廣服務內容
“青番茄”作為企業性質的圖書館,將企業運營方法與創新結合起來,以商業方式開展閱讀推廣工作,體現出商業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相結合的特征。“青番茄”創業團隊以促進全民閱讀為目標,將其看作具有社會價值的項目,倡導提供綠色、休閑、創意的閱讀方式[3]。在為公眾提供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同時,“青番茄”也通過推送最新電子書籍的方式,提升公眾閱讀的便利性。在為用戶提供電子閱讀資源的基礎上,為滿足紙質閱讀群體的需求,“青番茄”以別出心裁的上門服務業務,為全國多個城市的讀者提供免費送書服務,并通過不斷探索全新的組織形式,解決公益組織無法解決的問題。
2.2 志愿者管理模式
在日常運營中,“青番茄”圖書館為提升閱讀推廣的服務效率,通過招募大量網絡志愿者作為生產力的補充。這些志愿者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擁有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知識結構,共同構成“青番茄”的人才資源庫。“青番茄”之所以能夠吸引全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志愿者,不僅因為其品牌影響力高,還因為它在產品策劃、閱讀推廣、組織建設等環節均為志愿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志愿者的密切配合與深度參與也為“青番茄”延伸服務領域提供了可能,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異構組織模式。“青番茄”注重服務內容的多元化和創新性,為每個志愿者建立了個人檔案,十分重視志愿者個人價值的展現,并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例如:某志愿者具有多年汽車行業從業經驗,為“青番茄”推出“汽車圖書館”提供了技術指導。
2.3 參與主體的關系
我國圖書館大多依靠政府資金支持,這就導致圖書館更傾向于向政府部門獲取幫助,而忽視了與用戶之間良好關系的維持。由于缺乏信息反饋機制,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單向交流的關系很難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也容易引發讀者的不滿情緒。“青番茄”以用戶群體為核心,將用戶作為可以開發的人力資源,并在尋求商業合作中獲取經濟收益。合作伙伴、“青番茄”與用戶之間形成的三角關系,表面上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標,實質上構建了更為穩定的用戶服務關系,也構建了不以犧牲公眾利益為宗旨的服務模式,這樣不僅有助于“青番茄”的改善和創新,也有利于完成公共文化服務目標,將閱讀推廣向更為穩固的方向引導。
3 “青番茄”公益文化服務項目對傳統圖書館的啟示
“青番茄”作為典型的圖書館發展新模式,雖然目前在公益文化領域的影響力與區域圖書館聯盟還存在差距,但這種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商業運營模式對傳統圖書館服務創新也有啟發作用。
3.1 與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區別
“青番茄”與傳統圖書館相比,二者的運營方式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與傳統圖書館依靠政府財政支持不同,”青番茄”采用企業管理方法,以尋求商業合作的方式盈利,運作形式更加靈活,也有利于讀者與圖書館、商家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當然,傳統圖書館也有自身的優勢,主要在于館藏結構更加完善,借閱成本相對更低[4]。“青番茄”采用在線營銷模式,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的便利,在服務創意、規模效應方面更勝一籌。總之,二者各有所長,應該采用優勢互補的方式,通過長期合作滿足不同心理預期用戶的需求。
表1 “青番茄”網上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
項目“青番茄”網上圖書館傳統圖書館資金來源商業合作政府支持服務宗旨滿足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效益回報社會效益,企業盈利社會效益或增值收入借閱成本成本較高(技術、物流等)零成本藏書結構以特色讀物、社科讀物為主種類齊全,學術價值高服務范圍遍布全國多個城市僅限圖書館或周邊運作性質公益+商業公益性
3.2 獨特的運作盈利方式
“青番茄”圖書館為吸引更多用戶,采用輕松、愉悅的方式向公眾推薦相關閱讀產品,并在宣傳過程中植入廣告,不僅方便商業合作者拓展市場,也為不同層次的讀者群體帶來了獨特的閱讀體驗。“青番茄”通過設計不同的閱讀推廣主題,結合形式多樣的宣傳方法,能夠吸引更多商家投資贊助。“青番茄”準確的用戶定位,對讀者群體閱讀需求的準確把握,也是其成功營銷的關鍵所在。我國傳統圖書館長期以來重藏輕用的運作模式,忽視了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而將工作重心放在館藏建設方面[5]。“互聯網+”時代,全面挖掘并利用用戶數據是深化圖書館服務的手段之一。為此,傳統圖書館可以借鑒“青番茄”獨特的運營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不同的閱讀專欄,對閱讀群體進行精細化分類,促使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不斷實現增值。
3.3 網絡志愿服務循環鏈
“青番茄”將公益文化服務作為立身之本,將促進全民閱讀作為主要目標,不僅體現了創業者的初衷,也成為其吸引用戶、獲取收益的重要因素。“青番茄”堅持走以商業盈利反哺社會的模式,在招募志愿者提供公益文化服務的過程中,以多元、創新的營銷方式擴大公益服務的影響力,營造了綠色、輕松的閱讀環境。“青番茄”采用尋求商家合作的方式,通過商業贊助為公眾提供閱讀服務,形成商家與圖書館協作共贏的新模式。同時,“青番茄”將讀者作為核心要素,以網絡志愿者延伸服務領域,以網絡志愿服務樹立公益品牌,逐步形成公益文化服務的循環鏈。傳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服務機構,也可以采用招募網絡志愿者的方式開展閱讀推廣工作,通過與企業、社會組織合作實現共贏,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價值。
4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閱讀推廣與網絡志愿服務融合的策略
“青番茄”成功的運營盈利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與資源優勢,將互聯網作為圖書館實現價值的有力工具,突破了傳統圖書館的思維桎梏。面對“互聯網+”帶來的一系列新變化,傳統圖書館要想促進網絡志愿服務與閱讀推廣的融合,有必要從思維理念、志愿者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4.1 積極轉變思維模式
面對“互聯網+”時代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方式,傳統圖書館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服務定位,綜合評估自身在閱讀推廣方面的實力,合理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根據用戶需求不斷調整思維模式,實現館藏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提升閱讀推廣服務的社會效益,傳統圖書館可以通過優化管理機制、創新服務模式,提升用戶群體對圖書館服務的認知,拓展用戶規模,探索特色化發展之路。“青番茄”的網絡志愿服務模式雖然不可復制,但傳統圖書館可以借鑒其獨具匠心的產品包裝、有創意的公益文化服務方式以及深入挖掘市場需求的閱讀推廣方式[6],通過引入“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元素,順應時代需求,促進服務轉型,在秉承平等、自由理念的基礎上,開展積極有效的產品營銷,向公眾展示自身的社會價值。
4.2 科學的志愿者管理機制
傳統圖書館志愿者人數眾多,來自不同的行業和學科領域,而且志愿者的性格、經歷、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很難進行統一管理。同時,對于傳統圖書館而言,志愿者并非正式員工,流動性大,也缺乏既定的管理規章。傳統圖書館應對網絡志愿者進行合理分類,制定科學的管理原則與規章,實現志愿精神與圖書館公益精神的有機結合,保障內部氛圍的和諧有序,其基本管理模式見圖1。傳統圖書館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對志愿者進行激勵,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與信任,并對志愿者的表現進行獎勵,提高他們參與閱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定期開展網絡志愿者培訓工作,向他們傳授圖書館的服務理念,讓他們了解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流程與目標;通過組建志愿者團隊,選擇合適的團隊負責人,促進志愿者內部的自我管理與約束。
4.3 實現與社會公益組織的合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多且規模不斷擴大,也更加注重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提升影響力。傳統圖書館等公益性機構與企業合作,共建公益文化服務生態圈,不僅有助于創新圖書館服務領域,也成為社會企業吸引客戶的有效途徑。傳統圖書館開展網絡志愿服務,本身屬于開放性的公益文化項目,與所在地區的社會公益組織達成共識,共同探索并制訂閱讀推廣方案,共同開展多樣化的公益文化活動,無疑是值得嘗試的。通過這種方式,傳統圖書館不僅能夠整合志愿者資源,增加圖書館的資金來源,也是構建知識社會的良好助推器。除了與社會公益組織、志愿者團體合作,傳統圖書館也可以尋求與研究所、社區服務站、文聯等機構的合作,從中吸納更多志愿者,進一步充實網絡志愿者服務隊伍。
5 結語
“互聯網+”時代全新的閱讀環境為傳統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志愿者作為圖書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進全民閱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圖書館可以借鑒”青番茄”的網絡志愿服務模式,將志愿者看作合作伙伴,為他們提供發揮才干的平臺,通過設計科學的志愿者管理機制,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互聯網服務平臺,實現閱讀推廣與網絡志愿服務的融合,提升圖書館社會服務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云玲,章忠平.基于SoLoMo的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探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4):83-87.
[2] 白興勇.關于圖書館志愿者的理論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5(2):37-42.
[3] 丁振偉.論全民閱讀志愿者隊伍及其支撐作用[J].圖書情報工作,2015(3):16-19.
[4] 查宇.上海地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探討[J].圖書館論壇,2014(2):41-50.
[5] 雷菊霞.新環境下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探析:北京師范大學閱讀推廣實踐與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5):86-91.
[6] 竇英杰.“閱讀推廣人”培育行動教材編寫會在深圳圖書館召開[J].公共圖書館,2015(1):81-82.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