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
(民權縣人民醫院 婦產科 河南 商丘 476800)
腹壁中線縱切對初次剖宮產產婦術后瘢痕及腹腔粘連的影響
王朝云
(民權縣人民醫院 婦產科 河南 商丘 476800)
目的 探析與橫切術相比,腹壁中線縱切的應用對初次剖宮產產婦術后瘢痕及腹腔粘連的影響。方法 選擇民權縣人民醫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條件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5)與對照組(n=54)。觀察組采取腹壁中線縱切,對照組采取腹壁橫切,比較兩組術后瘢痕(瘢痕纖細患者所占百分率)與術后粘連情況(腹膜粘連、大網膜粘連、膀胱腹膜反折粘連)。結果 觀察組疤痕纖細患者所占百分率為52.7%(2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3.3%(1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8,P=0.041<0.05)。觀察組術后粘連發生率為20.0%(11/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0%(27/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99,P=0.001<0.05)。結論 首次剖宮產選擇縱切口術式可減輕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連并發癥發生率,也可減輕再次剖宮產的損傷,優勢較大,值得推廣借鑒,臨床應用價值高。
剖宮產;腹壁中線縱切;術后瘢痕;腹腔粘連
受到高危、社會觀念及剖宮產技術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目前剖宮產已經成為孕婦分娩首選方式[1-2]。剖宮產的應用具有較大優勢,如縮短高危產婦產程、搶救難產產婦,對于部分人群其意義重大。但剖宮產術后會留下瘢痕,粘連并發癥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研究提出,首次剖宮產留下明顯瘢痕易導致在此剖宮產術中出血量的增加及手術時間的延長,母嬰風險增大[3]。本研究以民權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9例符合條件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析與橫切術相比腹壁中線縱切的應用對初次剖宮產產婦術后瘢痕及腹腔粘連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1.1.1 納入標準 ①初次剖宮產;②無腹部手術史;③年齡為24~38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患者;②合并心理、精神疾患者;③早產與孕期營養不良者。
1.1.3 分組資料 選擇民權縣人民醫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條件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5)與對照組(n=54)。觀察組年齡為26~38歲,平均(34.5±4.0)歲。孕周為37~40周,平均(39.2±1.3)周。胎兒體質量為2.5~3.9 kg,平均(3.2±0.6)kg。4例(7.3%)有流產史。對照組年齡為27~36歲,平均(34.6±3.7)歲。孕周為37~41周,平均(39.4±1.0)周。胎兒體質量為2.6~4.0 kg,平均(3.4±0.7)kg。6例(11.1%)有流產史。兩組年齡、孕周、胎兒體質量、流產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硬膜外麻,觀察組采取腹壁中線縱切:于肚臍及恥骨聯合間正中線上做15 cm長的切口,分離粘連組織,暴露子宮下段,采取子宮下段橫切口取出胎兒。對照組采取腹壁橫切:于恥骨聯合上方3、4 cm處做一15 cm左右切口,橫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至腹直肌處于中線處縱剖進入腹腔內,其余操作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比較兩組術后瘢痕,于術后3個月進行判定,瘢痕寬度小于3 mm,觸摸無突出感,為瘢痕纖細;瘢痕寬度在3~5 mm,觸摸突起不明顯,為瘢痕中等;瘢痕寬度超過5 mm、觸摸有明顯突起感,為瘢痕明顯。比較兩組瘢痕纖細患者所占百分率。記錄兩組術后粘連情況,包括腹膜粘連、大網膜粘連、膀胱腹膜反折粘連等,計算粘連發生率。

2.1 術后瘢痕情況 觀察組疤痕纖細患者為52.7%(2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3.3%(1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78,P=0.041<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瘢痕情況比較[n(%)]
2.2 術后粘連情況 觀察組術后粘連發生率為20.0%(11/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0%(27/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99,P=0.001<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粘連情況比較(n,%)
剖宮產具有避免無痛、操作簡單、降低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的優點[4],且可減輕對軟產道傷害,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但其也有其缺點,如術后形成瘢痕及引起粘連并發癥等,畢竟剖宮產屬于有創手術[5]。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應用率的提高及相關問題的出現,有關橫切口與縱切口的優劣引起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縱切口組術后疤痕纖細患者所占百分率為52.7%(29/5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3.3%(18/54),粘連發生率為20.0%(11/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0%(27/54),提示縱切口在術后瘢痕及粘連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效果均更佳,優勢明顯。橫切口屬改良剖宮產術,下腹橫切位置相對較低,且張力較小,相關部位重要血管與神經系統可獲得較好保護,同時還具有切口美觀、手術時間短、切口愈合快的優點[6-7]。但有臨床研究發現[8],隨著再次剖宮產率的不斷升高,腹壁橫切術瘢痕嚴重、盆腹腔粘連并發癥等問題被放大,增加了再次剖宮產手術難度。本研究也再次證實,橫切術術后瘢痕與粘連發生情況確實比縱切術更嚴重。
與橫切術相比,縱切口順著腹直肌走向切開,因而更適應肌肉紋理,可最大限度減輕腹直肌撕裂,同時也可延長手術切口,避免腹肌組織被大面積剖離,因而術后切口組織修復情況更佳,瘢痕得到改善[9]。手術中粘連發生的影響因素較多,如滑石粉的脫落、手術縫線引起異物反應、擠壓等刺激導致炎性反應等。橫切口需大面積剖離腹直肌,術后易出現不同程度纖維組織增生,因而發生腹壁粘連率較高。此外,橫切術后隨著胎兒娩出,腹內壓會大幅下降,腹壁松弛,由于盆腹直肌與腹膜剝離面大,切口有效吻合難度大,加上出血、縫線等因素影響,盆腔與腹膜粘連隨之發生[10]。腹壁中線縱切口的腹直肌與腱鞘、腹膜之間剝離面積小,因而粘連程度輕且面積小,粘連情況得以有效避免,粘連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綜上,首次剖宮產選擇縱切口術式可減輕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連并發癥發生率,也可減輕再次剖宮產的損傷,優勢較大,臨床應用價值高。
[1] 陳丹亮, 繆縉, 李瑞滿, 等. 新式剖宮產腹壁切口3種縫合方式效果比較[J]. 廣東醫學, 2011, 32(11): 1471-1473.
[2] 朱巖. 剖宮產術后疼痛原因分析及術后鎮痛的護理[J]. 河北醫藥, 2013, 22(24): 3818-3819.
[3] 劉利虹, 孫莉, 張瑞華, 等. 剖宮產術中兩種子宮切口縫合方式與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形成關系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4(11): 73-74.
[4] 王俊婷, 張瑞存. 剖宮產皮膚縫合方式改良200例臨床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0, 3(10): 88-88.
[5] 梁輝標. 腹部橫切口與縱切口對再次剖宮產術的影響[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4(2): 200-201.
[6] 賈英. 首次剖宮產腹壁切口方式對二次剖宮產術的影響[J]. 中國綜合臨床, 2014, 4(1): 88-89.
[7] 蔣馥霞, 馬九珍. 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 廣西醫學, 2013, 35(2): 222-223.
[8] 李立紅, 韓利紅, 喬愛琴, 等. 首次剖宮產腹壁縱橫切口對再次剖宮產術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15, 14(3): 472-474.
[9] 吳冬瓊. 不同腹壁切口對再次剖宮產手術影響的臨床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8(5): 526-527, 528.
[10]劉桂榮, 賴海麗, 盧瑞英, 等. 選擇性剖宮產術式對母嬰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25): 4081-4082.
R 719.8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35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