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玲+梁亮標+黃錦萍+李劍虹



【摘要】 目的 觀察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配合理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治療效果。方法 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對照組給予針刺腰腿部穴位+理療進行治療, 治療組給予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理療進行治療,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0.98±1.10)分低于對照組(3.98±1.4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配合理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效果顯著, 臨床可積極推廣應用。
【關鍵詞】 前臂反應點;眼針;理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001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earm reflex point and ey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hysical therap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cute stage YUAN Hong-ling, LIANG Liang-biao, HUANG Jin-ping, et al. Zhongshan City Xiaolan Peoples Hospital, Zhongshan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earm reflex point and ey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hysical therap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cute stag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cute st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waist and leg ministry meridians + physic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forearm reflex point + eye acupuncture + physic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score (P>0.05).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lower pain score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lower points as (0.98±1.10) points than (3.98±1.49) points.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P>0.05).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higher ADL score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umbar activity score (P>0.05).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higher lumbar activity score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forearm reflex point and ey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hysical therapy shows significant effec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cute stage, and it can be activ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Key words】 Forearm reflex point; Eye acupuncture; Physical therap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多發于20~50歲年齡段, 初次發病多見于青壯年。該病在祖國醫學中屬于“痹癥”范疇, 為臨床最常見的引起腰腿痛的病癥之一。近年來,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工作方式的改變, 人們坐的時間越來越多,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困難。作者從2014年3月~ 2016年8月共收集本院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 通過研究發現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配合理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均為2014年3月~2016年8月本康復科住院和門診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治療組男27例, 女18例, 年齡最小21歲, 最大69歲, 平均年齡(43.72±11.08)歲, 病程0.5~30 d, 平均病程(10.37±6.83)d;對照組男24例, 女21例, 年齡最小27歲, 最大70歲, 平均年齡(48.42±10.48)歲, 病程1~30 d, 平均病程(13.20±8.36)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 有影像學證實;②年齡15~70 歲者;③病程在1個月以內的患者和慢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或加重在1個月以內的;④可以耐受針灸治療, 并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年齡>70歲;②嚴重椎管狹窄、馬尾神經受壓, 出現馬尾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者;③合并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重大疾病者;④妊娠期婦女;⑤腰椎腫瘤和(或)結核、嚴重骨質疏松癥、骨結核、骨腫瘤、腰椎滑脫、椎體壓縮性骨折、精神病等患者;⑥針刺穴位及附近皮膚感染者以及不配合治療、治療結束前失訪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臥硬板床休息, 避免久坐及彎腰負重, 給予消炎止痛、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體針+理療治療, 治療組給予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理療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體針 取雙側同節段夾脊穴、腎俞、大腸俞, 患側委中、環跳、承山、昆侖等。操作:令患者側臥或俯臥位, 選定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32號25~75 mm針灸針, 右手持針, 垂直進針, 平補平瀉法, 留針30 min, 留針期間行針1次/min。
1. 2. 2 理療 熱磁振治療:采用CQ-25特定電磁波治療儀(航天), 溫度43℃, 時間20 min/次;低周波:日本進口的HL-Ⅲ溫熱式低周波治療儀, 選腰、坐骨神經痛處方和按摩處方, 溫度溫熱檔, 時間30 min/次。
1. 2. 3 針刺前臂反應點 取穴:雙側前臂肘關節至手三里之間的反應點(手指按壓有明顯酸脹痛感處), 無須穴位定位。操作:以30~32號40 mm長不銹鋼針, 常規消毒、進針, 進針后大幅度提插, 以有強烈酸麻脹痛觸電感為佳。諸穴針刺后均用平補平瀉法, 留針10~15 min, 期間行提插捻轉行針2~3次。
1. 2. 4 眼針 取穴:在左眼和右眼下焦區、腎和膀胱區取穴, 采用按壓探穴法:用玻璃點眼棒或三棱針柄等圓頭器械在所選“眼周眶區穴”內, 用輕、慢、均勻一致的壓力尋找敏感點, 當找到敏感點時, 患者多有酸、麻、脹、重或發熱、發涼、微痛、舒服等感覺??商暨x感覺最明顯處加壓稍重, 停留數秒, 使局部皮膚出現凹陷痕跡, 作為針刺標志。如反復按壓探查找不到敏感點, 可在選好的經區針刺治之。操作:以30~32號1.5 cm長不銹鋼針, 先以左手指壓住眼球, 并使眼眶的皮膚繃緊, 右手持針, 在離眼眶邊緣2 cm處輕輕刺入。直刺1~2分, 達骨膜即可, 勿過深。按經區的沿皮橫刺2~4分, 橫刺時沿皮刺入皮內, 由經區邊緣進針不可超越所刺的經區。不用手法行針, 刺入后得氣即可。如針后未得氣, 可以將針稍提出, 調整針刺方向后重新刺入。留針時間5~30 min, 以癥狀消失為度。出針時一手將消毒干棉球壓在穴位上, 另一手緩緩把針拔出, 待針尖將脫出皮膚時, 急速以干棉球按壓片刻, 以防出血。
以上治療均為1次/d, 1周為1個療程, 治療1個療程后休息3 d, 共治療2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①疼痛評分:采用數字分級法(NRS):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分為無痛, 10分為最劇烈疼痛, 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的數字;②腰椎活動度:采用腰椎關節主動、被動活動度量表對治療前后的腰椎主動活動度進行評定, 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側屈、右側屈;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ADL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2周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2周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治療組(0.98±1.10)分低于對照組(3.98±1.4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2周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2周腰椎活動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 尤其是髓核, 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 在外力因素作用下, 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 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 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疼痛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突出、變性的髓核對鄰近組織的刺激與壓迫, 同時髓核內糖蛋白等生物物質溢出, 釋放組胺等引起局部化學性炎癥, 引起的化學性和機械性神經根炎所致, 引起或輕或重的腰腿痛。而且腰椎的退變也往往同時發生在腰部的其他組織, 如腰椎間小關節、韌帶、腰部肌肉等, 造成這些組織局部的慢性炎癥引起疼痛。兩個因素相互作用, 互相加重, 使腰腿痛進行性發展[2]。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完整的統一整體, 人雖分五臟六腑、九竅、四肢百骸, 但它們都是整體的一部分, 同時每一局部又是一個小整體, 全身某一部位發生疾病時, 會在人體某個或多個節段出現一些反應點, 針刺這些反應點, 可以達到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散寒祛濕的作用, 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作者在臨床中發現, 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患者前臂有多個敏感的壓痛點, 按之酸脹疼痛難忍, 根據生物全息理論觀點, 前臂曲池穴至手三里穴之間的區域對應人體的腰及下肢, 本研究通過針刺前臂反應點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發現, 針刺前臂反應點具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并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情況,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現代醫學研究也認為, 針刺可以改善椎間盤突出癥病灶處的局部微循環, 促進局部炎性水腫消除, 進而解除神經根受壓狀態以及抑制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蛋白多糖和組胺等化學物質的釋放, 使化學性神經根炎癥得到改善或消除, 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針刺可抑制新舊脊丘束將疼痛信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 并將減弱的疼痛信息和針刺信息通過新舊脊丘束傳入中樞神經的各級通路, 通過神經體液和痛覺調制系統整合加工, 改變疼痛性質, 抑制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覺和反應, 起到鎮痛作用[4]。眼針療法對腰椎病引起的腰腿痛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較傳統針刺方法療效更為顯著[5]。
目前國內關于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 多以研究體針治療為主, 取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俞穴、阿是穴等為主疏通經絡, 通暢氣血, 此種方法雖然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腿痛癥狀有確切療效[6], 但存在針刺穴位多、費用高、起效慢、病程長、留針時間長、患者體位配合困難、不易被患者接受等缺點。眼針、針刺前臂反應點可直接疏通腰腿部經絡, 明顯減輕患者疼痛, 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活動, 且操作簡單、選穴少、留針時間短、即時止痛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針刺方法, 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溫熱低周波、熱磁療是一種新型低頻電治療方法, 能夠有效減少炎性物質釋放, 促進血液循環, 改善細胞營養, 抑制痛覺傳導[7]。相關研究中通過取扭傷穴(經驗穴, 曲池穴下2.5寸)治療急性腰扭傷引起的急性腰痛[8]。《針灸甲乙經》記載:陽溪與曲池連線上, 用手按就痛之處。“……腰痛不得臥, 手三里主治。”這些都印證了腰痛在前臂有反應點, 針刺這些反應點, 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0.98±1.10)分低于對照組(3.98±1.4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腰椎活動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針刺前臂反應點、眼針配合理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效果顯著, 臨床可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470-478.
[2] 趙嵐峰.針灸與推拿相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中國保健營養, 2013(1):244.
[3] 何林宜, 邵家林, 鄧玲.針灸推拿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中醫臨床研究2010, 2(12):16-17.
[4] 朱現民, 尹連海.新時期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趨勢.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1):33-35.
[5] 李蔓明.眼針療法對腰椎病疼痛的鎮痛效果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4, 5(4):71-72.
[6] 何興偉, 黃建華, 曾利亢.溫針灸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2007, 27(4):264.
[7] 毛琳, 吳小紅.牽引加不同理療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浙江臨床醫學, 2010, 12(6):600-601.
[8] 王英杰, 溫天燕, 丘文靜. 眼針療法與常規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照研究.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5(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