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明?オ?
基于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非常適用于創新創意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起源于德國包豪斯學院,早年在歐美發達國家盛行,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我國。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廣泛應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本項目在應用推廣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強調協同創新。主要體現為同一工作室成員的多專業人員協同創新、同一教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多個單位學校和企業協同創新、本項目實施過程的多個院校多企業協同創新三個層面,進一步深化與提高基于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協同創新的核心內容是“打破壁壘、共享資源”。當今社會創新既需要各學科領域的縱深研究,更需要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橫向協同研究。大量的創新源于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與交流,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廣更是需要多個主體打破壁壘、資源共享、相互融合,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高等院校實施的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其重要特點就是協同創新。以工作室為平臺,以項目作為載體,將多個院校、多個企業、多個專業的教師、學生、設備等資源聯結在一起,形成“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為社會培養深度和廣度兼具的創新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室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協同創新的意義
工作室是高等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平臺。在這一平臺中,傳統的課堂被打破,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被重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時間與空間被拓展,教學載體、內容、形式和方法被更新。基于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非常適合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模式。但以往的工作室常常主要由一所院校一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組成,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團隊視野不夠開闊、團隊人員結構不合理、教學項目數量不多、應用推廣難度大等問題,需要積極尋求突破瓶頸的解決方法。
近年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都分別對“推進協同創新”作出了戰略部署。國家層面積極推進協同創新的精神,拓展了研究與應用的視野與思路。將原來局限于某一個專業內的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拓展為多個院校、多個企業、多個專業共同參與協同創新的工作室,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廣度。
通過建立多所院校、多個企業、多個專業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以協同創新工作室為平臺,以項目分工合作為載體,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的開放性、互動性、協同性,打破院校、校企、專業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創新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教師和學生的視野,為教師和學生創新創意提供更多的資源渠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
二、協同創新基于工作室平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
協同創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應用與推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一是進一步深化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建立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三是促進多層面的協同創新。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到現在已經很成熟。進入我國雖然也有一定的時間,但真正廣泛應用于教學特別是高職院校,則是近年的事情。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最初應用于創意設計類專業,主要體現為師傅帶徒弟模式,后來拓展到其它專業領域,近年來發展到基于工作坊模式。工作坊是工作室的更高層面平臺,它集實驗室、實訓室、工作室和制作室的功能于一體。學生在工作坊中,能完成“作品-產品-商品”三品遞進的能力培養。不僅能完成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還能完成學生創新創意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更能完成學生市場適應能力培養。基于工作坊人才培養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覆蓋全體學生,每個學生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工作坊,并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發展方向。基于工作坊人才培養模式是工作室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推廣中遇到持續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主要包括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教學安排、教師工作量計算、學生作息時間、教學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要深入推進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推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中另一個最核心的內容是協同創新。它有校內多專業協同、校企協同、校校協同等多種形式,根據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取得的經驗,基于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實現三個層面的協同創新:一是工作室成員由多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組成,從而實現多個專業人員協同創新;二是實施教學項目過程中讓多個企業、多所學校、多個工作室共同參與,從而實現多校、多企業、多工作室等多個主體協同創新;三是通過合作將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多所高等院校、多個專業進行應用推廣,從而實現多校多專業協同創新。
三、協同創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一)進一步深化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工作室也有很多種形式,有名師工作室、研究型教師工作室、職業型工作室和工作坊。
名師工作室主要是以名師為核心組建的工作室,由在某一學科領域具有威望的名師為帶頭人,由同一學科不同學校的教師組成,主要應用于基礎教育領域,其主要任務是培訓師資隊伍、教學研究、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等。
研究型教師工作室是某個專業的專業帶頭人或骨干教師為核心組建的工作室,是教師帶領少數學生做課題研究和項目開發的場所,主要應用于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務是進行課題研究與項目開發。
職業型工作室是由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學生共同組建的工作室,主要應用于職業類院校,其主要任務是實施項目教學,包括模擬項目、仿真項目(技能大賽項目)和企業真實項目三個層面的教學,是面向更多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型教學場所,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創意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市場適應能力。
工作坊是工作室的更高層面,同樣由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學生共同組建,但其場所面積更大,集實驗室、實訓室、工作室和制作室功能于一體,能夠容納更多的學生,能夠完成“作品-產品-商品”實踐教學任務,能夠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新創意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產品商品設計制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具有更多完整的教學體系設計、更嚴謹的教學安排與更完善的教學評價考核機制。
在協同創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推廣工作中,根據參與的院校自身級別類型、師資、設備、學生素質等條件方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工作室模式。如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和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是本科學院,他們選擇研究型教師工作室模式;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創意設計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等,由于學院的資源條件不足選擇職業工作室模式;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級示范高職學院,其師資、場地、設備及學生素質等資源條件優越,他們選擇工作坊模式。在眾多的工作室模式中,工作坊平臺是最適合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平臺。
(二)建立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
不論基于何種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改革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建立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現代教學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意見》《教師工作量計算辦法》《企業導師制》《工作室管理辦法》《學生作息時間管理辦法》《第三方教學評價考核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這些制度的制訂與執行是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開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協同創新基于工作室平臺人才培養應用與推廣實踐
1.工作室成員多專業人員的協同創新
在傳統的工作室平臺中,成員主要由本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組成,結構單一,創新思維受到制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探索了同一個工作室的成員由多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模式。這一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專業師生的優勢,促進專業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產生更多創新思維的火花。
比如在新視界文化傳媒工作室,建立了劇本策劃組、演藝組、拍攝組、后期制作組、劇務組等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全校范圍內選拔優秀的學生,選擇相應的指導教師。劇本策劃組吸納擅長寫作和方案策劃的學生;演藝組招募形象氣質符合劇本要求、具有一定表演技巧的學生;拍攝組則選拔攝影攝像水平比較高的學生;后期制作組選拔具有后期剪輯、音效制作特長的學生;劇務組則選擇具有造型、化妝、服裝和統籌協調能力的學生。實踐過程中,幾乎每個小組都打破了專業限制,整個工作室涵蓋了動漫設計、動畫設計、廣告設計、市場營銷、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等近十個專業的學生。指導教師包括動漫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影視動畫、環境藝術設計等多個專業的教師。
為了體現工作室開放性和包涵性,招募的學生涵蓋了學院記者團、南山文學社、攝影盟、新媒體、微電影協會等學生社團的學生。為了使工作室體現不斷傳承的精神,工作室的學生同時由三個年級學生構成,形成以三年級學生為核心、以二年級學生為主體、以一年級學生為輔助的良好梯隊結構,及時選拔,優勝劣汰,動態更新,為學生建立一個開放式良好的學習與創新平臺。
2.教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多主體協同創新
在基于工作室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項目是主線,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項目包括基礎訓練的模擬項目、仿真的技能大賽項目和企業真實項目三種類型。模擬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技能大賽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企業真實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的市場和社會適應能力,每一種項目的建構都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特別是企業真實項目,必須依靠學校與企業雙方的緊密互動才能完成。
學校與企業的協同體現為項目研發團隊由學校教師、學生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項目實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提供場地和設備資源條件,項目成果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應用推廣。
在新視界文化傳媒工作室拍攝一部微電影時,與廣東電視臺4G直播頻道、珠江電影數字音畫傳媒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聘請多家影視公司的導演、技術總監、營運總監、音效制作師等多個層面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他們經常到學校與工作室的教師學生進行切磋探討,不斷優化劇本和拍攝方案,培養演員的表演技巧,改進拍攝表現手法,提高后期剪輯、音效制作水平。工作室派學生到企業的專題片拍攝現場進行觀摩、實習。校內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專題片拍攝的實戰過程,從影視制作設備的認知和操作,到拍攝思路、分鏡頭表現技法、現場錄音、拍攝角度、拍攝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為了真實全面體現微電影中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根據劇情安排,需要到校外多個企業進行實地取景。這項工作得到黃金俠、廣州凱昌電子有限公司、廣州吉勝美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君臨天下西餐廳等十多家企業在人員、場地和設備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微電影的拍攝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豐富了微電影的拍攝場景,為拍攝良好的素材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在影片后期制作階段,與廣州美術學院和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相關專業工作室、教師、學生進行合作,共同研討后期制作包括劇情重排、音效處理、色彩處理、片頭制作、情景優化等方面的優化方案,借助多方的思路,提高后期制作水平。
3.項目實施的多個院校協同創新
在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工作室平臺,構建“技能+創意”藝術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課題中,課題組主要側重于建構基于工作室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體系,局限于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一所學校的服裝設計、動漫設計和影視動畫等幾個專業的探索。為了加強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廣,與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廣州市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合作,進行協同創新,主要目的是拓展專業領域、合作開發項目、深化研究內容、提升研究水平。
通過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的合作,將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推廣應用到廣州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工業產品設計、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產品造型設計、汽車檢測與營銷等新的專業領域,實現多所院校的協同創新。
多所院校協同創新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院校間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同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交流等方面的協同創新;以項目為主線的不同專業工作室之間在項目分工合作、設備資源互補、指導教師交流的協同創新;以項目為主線的同類工作室之間運作模式、技術、師資等方面的協同創新。校與校之間的協同也可以幾種形式并存,從而實現院校之間的深入合作。
例如,微電影《騰飛的心》拍攝項目是一個典型的協同創新案例,在劇本創作、拍攝場地、拍攝設備、現場拍攝、后期制作、音效制作、配音旁白等方面,依靠多校、多企業、多專業、多工作室間相互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人力、場地、設備等資源條件優勢,以完成微電影為目標,開展協同創新工作。歷時一年多,參與的學校3所,企業近10個,專業3個,工作室5個,參與的學生近100人,教師6人,企業技術指導6人,最終完成了約26分鐘影片的拍攝與制作。影片參加第十三屆廣州(全國)電影節活動獲得良好的成績,從全國500多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原創劇情優秀作品獎,在參賽的高職院校中排名第二。
四、結論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適合于創新創意類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它能夠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新創意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市場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提供良好的平臺。它也隨著我國的教育發展表現為很多種形式,不同的院校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相適應的形式。工作坊形式是最理想的工作室模式,最適合于職業學生的培養,它需要強大的資源作后盾。基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推廣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多層面的協同創新。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2014)]
參考文獻:
[1]高廣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工作室協同平臺的構建——以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5):26-28.
[2]唐春妮.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藝術與設計,2010(08):180-182.
[3]薛野.關于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創業教育模式的探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82-83.
[4]張麗娜.基于創新工作室的軟件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軟件工程,2016(6):19-20.
[5]朱國勇.基于工作室的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輕工科技,2013(4):138-139.
[6]焦仁寶.基于工作室教學平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經濟師,2015(9):209-210.
[7]范新燦.基于協同創新的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14):16-18.
[8]苗春雨.面向協同創新理念的IT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3(3):53-56.
[9]付百學.藝術類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5(4):63-65.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