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俠+徐寧
河北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河北石家莊 051430
摘 要 在智能手機時代,網絡視頻直播異常火爆,究其原因,個體意識覺醒、個性化的追求和技術的發展共同推動了這一現象的形成。網絡視頻直播正在深刻影響著民眾的生活,延展社會空間、促進平等交流、增加社交途徑,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主流價值觀的引導、社會文化的培養和政策管控上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 網絡視頻直播;個體意識;社會空間;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077-03
“直播”起源于廣播術語,相對于“錄播”而言,是指在時間上與發生事件同時直接播出。直播形式最早應用于語音廣播,后進入電視。電視直播大多是指電視臺與事件同時同地進行視頻轉播,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的直播、2008年抗擊雨雪凝凍災害和“5·12”汶川地震的直播、國慶50周年和國慶60周年慶典直播等。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4G時代的到來,直播不再局限于電臺、電視臺,有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互聯網,直播的表現形式也變得豐富起來,如文字、圖片、視頻。近兩年,網絡視頻直播呈井噴式發展,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全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超過200家;2016年更是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網紅元年”。如今,網絡視頻直播從一個個冰冷的手機應用,變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網絡視頻直播的異?;鸨兄芏嗟纳鐣蛩?。正如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理論,網絡視頻直播的出現及興盛有其存在的理由。
1 網絡視頻直播火爆現象的成因
1.1 個體意識的覺醒
改革開發以來,市場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得到解放,釋放了社會活力,中國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同時在改革方略中也充分體現了對普通個體自我價值的尊重、維護和實現。在這場改革中,個體的概念開始獨立于國家和集體的概念,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個體開始渴望被關注、被肯定。
在網絡視頻直播平臺上,尤其是年輕人可以盡情地展示自我,張揚個性。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是明星,每個人都可以關注和被關注,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1.2 個性化的追求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出現了電視直播,但是卻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信息內容過于“官方”,廣播電視作為教育、鼓舞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強大的現代化工具,提供信息的角度是國家政府層面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主體意識覺醒的時代,國家對于每個個體的關注始終是有限的。新媒體出現后,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直播活動不再是廣播電臺、電視臺組織實施的專業化行業活動,逐漸走下“神壇”,走進普通民眾。民眾憑借操作簡單的手機、互聯網發布信息、傳播信息。在自媒體時代,信息來源越來越多元化,視角越來越平民化,“主流媒體”的聲音相較于以往逐漸變弱,人們不再被動地接收單方面的信息,而是在多方面的、巨大的信息量中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
網絡視頻直播的內容涵蓋了電子游戲、旅行、美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挪威的直播節目《卑爾根鐵路》,直播火車旅行,全程7個小時,觀眾人數超過120萬,觀眾在直播中實現了一次體驗式旅游。因為是視頻直播,由于畫面、聲音、時間的同步,還原真實的情景,緩慢的節奏、單調重復的內容,讓觀眾與火車上的乘客一樣身心平靜和放松,一同完成了一次最美的旅行。也有網絡視頻直播是計算機編程,只有程序員在屏幕上不斷敲進去的一串串命令,而沒有任何其他的聲音,關注度也很高。程序員是社會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工作大多是比較枯燥的,外行人是很難理解的。通過同步直播,程序員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媒體的陪伴功能讓程序員不再寂寞。現在有越來越多看似無聊的直播內容,但是這些才是人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紛繁的視頻直播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同樣普通的人交流起來更親切自然,充分體現個性化的追求。
1.3 現代傳播技術的成熟
音視頻信息的數據量龐大,在存儲和傳輸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
CDN技術的誕生,解決了網絡傳輸的帶寬瓶頸,使信息傳送效率大大提高。CDN(content delivery/distribution network)的全稱是內容分發網絡。通過在現有的互聯網中增加一層新的網絡架構,將網絡內容發布到最接近用戶的網絡“邊緣”,使用戶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內容,解決互聯網網絡擁擠的狀況,提高用戶所能獲取服務或業務的服務質量。
云存儲技術基本解決了大數據量的存儲問題。云存儲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絡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絡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件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云存儲技術為服務器節省了大量的空間,在云端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存儲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存儲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智能手機等移動新媒體的廣泛運用,超越了有線網絡傳播,通過無線網絡使得語音、圖像等信息的接收和傳播更簡單、更便捷。
2 網絡直播帶來的社會改變
從網絡游戲,到產品發布,再到影視劇推廣,直播活動越來越頻繁,圍觀的粉絲擠爆服務器現象屢見不鮮,直播已悄然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傳播方式,也正在悄悄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2.1 延展社會空間
在幾年前,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互聯網中所有人都沒有真實的身份、地位甚至個性,但是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圖片、聲音、視頻元素的表達已經無聲地打破了以往對網絡的認知。如果把原有認知的鄰里、社區和社會區概括為物理空間的話,那么現在與之平行的還有一個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里有對物理空間元素的復制,如直播的人、商品、情感,也有依靠虛擬技術實現的虛擬元素,如各類體驗、日常生活難以展現的自我、情感的宣泄。當網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都是現實的空間。
2.2 促進對話雙方的自主和平等
網絡視頻直播依靠技術保障和平臺運作實現了對話雙方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受眾在觀看過程中隨時可以通過彈幕、評論、留言等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和主張,受眾的觀點直接實時地影響著傳者的活動,實現信息對等的同時也讓雙方的對話更加平和、自然,提高交流的效率。因此在這個傳播活動中,很難明確區分誰是傳者,誰是受眾,兩個身份相互交融。
2.3 增加社交途徑
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與自己所處的社會中的人有所關系,每個正常人都有交往的需要,比如通過加入社團、參加聚會等方式與人交朋友。從結繩記事到鴻雁傳書、從電子郵件到語音留言,傳播載體的形式不斷發展變化,人的社交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社交的范圍不斷擴大?,F在基于互聯網的視頻社交減弱了傳統社交中關于年齡、身份、地域、道德規范等方面制約,使得社交范圍更廣闊,自主選擇更加自由,社交方式更加靈活。人們通過QQ、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網游、視頻網站等網絡社交平臺,自由的選擇自己關心的話題,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3 網絡視頻直播帶來的社會爭議
網絡視頻直播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彰顯旺盛生命力的同時,在思想觀念上也沖擊著傳統社會建立起來的規則與秩序,引來不少的爭議。
3.1 線上、線下生活的失衡
網絡出現初期,因為新鮮、好奇,大量的人開始駐足、流連于網絡,在一個全新的領域自由的表現自我,來彌補日常生活的缺憾。于是有了很多善意的幽默,比如你和別人的距離是一個電腦的距離,放下手機看看你身邊的人等。但是到了現在,也開始出現了越是有網絡越是孤獨的感言,作為現實存在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都只是人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過分執著于任何一個生活方式,都容易出現問題。
3.2 直播內容的泛娛樂化
2016年也被稱為“網紅經濟”元年,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各種表演秀,“娛樂至死”的理念在網絡視頻主播行業泛濫,對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觀造成不小的沖擊。如果受眾長期接受這種一味追求娛樂效果的產品,其精神生態將逐漸失衡,社會文化偏離正常軌道。長此以往,大眾的品味不斷降低,為了迎合大眾,又會有更低俗化的產品去取悅受眾,占領市場,而主流文化節目將被“擠出”市場,從而形成不可遏制的惡性循環。
4 關于網絡視頻直播的思考
哈羅德·伊尼斯曾說過:“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網絡視頻直播的發展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個性解放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網絡直播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詬病,對于它的存在應該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認識,想方設法趨利避害。
4.1 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凝聚力、共識越來越被弱化,網絡的發展更是不斷沖擊著傳統的意識形態。在泛媒體時代,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主政意識、國家體制、傳統思想與文化的傳承與批判、法侓法規、精英引領、媒體渲染、文化藝術熏陶等方面,從物理社會到網絡社會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引導,使公眾回歸主流價值觀,自覺抵制低俗的網絡直播,當低俗失去了市場也就失去了動力,重新回歸主流,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去發展。
4.2 社會文化的培養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5000年燦爛文明史,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國家的文化代表著民族的發展,社會文化水平影響著國際地位,關系著全民族的國民素質。社會文化以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發揚、融合、去粗存精,通過傳承、豐富傳統文化,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融合,形成與時俱進的健康的社會文化。加強對公眾的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4.3 政策管控
2016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了直播平臺必須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等問題及相關規定,這意味著網絡直播平臺不再是監管的空白,無論是平臺還是個人都要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這些規定將會改善目前網絡直播亂象叢生的狀態,督促民眾通過優質內容構建平臺特色,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才能博得一席之地,引導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網絡視頻直播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形式到內容上深受民眾的歡迎,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對這一新生事物要以開放的心態、寬容的胸襟重新審視,對與此伴生的不利因子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地引導和有力的監管,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石建松.基于云計算的CDN流媒體分發平臺關鍵技術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2]李國強.淺談數據安全與備份恢復技術研究[J].科技傳播,2010(23):278-279.
[3]譚天.在中國,網絡直播到底能走多遠?[J].南方電視學刊,2016(4).
[4]張旻.熱鬧的“網紅”:網絡直播平臺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記者,2016(5).
[5]韓喜平,周成賢.現實的個體的走向[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5):18-23.
[6]羅敏.網絡直播的倫理失范與發展前景[J].青年記者,2016(30):39-40.
[7]王林彤.媒介時空觀下的網絡直播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2(20):15-16.
[8]陳潔.網絡直播平臺:內容與資本的較量[J].視聽界,2016(3):63-67.
[9]趙夢媛.網絡直播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學刊,2016(16):29-32.
[10]金俠飛.我國網絡直播平臺可持續發展方式探究[J].科技傳播,2016(6).
[11]肖岳.直播行業迎來后監管時代[J].知識產權,2016(11):66-68.
[12]王松.我國網絡直播平臺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