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郭俊良+賈藝涵+劉宇航+李江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西安 710128
摘 要 大學生是新媒體的積極使用者,但由于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存在著很多不安全因素,新興媒體的存在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谛旅襟w時代傳播格局的改變與社會發展的變革,在理清媒介素養的內涵和發展歷程后,結合相關文獻綜述及研究成果,從教育環境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方面進行了一定分析,試圖從中找出關聯因素并根據現狀針對性地提出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177-03
1 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研究調研與分析
百度指數數據選樣調查中,隨機抽取一個月數據:自2017年3月6日至4月4日,關鍵詞“媒介素養”的搜索趨勢圖顯示:本月份查詢次數波動較大,最高日搜索量達320,最低日搜索量僅100左右,相差數據較大,圖表數據起伏大,整體呈波浪形態分布。近30天內,搜索均量為216,整體同比上升15%,移動網比上升23%,整體搜索趨勢及各客戶端搜索趨勢基本表明,“媒介素養”受關注程度趨于上升形式。人群畫像中搜索年齡主要集中于20~29歲,30~39歲,年輕人搜索占比較重,且女性占主要比重。數據顯示,年輕人使用新媒體的比例更高,該人群對“媒介素養”關注程度更高。搜索內容隨著時間推進與“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群體”聯系越發緊密,搜索量持續升高,對關鍵詞“媒介素養”的擴充和豐富產生了重要影響,這進一步說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
新媒介的發展在給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嚴峻的挑戰也隨之而生,一些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具體如下:對新媒介理性掌控能力的缺乏當代的中大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具有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們的新媒介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種自發的狀態下形成的。由于這個年齡段大學生的世界觀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在一種感性的層面上來應對新媒介信息,對新媒介的認知還不夠深入,只是以一種興趣愛好的標準來對大量的信息進行過濾,帶有很強的感性色彩和隨意性,缺乏一種理性的支撐。面對新媒介,他們沒有充分的心理和知識準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種隨性而行的感性中形成,呈現一種自發性、無序性[1]。因此,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現實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偏差。
2 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分析
(1)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問題所在。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首先就是對媒介的批判能力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既包括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鑒別能力,也包括受眾對于傳媒對人、社會的影響這些深層次問題有足夠的認識[2]。大多數學生基本信任或完全信息媒體,甚至于依賴媒體,許多學生的價值和行為選擇必須要從媒介中尋找依據,不能夠有效地對不同價值的信息進行選擇,缺乏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第二是對媒介的使用不夠充分。多數同學使用媒介只為娛樂或消遣,而用媒介來獲取自己所需信息的情況則較少,且應用不是很充分。對于媒介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缺乏主動的分析和思考。第三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和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對于網絡上資源的使用、授權問題,知識產權問題,網絡安全問題等方面知識較欠缺,或是出現惡意披露他人真實情況、網絡暴力、語言不文明等情況。
(2)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大方向。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最難的也是教育。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的培育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就能完成,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但是按我國當前教育情況來看,從小學,甚至幼兒園起,課程設置就很緊湊,在應試教育下,單獨設置一門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難以實現。對于授課方式來講,最有效的教育應是融入到已設置的課程和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教授相關理論,給出公式類的呆板方式。對于大學生,課程量相對減少,而且學校都會開放通識課程,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還會有與媒介素養相關的專業課,這些課程都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提升、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加上大學生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較強,教育的效果也會更明顯。
對于媒介素養的教育問題,首先,要明確教育的對象,應該主要集中在學生群體。對于相關從業人員來說,媒介素養是其從業的基本技能,不應成為大眾媒介教育的重點。其次,要加強教師和師范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難以實現的一個原因便是師資力量的缺乏。將媒介素養融入其他學科是現在教育的一個主要方式,這就要求各任課教師都要有良好的媒介素養素質。再次,要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建設研究。媒介素養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學校教育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普及的方式,對此學者們應該研究并思考是否可以利用現有優勢與資源,如媒介傳播、教材采用、授課內容設置等,將媒介素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最后,探索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通過對國內外媒介素養教育方式和存在問題的研究,整合出一套普遍適用于中國的一種教育模式,為我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可操作性范式。
3 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分析
(1)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對比分析。傳統媒體一般是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新媒體一般是指基于互聯網的媒介,如微信、微博等都可以稱之為新媒體。學界對于新媒體的界定有多種方式,本文界定新媒體為基于互聯網而使用的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主要表現出的特點有:新媒體的傳播范圍更廣;時效性更強;受眾群體更多;互動性更強等。這些特點也成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競爭中的主要優勢所在[3]。
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介的這些優勢使得新媒體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使用者,而傳統媒體的使用者則呈現一路下滑的趨勢。以新聞專業主義著稱的紙質媒體在形式多樣且使用方便的新媒體的沖擊之下,也陷入了舉步維艱的狀態。新媒體的強互動性使得新媒體顯著增加了用戶的黏性。新媒體的大眾化,則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媒體上的信息發布者。人們可以在新媒體上低成本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辦到的。新媒體的時效性更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2)新媒體復雜環境的概述。新媒體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在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后,表達自身觀點變得可行。但是,把關人的缺失造成了信息的良莠不齊。大量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新媒體中。誤導性內容的增多,使得身處其中的人們相較傳統媒體時代更加難以辨別真實環境與信息環境。新媒體環境的復雜程度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者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專業化組織擴大到普通社會大眾。傳播者構成的復雜程度提高。且傳播內容的復雜程度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新媒體環境的復雜與新媒體自身的特性有關,厘清混亂的新媒體環境十分必要。
(3)大學生通過網絡發泄或表達自我的誘因。大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相較于其他群體,自我克制力較強。但是大學生是使用網絡的重要群體,這一問題不能夠被忽視。大學生網絡環境中的消極行為主要是惡作劇、發泄行為、冒險行為等不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同時大學生對產生消極行為主要原因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對消極行為的評價主要是釋放在現實中的壓力。大學生通過網絡發泄,無論在頻度和程度上都顯著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匿名成為大學生通過網絡發泄與表達自己的主要誘因。信息發布成本低,承擔的風險低、轉化現實中遇到的矛盾等都成為大學生通過網絡發泄或表達自我的重要原因。
(4)環境對大學生產生網絡行為的影響。大學生對網絡環境滿意度較高,認為網絡環境較寬松;而對網絡資源大部分能滿足需要;大學生在網上基本上能表達出自己真實的言行,情緒基本上是愉悅的;在網上對自我感知評價較正面和積極,而對網上他人感知評價是負面和消極的;大學生使用網絡只是對生活規律有比較大的影響。大學生對于互聯網有較高的認同度。
環境因素與網絡行為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生活條件好,所處環境質量高與網絡不良行為呈現負相關。生活條件差,所處環境質量低與網絡不良行為呈現正相關。得出:環境因素對于大學生網絡行為是有顯著影響的。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亟待進行,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與新媒體上的信息也迫在眉睫。
4 提高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對策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下,信息碎片化、集中化、爆炸化現象日趨嚴重,快速準確獲取信息的難度不斷加大,越來越昭示著大學生具備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媒介素養教育在高校應該系統地建立起來,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
第一,高校教育層面應該積極開展媒介素養理論研究,將媒介素養理論歸類整理后深入探索,組織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概念認知、運用能力的培訓活動,先將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提高,其中包括使高校教師媒介素養認知力、批判力等素質水平的提高,保證高校教師明確教育目標,自主獨立運用媒介能力并清楚如何將媒介素養融入教學。
第二,高校應積極開展媒介素養宣傳和普及活動,每月或每學期固定進行譬如媒介素養知識競賽、辨別信息可信度競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將媒介素養基本內容滲入中去,展示高校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度。
第三,高校應積極發揮象牙塔半社會化的環境優勢,大力支持并鼓勵大學生進行有關媒介素養的社團組織,首先給予此類社團足夠的支持度和自由度,并有意識地組織教師給予引導、支持和幫助;其次,高校在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可以組織該校社團組織走出校外,走向社會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傳播與推動。
第四,高校應加強培育大學生媒介道德和法律知識方面的系統素養。在已經提升媒介基本認知程度的基礎上通過舉辦講座或開展公開課、輔修課等課程安排有關教學方案,引導大學生系統而清晰地如何正確通過新媒介篩選、辨別、整合有效信息。進而在此基礎上縱向深入培養道德和法律相結合的媒介意識,在課堂中通過實例分析、課堂討論、筆記感悟等多種方式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的道德倫理觀念,從而培養大學生較高水平的媒介素養道德方面。
第五,媒介素養的教育對象是大學生,而媒介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素養,所以培養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不應具有空間或者專業的局限性。中國大學生系統而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最應該來自于大學本身,因此在高校中普及適應各專業現實情況的媒介素養通識教育課程是最基本的措施,固定且多頻率的學術講座等是相輔相成的另一個方面。
第六,大學生應著重提高媒介素養中的辨別力,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而又呈現碎片化的年代,對信息的辨識度是大學生應具備的重要媒介素養能力。現下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被重新定義,它不僅是一種篩選辨別信息的意識,其核心部分是大學生處在信息漩渦中是自己獨立自主運用的選擇和決策[4]。新媒介呈閃電式的發展趨勢且體系龐雜冗亂,不能排除大學生在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無法判斷和批判新媒介傳播的信息,例如色情、暴力等信息導致價值觀受到影響,通常這類信息滲透在各個看似正常的意識形態背后,在大學具有極強抓也針對性因而也有局限性的專業教育中,媒介素養教育極其有必要。
第七,高校應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各專業學習中。譬如社會科學類專業中的課程可以觸類旁通增加有關自己專業課程媒介素養教育內容,雙面進行,相輔相成,另外加大加細課程傳授內容,做到系統化理論化;理工科專業就有必要專門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提高媒介素養教程和師資力量分配的比例,使大學生將理科思維與人文素養相結合培養更加完善的人格。
第八,輔導員是高校中與大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教師團體,高校應充分組織輔導員定期或不定期與大學生進行交流,詳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媒介素養水平,在談話中引導其正確的媒介素養意識方向。
第九,媒介素養作為一種社會素養的教育受眾應具有專業性,因此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中應該有重點得培養專業學生,培養重點可以通過學科專業優勢來考慮,譬如新聞傳播類,公共關系類等有一定系統媒介素養基礎的學科,當然可以通過將其他專業有意向培養專業性的學生集合起來組成社團一起接受專業培訓。
參考文獻
[1]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41(3):108-116.
[2]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11-13.
[3]孫正.分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及優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220.
[4]黃旺,胡滿英,張小雨.當代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的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南方論刊,2015(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