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元
北京日報出版社,北京 100005
摘 要 媒體變革趨勢下,圖文書的出版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與良性互動,推動內容、渠道、平臺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 媒體融合;圖文書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162-02
從出版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影、音像、電視、網絡等媒體相繼問世,各種媒體之間的界限隨著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日漸消除,媒體融合成為大勢所趨。
如今,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不同的媒介形態、媒介功能、傳播手段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圖書、報紙、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之間相互融合,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也有機融合。媒體融合下,資源共享,內容優化,衍生出不同形式的知識信息產品,而后通過不同的渠道與平臺傳播給廣大受眾。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睂τ诔霭嫘袠I來說,在媒體融合時代,如何整合媒體資源,充分發掘不同媒體的優質內容,并在進一步優化深入的基礎上以圖書的形式展現出來,如何圍繞內容實現多種媒體的交流與互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F以圖文書系為實例,拋磚引玉。
1 從圖文書實例看傳統媒體間的互動
宋代的鄭樵在《通志略·圖譜略》中,曾專門論述了“圖”與“書”:“古人讀書,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像于圖,索理于書。”圖文互補,相互闡釋,互為印證?!稌智逶挕吩f:“吾謂古人以圖書并稱,凡有書必有圖?!痹谥型鈺飞?,科技類書籍使用插圖非常廣泛,如唐代的《新修本草》除正文二十卷外,還有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在“文配圖”的情況下,插圖一般起裝飾、補充說明或輔助作用,擴充文本意義,增強文本的生動性。
1884年創辦的《點石齋畫報》以“圖配文”形式,讓圖片成為記錄時事、傳播新知的主角,將歷史瞬間生動呈現,由圖敘事,獨立承擔書寫歷史或講述故事的責任,文字則變為了附屬。
1890年,“把相機作為社會變革工具的美國第一人”雅各布·里斯的《另一半人怎樣生活》在美國出版,這本圖文并茂的新聞攝影作品記錄了苦苦掙扎的移民在19世紀80年代紐約貧民窟的生活情境,圖片的力量與文字的解讀在當時轟動一時。
1996年由山東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在圖書市場反響強烈,作為文字圍繞圖片撰寫的圖文書,為國內讀者打開了圖文的廣闊空間,將歷史真實而生動地再現出來。
筆者所在的北京日報出版社為隸屬于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的媒體出版社,圖書與報紙同屬傳統紙媒,在內容資源上更容易形成互補與互動。
2016年,《北京日報》諸多欄目結集成書,出版社在經過一番市場調研之后,選取了特別報道部深度周刊于2012年開辦的《舊京圖說》的欄目內容,作為精品圖文書進行重點打造,將主題確定為“照片里的老北京,聽鏡頭講述故事”,并以“舊京圖說,回望京城故影;歲月之眼,追憶似水流年”為基調從內容主題、文字優化到裝幀設計、圖文版式進行精細化打磨。這也是延續了此前社內精品圖文書系的立意與思路,此前于2015年,社內曾重點打造了薩蘇的《美國記者眼中的八路軍》一書,主題便定為“歲月之眼,聽鏡頭說話”。
《美國記者眼中的八路軍》《舊京圖說》是以真實而珍貴的老照片為依托的圖文書,對這一品類來說,對圖像資料的解讀,是全書的重中之重,要以圖說話,重現歷史,努力尋求圖文之間的互相闡釋與積極對話。建立精準的圖文敘事關系,以圖像作為文本的主體與源頭;文字則圍繞圖片對歷史背景、細節進行說明或發散性地講述。讀者讀圖,感受歷史的真實與細節的纖毫畢現,文字的講解則加深對圖片的感官感受,拓展圖片的敘事空間,打開歷史敘事的多重維度。全書呈現出一種“紙上紀錄片”的形式,實現不同表達的互文互融。
2017年,筆者所在出版社又整合媒體資源,從不同的媒體中發掘選題,增加了圖文書系的新的品種。根據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紀實、紙媒的報道,策劃了《大師遠方來》《水上聽華音》系列,同樣是定格瞬間、講述故事,將視覺的、藝術的、文學的要素有機融合,還原現場感,讓抽象的已逝的瞬間有了形象的見證,真正像蘇珊·桑塔格所說的那樣“書籍中的照片是影像的影像”。
通過對《北京晚報》的報道的深入發掘,又以“記憶會說話”為主題,圍繞趙錫山老人的水彩筆下的老北京,策劃出適合市場、具有北京特色的優質圖書《昨日重現》,力求從回憶回到現場,讓讀者在看到畫作讀到文字時,有一種親歷感,有一種貼近歷史的真實感。
從出版社的角度來說,圖文書系的打造需要精品化戰略,要延續統一的風格,在開本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圖片效果呈現的最大化;在版式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圖文比例、布局美感、色彩搭配與閱讀節奏,充分利用圖片與文字間的關系以及圖片像素的大小,戴著鐐銬跳舞,靈動而藝術地呈現主題;在紙張選擇上要在提升品質與成本控制間找到平衡點,既要保證圖片效果的完美呈現,又要避免超出成本預算。同一書系中的不同圖書,求大同存小異,形成整體風格與氣質的統一,形成品牌效應。
總之,圖文書的策劃打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對于從不同媒體介質上發掘的圖書選題,從主題、謀篇布局到行文風格、圖文互動都要全盤考量,精細化操作。
2 圖文書與新媒體的融合
如果跳出傳統媒體的局限,優質的圖文書內容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更具有發展創新的空間。
新媒體時代,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信息內容即時性強,交互性特征明顯,內容海量,呈共享趨勢,極具個性化與社群化特點。
從內容角度來說,不同媒體,無論新舊,在傳播內容時都離不開圖與文這兩大元素。圖文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與優勢:圖片直觀、具體,表現力強,定格了時間;文字抽象、理性,深入闡釋,在時空中流動。在許多圖書中,圖與文是割裂的,是作為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存在的。偏重文字的,圖為點綴附庸;偏重圖片的,文字只是穿針引線。其實,對于圖文書來說,最佳的狀態便是“立象以盡意”,圖片與文字這兩種不同的媒質碰撞出火花,又能相互補充,圖文并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圖文書相對于純文本圖書來說,更具視覺沖擊力,相對于單一的圖片來說,又具有敘事的深度,因此對于網絡、微信等具備互動功能,以點對面和交互式傳播為主的新興媒體,在進行選題策劃與內容建設時便可從出版資源中獲得豐富的素材,開發適宜的主題項目,形成優質資源的再度利用與良性互動。而新興媒體的技術特點又能將圖文優勢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并結合音效、動畫、后期等延伸出新的傳播內容。
不論在何種媒介下,不論技術如何變革,內容始終是最重要的,是媒介傳播的主體所在。從圖文內容的角度來看,如何根據不同媒體傳播內容的特點進行優化組合,如何找到看似矛盾的碎片化閱讀與深入化思考的最佳平衡點,并實現不同媒體間的相互融合,也是新媒體時代,內容提供者需要進一步思考探索的。
從渠道方面來說,隨著網絡電商、微商的發展,紙質圖書的銷售也開始了渠道的變革,逐步擺脫多余的中間環節,更精準地面對讀者群體。而圖文書的數字化也同步跟進,與純文字圖書相比,圖文電子書在技術支持的前提下,也力求在交互式方面有所創新與突破,與更多的智能終端程序合作,開發獨立的App產品。
從平臺的角度來看,各種平臺之間的合作、借力、互動有效提高了推廣力度,在運作出版項目的同時,主題展覽的策劃、視頻的制作與發布、與微信公號的深度合作等往往同步或呈階梯式推進,在營銷中實現了真正的媒體融合。
在以資源整合推動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出版社只是其中一環,圖文書只是出版中的一個品類,在以優質內容為基礎的全媒體時代,平臺越開放,平臺間的交流互動越多,才能有更多的資源被充分發掘,精準傳播給目標受眾。
傳統媒體需要變革創新,新興媒體需要內容支撐,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的監測社會、傳播信息、教化受眾的職責之外,更是新增了功能性特點,而內容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怎樣協調,新舊媒體如何進行多方位融合,是不同媒體從業者都應深入思考的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