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成為未來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為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人才,我國學校的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第一目標。“導學-自學-互學”應勢產生,“導學-自學-互學”主要是在老師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形成綜合學習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導學 自學 互學 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48-01
“導學-自學-互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目標的產物,主要目的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型人才,打造高效的課堂。主要內涵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同時引導和激發學生進行學習,以挖掘學生的潛能。這種通過交流和展示的方式而進行學習的方式能更好地傳遞學習信息,有利于成果的分享。
一、“導學-自學-互學”模式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古代教學模式普遍是傳授式,特點就是教師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機械進行知識的記憶。到17世紀時,夸美紐斯提出了“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的教學模式,19世紀時赫爾巴特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教學模式,但是以上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主要強調灌輸的作用,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到19世紀20年代,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它改變了以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發展,教育面臨新的改革,人們開始用新理論研究教育問題,在國際化背景的影響下,國內的教育思想得到解放,教育崗位上的教師以最大的熱情創新教學模式。
二、“導學-自學-互學”模式的價值意義
“導學-自學-互學”模式主要是以建構主義為基礎來創新的。建構主義認為,一個人要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和對事物規律的深刻理解,最佳辦法是到現實世界中去學習和感受,不僅是聽別人的講解和介紹。“導學-自學-互學”模式中教師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確定學習目標,之后由學生主動去探索答案,最后是師生交流,互相啟發。這種模式的意義是減少了教師的“教”,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革了傳統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三、“導學-自學-互學”模式具體實施方法
1.課前下發導學方案,學生進行預習
課前下發導學方案,主要是讓學生在上課前先理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內容和重點,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這樣可以在學習中注意到疑難問題并寫下感受。同時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網絡等學習輔助工具,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交流,互幫互學
“導學-自學-互學”模式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打破了傳統固定座位的方式,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求助于其他小組或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是學生個體交流,也可以是小組之間交流,通過交流可以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精神。對小組的組織,教師要遵行以下方法,可以使課堂活而不亂。首先,多數學生的習慣是只關注自己的觀點,只想快點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對別人的意見和話語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教師要先教會學生傾聽,同時要尊重別人意見。鼓勵學生先聽完其他同學的話,然后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其次,小組交流時,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然后幫助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在小組討論中要全程參與,但是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進行嘗試的機會。同時結合學生的特點分析學生遇到困難會放棄的原因,針對學生的特點,在小組中搭建一個有大腦、雙手和嘴巴的合理結構,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小組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并有成就感。
3.教師通過情境設置把握課堂節奏
課堂教學還是有特殊要求的,不是隨意的,在課堂上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要求是不現實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握課堂節奏,使課堂活而不亂。同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腦、耳、手、口等器官,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教材重點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呈現在學生面前,防止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興趣被激發后,再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路的拓展,利用小組討論達到對教材重點、難點和疑點的充分理解。
4.及時評價,遷移拓展
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信息的反饋。課堂檢測后,教師可以摸清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不再是大量重復性練習達到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運用知識遷移、語言激勵等開啟學生創造力,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牢固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總之,“導學-自學-互學”模式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學,把屬于學生的思維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表達自我。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利用工具進行自學和適當表達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白鳳秋.“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創新,2012(1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