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瑩瑩
摘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包容性項目。如今我國進入發展的新階段,中國不僅需要發展國家經濟,而且還將保障國內事務的穩定。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力求達到國內社會穩定和諧與經濟平穩發展的目的。因此, “一帶一路”倡議對于穩定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改革發展 國內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68-02
冷戰結束后,多極化的國際關系取代了兩極世界政治格局。當然,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崛起也引起各種論調,如“‘中國責任論‘G2論‘中美國論‘發達國家論‘中國不確定論‘中國時代論‘國家資本主義論等論調”[1]。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同志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共同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內外各界目光聚焦于“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鄧小平提出適應市場的改革開放,大部分人口能夠轉化為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資源。然而,經過近40年的發展,即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也開始出現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問題。“中國30余年(1978-2011)經濟增長創造年均101%的速度奇跡,同時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也在不斷惡化,主要體現在城鄉差異、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的地區差異;在城市化、工業化和全球化沖擊下,經濟同樣面臨多重發展困局,需謀劃破解思路”[2]。今天中國經濟社會面臨諸多挑戰,這是曾經的快速發展的經濟因素造成的。階級之間的巨大差距,不同地區的不均衡發展,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環境問題和能源需求增加開始推動國家采取新的戰略。應對政策不僅要保持可持續的經濟環境,而且要實現社會不受經濟日益緊張的威脅。“一帶一路”被視為一個倡議,不僅著眼于中國的內部問題,還涉及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問題。通過了解21世紀中國的挑戰,將會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的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國內挑戰的補充。
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雖然一些地區發展很快,但有些地區還不太發達或相對不發達。“據統計,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國有單位基本建設投資一半以上投在了東部地區,沿海地區還享受國家財政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這種稅收政策對吸引外資、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促進對外開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但是它進一步弱化了欠發達地區對外部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劇了欠發達地區對外開放及市場化發展的滯后性,導致經濟發展中‘馬太效應的出現。”[3]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對“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政治經濟細節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分析,“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在國際上,在國內也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國當今發展面臨的挑戰
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圍繞著豐富的化石能源、巨大的勞動力和廣闊的海岸線組成。在這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因為具有方便海運航線而成為貿易樞紐,而中西部地區則主要提供勞動力和能源。當代中國快速發展可以證明開放時期的政策是取得了成功的,但也確實造成了一些并發癥。從一開始繼續強調工業化,重工業化成為增長的動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凈出口在經濟所占的份額大大增加,國內消費所占份額較低。其次,以東部城市為主,主要是經濟特區,西部城市發展速度不如東部。雖然中西部地區煤、天然氣等能源蘊藏量豐富,但未能開發,同樣使其發展較為落后。西部和中部省份與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工資水平較低,吸引力較低。為了確保自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果,高增長率繼續保持下去,中國通過采取不同的社會政策,保證廉價勞動力大量輸出。戶籍登記家庭登記制度部分阻礙了部分移民遷往東部城市和更發達城市。結果,不僅戶口部分地阻礙了移民人數的增加,而且還使不發達地區的人口不斷受到破壞。隨著經濟和社會層面的變化,貧富差距拉大,由于經濟政策不平衡而造成的社會的結構,在當今中國存在著隱患。中國面臨的挑戰可分為“產業結構不平衡”“環境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國內消費低”“白領職工缺乏工作”“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希望通過專注于廉價成本增加出口和投資份額。另外,初級產業發展較少。第二產業在工業生產中占據很大的比重,導致中國成為全球范圍內制造各種產品的大型工廠。此外,除了日益壯大的工業化外,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也被忽視,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在繼續,因此造成農業生產問題。盡管土地和人力資本被高度利用,但農業生產遠遠不足以滿足中國的需求。其次,“環境問題”是由不受控制的工業化和不發達的發展所引起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荒漠化、污染、森林砍伐、水資源和氣候變化。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僅是對公共衛生的威脅,也是對經濟增長的侵蝕。“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中部和東部省份之間的區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中國西部和中部的省份不僅不發達,而且與東部省份相比,生活水平較低。“收入不平衡”是指貧富差距。“《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顯示,從最近的 30 年來看,中國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已經從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如今的045以上,據CFPS 2012資料估算,2012年,中國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 049,大于 04 的警戒線。”[4]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同時,可以看出,投資和出口配給非常之高,存在“國內消費低”。中國經濟是由投資和出口驅動,“中國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最近幾年沒有大幅增長,過去五年的年均比例為354%。MGI在報告中指出,日本消費占GDP的比重為55%,美國則為71%。中國國內消費明顯偏低。”[5]另一方面,“白領職工缺乏工作”則是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開發過程中,工廠和建筑主要為不熟練的工人,然而,與早期改革時代不同,中國人口變化很大。現在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能夠加入勞動力的人口比例正在下降。因此,如果目前的經濟結構繼續下去,中國將無法達到國內需要的勞動力水平。同樣,也不能提供符合勞動力教育水平的工作。最后,不同于其他類別的“不可持續發展”。為了趕超增長,中國采取了重點放在更短期內的政策。結果,中國和國際經濟以及世界政治變化很大,持續的經濟結構遠遠不能長期保持發展。
二、“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對中國國內的啟示
中國不僅了解“一帶一路”對外交政策和經濟關系的重要性,也反映在國內事務上。在國內,中國面臨著工業化、社會差距、人口不斷變化等問題。對于解決方案,由于問題的性質,中國需要“一帶一路”倡議來重新評估國家的經濟力量,同時力求改革,將經濟和社會領域發展壯大。首先,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交易成本將在中國內外減少。“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加大發展力度,不用經過工業化的擴張,中國可以通過降低交易成本獲得收益。其次,隨著中國重視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采,對于應對日益增長的國家工業而言極為重要。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不僅能夠利用中東和中亞地區的資源,而且還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來確保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持續性。接下來,中國“一帶一路”的主要目的地是義烏、西安、重慶和烏魯木齊,這些城市成為貿易中心之后,會對企業更有吸引力并且聚集投資。同樣,中央政府將優先發展這些城市。通過發展西部和中部,農村人口將逐步下降,并提供與發展相適應的工資和生活水平。“一帶一路”預期的另一個效果是中國白領和藍領工人的就業機會。隨著倡議的啟動,有一些領域需要被清理,例如鐵路建設和行政管理在地方和區域兩級。由于“一帶一路”包括了許多國家的路線,而且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將為不熟練和技術熟練的工作人員創造職位空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出口將會增加。盡管中國已經是多個國家和組織的貿易伙伴,但隨著中國和其他不發達國家和鄰國的發展,中國的出口可能會增加更多的責任。最后,“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的另一個可能的影響是鐵路的透明度。對“一帶一路”的路線分析時,海上絲綢之路雖然是對海上貿易有影響,但陸上鐵路線不但可以實現商業活動,也可以促進城市化發展。在這方面,新絲綢之路的核心部分有兩個本質特征,即帶動項目的其他利益,分別是沿線城市和交通運輸聯動的發展。與東部相比,多年來發展速度很慢的西部和中部地區的發展將打破國家瓶頸。同樣,一個陸地網絡將使這些城市能夠更容易和更便利地進行貿易。
三、結語
今天,中國政府在世界事務中負有更大的責任,“一帶一路”倡議將應對中國面臨的每一個挑戰。“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要通過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直接實施,而且在國際經濟和政治上也取得進展。同樣,經濟和社會緊張局勢的緩解也會帶來政治上的穩定。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或機構,它將標志著全球經濟的一些變化。國際舞臺上的變化也應該有適應時代潮流的政策應對。此外,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方面承擔的責任也將會越來越大。因此“一帶一路”倡議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陳安杰.中國發展的國外輿論新動向及其評析[J].觀察與思考,2014(2):36-41.
[2]周靖祥.中國內外經濟發展失衡研究[D].重慶大學,2012.
[3]暴元.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78-180.
[4]柏東欣.解決我國貧富差距過大問題的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6.
[5]翁曉峰.國內消費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4(Z1):104-10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