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玲
摘要:家長陪讀現象在社會變革的浪潮中已出現愈演愈烈的趨勢,陪讀作為中國社會存在的一種獨特現象,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只有正確認識陪讀現象,深入分析它產生的原因,辯證地分析陪讀現象帶來的影響,才能夠促進社會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農村 陪讀 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81-01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由于中國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加劇,撤點并校措施的實施,農村家長陪讀現象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陪讀現象產生的原因
農村家長陪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社會、家庭、制度多方因素影響下的結果。
(一)社會因素
(1)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使得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上出現差異,而表現在教育上則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農村教育發展觀念和基礎設施都嚴重落后于城市,教育資源的傾斜偏向化使得城市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不僅影響到教育機會的均等,更影響到教育質量的均等,導致不同的發展機會,因而,這種資源配置不均等的進一步惡化導致中國社會陪讀現象普遍化。
(2)農村改革政策的實行。中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隨著三農政策的實施貫徹與落實,農村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民整體收入增加。加之義務教育等相關教育措施的出臺,減少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有了更多的教育消費能力。這使得農民在選擇教育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也就加劇了陪讀這一現象的擴大化。
(3)就業壓力與片面化的成才觀。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個方面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完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逐年增多的畢業人數無形中就會加劇人們的就業壓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這萬年傳承的成才觀,使人們認為只有考取重點院校,取得進門資格,才有機會向更高的社會階層流動。這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長的教育觀,為了孩子的將來,不得不選擇陪讀。
(二)家庭因素
(1)條件的允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更多的錢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且認為這是一項高收益投資。農村勞動力的解放使得家長有足夠的精力與體力去為孩子陪讀。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更多的農民意識到知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既然自己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就要為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2)對子女的關愛。現在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不僅是國家的希望,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在這個喧鬧的社會中,有太多的誘惑,而他們自控能力又不強,獨立意識與自立能力差,一絲一毫的松懈都可能被人遠遠地甩到身后。這些都使得家長毅然決然地選擇陪讀。
(三)制度因素
由于中國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制度,使得大家對于教育的關注點落在分數上,分數決定一切。以城市教育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發展戰略使得農村的教育無法得到保障。為了取得理想的分數,農村家長也不限于把孩子留在農村,更多傾向于資源優越的城市。再加之重點學校一般都聚集在城市,重點與非重點在教師隊伍與教育資源上有明顯的差距,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家長陪讀的進程。
二、解決家長陪讀現象的對策
家長陪讀現象作為中國的一特殊社會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消失,所以應正視這一現象,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對策。
(1) 陪讀現象的產生源于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所以要糾正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改變傳統教育資源的配置模式,讓資源向農村地區、非重點中學傾斜。農村中學的并校撤點行動加劇了農村地區原本的教育資源不足,導致農村陪讀現象的劇增。政府應暫停此行動,并對原有的教育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面對日益減少的生源情況,應實行小班教學,提升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減輕農民負擔,盡快解除農民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才能大幅減少農村陪讀現象。
(2)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對于在農村教學的老師,應該在福利待遇上有一定的傾斜度,引進優秀老師,增強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改善教學質量。就近解決農村學生上學問題,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實現教育機會的均衡與均等化,不斷減少家長陪讀現象。
(3)轉變人才觀念,行行出狀元。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復合型人才,并不是高分低能兒。社會與企業更加注重能力與創新,因而我們更需要營造適合高素質高質量人才成長的社會氛圍。
(4)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導師,輔助他,指導他,時刻提醒他,不要讓其誤入歧途。家長永遠要關愛孩子,保持良好的科學態度,剛柔并用。不要把所有的籌碼都押在子女的身上,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替身和代言人。優質的家長,應該為子女創造一個生命的彈性空間。
家長應該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才能夠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何景林.農村陪讀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N].中國教育報,2009-01-12:3.
[2]高玉華. 家長“陪讀熱”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 上半月刊) ,2009(4) :17-18.
[3]王文龍.中國陪讀現象的流變及其社會學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12(10):126-13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