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周淑萍
摘要:在道德教育的相關概念中,主體、主體性、教育主體、主體性教育和教育的主體性等作為基本概念既相互關聯又十分容易混淆。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培養,不僅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更是國際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在新世紀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觀念需要澄清和創新,發揮教師的主體及其積極作用,促進學生主體及其主體性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主體性教育。
關鍵詞:主體性 主體性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90-02
一、相關概念
在道德教育的相關概念中,主體、主體性、教育主體、主體性教育和教育的主體性等作為基本概念既相互關聯又十分容易混淆。
(一)主體
主體的含義可以從哲學的意義上理解,也可以從交往、交往和自我的關系角度理解。主體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是指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從認識與實踐的角度講“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是現實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指的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或實施者,也是對教育客體的引導者,是實施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活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應該忘記馬克思主義“主體是現實的人”的基本觀點。
(二)主體性
主體性是在實踐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過對象性活動展現出來的功能特性。主體性是個體在現實復雜的對象性活動中對自我的內在把握與全面占有,在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來的。但是仍需注意的是主體性并不等于主體的屬性。主體的屬性即人性,是一種會思考、會勞動的高級動物的特性,人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生存,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主體的屬性包含主體性,主體性是主體的屬性中最高級的層次,而主體性具體表現為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和獨特性等特征。人的主體性是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重要體現,是作為主體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展現,不僅是人全面發展的核心,更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
(三)教育主體
主體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那么與教育客體相對應的也有教育主體。教育主體是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實踐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至今學者們對什么是教育的主體仍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是在檀傳寶寫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一書中提到德育主體是在德育過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學習主體性發揮為自己道德教育活動最大主體性目標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即教師。道德教育或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是指教與學雙方的“雙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另一種觀點是張天寶在《主體性教育》一書中論述到教育主體是學生。還有第三種觀點,認為把教育的主體單單看成是教師或者是學生都是片面的,主張教育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雙方。筆者認為學生和老師互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與客體,雙方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而在活動當中作為年長者的教師更多地應當積極發揮主導作用來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主體性教育
主體性教育和主體性、教育主體相關,但是又有不同。主體性教育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人是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所以,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則是人的一種主體性展示,在活動中,人會獨立自主地處理一些問題。同樣在專門激發和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主體,但是由于年齡、社會閱歷的不同,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而在某些方面教師也應當向學生學習。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人應當學會獨立,對于各種變化的環境快速適應的人,則會快速進入競爭狀態,在起點超越對手,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同時應該區分主體性教育與教育的主體性的不同。主體性教育首先強調承認學生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其次將教育對象視為自覺能動的、獨立適應社會的個體;教育的主體性是指教育系統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作用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獨立性,教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其本身有自己的運行制度與規則。
二、主體性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
(一)主體性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主體性教育和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首先,主體性教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認知能力的教育活動,而實施素質教育則是為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各種良好的品德素質,一方是提升自主意識與自主能力,另一方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其實兩者具有一致性,幫助學生培養高度的自主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素質,實施主體性教育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最終都是為了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和完善。其次,無論是在主體性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對所有的教育對象都一視同仁,公平對待、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主體性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信息技術的時代。在現代社會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更加多樣化,知識儲備量加大,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所以,
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變化,不僅人們得適應多元多樣的社會,當今的教育也得現代化,來適應現代化的社會。而在當今社會實施主體性教育則是教育適應現代化的一種體現,主體性教育不僅培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化主體性,更突出強調了適應現代化,培養主體意識,培養現代化的新型人才。
(三)主體性教育是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整個世界迎來了一個教育改革的浪潮。各國的教育改革各有側重,各個教育家的目標都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塑造具有主體性的人,這和當今的主體性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
三、實施主體性教育的路徑
(一)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
在實施主體性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科學把握主體性教育的內涵。實施主體性教育,要求確立整體教學觀和科學主體觀。其次,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
(二)兼顧雙方主體性
主體性是在實踐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過對象性活動展現出來的功能特性。在課堂中,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導過程中其主體地位就得到極大凸顯,當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感受到知識的增加、技能熟練、經驗的積累以及自由、自覺、自主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時,其主體性也將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有雙方的主體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發揮時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都不能使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培育學生的主體性
主體性教育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全面成長。那么在具體的培育方法上,一方面,應當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到相應的高度,在宣傳與學生自身方面要做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具體的活動設計上要側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在活動總結上要注重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僅在課堂上,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富有創造性地參與社會生活,使其成為有鮮活個性的人。
參考文獻:
[1]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傳燧.現代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于光.德育主體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6]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張天寶.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5.
[8]王道俊,郭文安.主體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