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合作學習逐漸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成為當下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之一。新課標注重于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改革,倡導“五環探構”分層教學模式,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一種適合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出了當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合作學習;探討
一、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尚未養成合作學習習慣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還是沒有養成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積極參與,不傾聽其他成員的見解,做一些與討論無關的事情,團隊意識不明顯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導致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二)小組活動缺乏實質性合作
大部分教師單純地認為合作學習就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四人一組或是六人一組,討論幾分鐘完成問題答案就行,但是忽略了小組合作學習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
(三)學生的參與度不均勻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扮演引路者的角色,而不是傳統的教師“滿堂灌”模式,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主不能完成的問題。很多老師會讓學生推薦小組內的一名學生起立回答問題,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小組推薦的都是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而我們所謂的“學困生”就顯得無事可做了。
(四)評價機制不科學
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教師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但是很多教師在檢驗學生合作學習成果時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學習結果的評價檢測上,從而忽略了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評價,這樣一來,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卻沒有進行辯證分析,大大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對策
(一)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
對于學生而言,養成正確有效的合作學習習慣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養成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積極動腦、動口,進而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傾聽別人發言的過程中,認真聽別人說的重點問題,與自己的觀點在心里做一比較,采納別人好的見解,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三是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在質疑的過程中,無論對錯,自信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
(二)合理有效地安排課堂內容
在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應讓學生理解學習目標,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最好能堅持以下兩點原則:(1)教師點撥與學生自學相結合。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并將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拿到班上交流時進行解決;緊扣重點、難點進行適當的講解,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2)教師的提問與學生質疑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在討論中大膽質疑,不懂就問,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合作小組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組時,應該就學生的語文成績、個性特點、學習習慣等綜合因素進行考慮分組,取長補短,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一組,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層次學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語文課堂本身就具有靈活多樣性,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選擇形式多樣的組合方式,由前后桌同學組成一組或者自由組合,一般以4~6人為一組,各自分配任務,分工合作,這樣不僅能順利快速完成學習目標,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鍛煉的機會。
(四)采取有效的評價獎勵機制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包括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應該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合作的狀況,仔細觀察學生與小組合作伙伴討論時的態度和情緒,及時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可設置“優、良、中、差”四個等第,用親切的語氣指出他們應努力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目標,這樣對于那些“學困生”來說,教師一個小小的肯定無疑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這樣一來也就實現了我們合作學習的目的。
作為當下最富有創意和時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成效和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所以應該切實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緊跟課改步伐,腳踏實地深入研究,使之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1]楊珍.課堂教學中需要這么多的“合作”嗎?:對新課程中課堂合作學習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6.
[2]賀利群.初中語文活動式教學的理論探討與實施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3]馮旗紅.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
作者簡介:蒙曉葉,碩士研究生畢業,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平涼七中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
編輯 李琴芳